人文教育,其要旨是培养人文素养,以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引导人求真、从善、爱美。中学阶段是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渐形成的时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对此,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里需看到,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素养培育的教育目标,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
课堂正如一个小社会,对学生而言,人生很多的观念经验、很多的情感体验,都在课堂中获得。因此,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创设一个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原初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下,提升综合素养。一旦学习兴趣和动机得以激发和维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学习,英语知识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自然会变得高效,意志的磨砺、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拓、生活经历的丰富、思维能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等都会变得浑然天成。因而,可以说,课堂激励策略对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助益。[4]
(二)以课堂激励策略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
通过课堂激励策略,教师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所谓的“激励策略”,即指教师对那些能够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影响语言学习过程的动机因素进行改变或控制。学习动机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有关,但也需要教师在外部对学习过程加以塑造和掌控。比如,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影响人文教育的顺利施行,教师应避免让学生不愉快的活动、避免低于或超出学生应付能力的活动、避免与学习目标相冲突或是有损学生形象的活动。
具体地说,课堂激励策略有三种途径可供参考:
1.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威廉姆斯(Williams)和伯顿(Burdon)指出,“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所做的事远远不止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完全明白自己的教学目的,或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明充分体现其个人意义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并能够充分解释这些任务或活动如何对其自身产生帮助的话,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环境就有可能产生了”。身为课堂的组织者、学习任务的引入者、学习活动的领导者和学习进程的掌控者,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控制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培养自主监控能力,由此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所谓“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部分是教师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部分,也是让学生明了整堂课基本框架的重要契机。而当学习者明确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想要了解的欲望时,就会拥有动机。就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设计导入部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即将学习的内容及其意义,并能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如何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这就要说到“个性化”问题了,即通过与学生知识面和情感因素接近的方法使课堂内容变得有意义。毕竟与学习者个人相关的内容总会比遥远抽象的信息更具体生动、更易为学生接受、更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妨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若直接关联有困难,教师还可以采用类比法,将新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同样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不过,目标明确的导入设计和个性化关联虽能将学生拉入课堂,但要长久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还需要时不时地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开放性问题,提供学生积极思考、投入学习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若事先已在脑海中确立了具体的唯一的答案,还让学生去思考观察,学生会很快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不是真正的开放式问题,致使学习动机减退。名副其实的开放式提问需要教师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达,唯此方可达到维持学习动机和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效果。
总而言之,学习者只有认识到所学内容对语言综合能力的效用和其中的精神价值,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才会激发学习动机。就此,教师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清楚理解自己应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学习该内容,一方面需要将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联系起来,以对目标的认知和个性化关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进行维持动机的开放式提问,让学生始终投入于课堂。(www.xing528.com)
2.营造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
毋庸置疑,学生在自认对己有利的学习环境之中更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成为一个足以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地方,既可以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无异,能够得到公正对待和同等尊重,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消除畏难情绪——在此方面,教师可以把学生已有理解基础的开放式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或当学生无法顺利回答时给予提示,或通过高质量的例句和演示手法帮助理解,或先安排框架式练习进行活动任务前的热身。需注意的是,尽管“成就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情感诉求,但教师应把握好“挑战性”这个尺度,过难或太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在害怕失败的情绪下降低或丧失学习动机。
此外,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尽管课程的设置、授课内容的组织、教学任务的安排等主要集中在教师对内容的传递和学生对内容的认知上,但教学成败与课堂的情感产出关系密切。对此,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走进教室时对学生面带笑容的热情问候,课堂点评或提问时与学生的友好互动,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以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教师应营造能够满足学生挑战欲、带给学生成就感,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师生友好互动的课堂环境,使人文素养的培养更为顺畅。
3.给予学生正面真实的反馈
在教学反馈方面,布朗(Brown)有言:“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用亲切的态度给出的正面反馈,学生会将之看作是对自身自主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进步的肯定,进而能够加强其动机并且使动机得以维持。”对此,教师至少需要在两点上做到正面反馈:(1)勿用强势言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正面思想教育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当学生的课堂表现欠佳时,教师不应以直截了当的“No!” “ Not correct.” “Bad.”或“Awful.”等语言暴力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致使课堂参与度降低,而是应以“Not particularly good.But I a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这样非强势的言语,给予学生鼓励;(2)多用赞扬言语。当学生的课堂表现有所进步时,教师除了用“Well-done!”“Excellent!”“Good job!”等常用词之外,还可以使用更具体的赞美言语,如“I am proud of you.”“I am impressed with you!”“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Keep on!And I am sure you will make it!”等,这些更能增强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信心和决心。但需注意的是,教师的正面反馈应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给出,而不是盲目地以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为目的。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那些被学生理解为信息性的反馈会增加他们对某些学习任务的学习动力,因为这些反馈提供了可助其独立完成当前和后续任务的信息。相比之下,侧重批评或表扬的控制性反馈(如纯粹的奖惩)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这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学习者需要接收能够用以判断自身进步与否、正确与否和继续努力方向的信息,而信息性反馈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肯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改进,由此带着所增加的学习动力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总而言之,反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给予反馈的方式和接受者的理解方式都须考虑在内。鉴于学生正处于心智情感的发展时期,教师应以如园丁般的呵护者身份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同时以课堂引导者的身份给予学生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助其自我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