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指出,“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文教育。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精神与品性,它应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有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之人,能从容面对世界之人,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之人。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塑造人”。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人文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
在学校课程中,英语常被归为文科学科。什么是“文科”?从范畴上说,文科或者说人文学科是语言、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总和;而从内涵上说,乃是个体通过对语言、文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内在体验,并通过个体行为外显的道德情操、价值信念、态度品格等。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同时承载并传播着语言背后的人类文化和人文精神。《课标》的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强调英语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可以说是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1]
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上说,英语教学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与其他学科有一定交织相融,从自然科学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到人文科学的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可以说,英语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课程,具备了科学价值、情感价值、伦理价值、思维价值、审美价值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它不仅以知识的形式传递一个社会所公认的常识,也通过叙述其他民族的文化,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公民素养,同时学生可以在对比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课程中不少内容呈现了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体验,经由共鸣,学生能由此乐作者所乐、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逐步形成对善与恶、是与非、俗与雅、美与丑的辨别能力,同时赏析的过程也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评价等方面的思维能力。(www.xing528.com)
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所要培养的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技能,还有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反映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建立于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影响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又反过来制约语言技能的发展。对英语学科而言,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
可见,无论是对学校培养未来之栋梁的要求,还是对英语课程发挥其自身特点的要求,都呼唤教师有效地开展和渗透人文教育,学知识也学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