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是感知输入的转换、简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全过程,是感知输入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按照这一观点,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反应便是该系列阶段的操作产物。此外,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也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
我们知道,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信息的传递。要更具体地认识阅读中的认知心理变化,就需要了解整个过程中大脑的神经元是如何组织的、是如何对认知环境中的信息以及其中的认知行为进行反应的。
(一)神经元的信号传递
1.认知心理现象
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知道人脑中电信号的本质和传递路径。西班牙心理学家拉蒙尼·卡哈尔(Ramony Cajal)发现,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这是神经元学说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神经系统由单个神经元传递信号,并且神经元之间并不像神经网络理论认为的那样是“相互连续不断的”。此外,他又得出:
其一,除了大脑中的神经元,还有一些神经元是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的,比如皮肤、眼睛和耳朵等位置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被称为感受器,它们与大脑中的神经元相似,也具有细胞体和轴突,但同时它们还具有特异性的感受器来接收来自外部环境中的信息。
其二,所有的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之间有一道间隙,这道间隙被称为突触间隙。
其三,神经元选择性地与其他神经元联结,特异性地与某些神经元建立联结。通常,许多神经元联结在一起构成神经回路。而通过微电极,可以记录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动作电位通过轴突时其幅度不变,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放电的频率也随之增加。
2.解读阅读过程
在阅读初始阶段,大脑中的神经元与眼睛位置的神经元共同起到了感受器的作用,神经回路是阅读初始阶段承载信息的方式。通过神经元传递的信号,也可以看出阅读过程中刺激对于神经元,甚至是神经回路中阅读信息储存效果的影响。
(二)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1.认知心理现象
特定的功能由多个不同的脑区共同负责。例如,面孔信息的加工可以激活大脑的众多区域,该原理同样适用于记忆、决策和问题解决等其他认知功能。这也体现了认知的基本规律——不同的认知功能往往涉及相似的加工机制。
2.解读阅读过程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多个脑区共同参与了认知的过程。这是比较隐形的事实,须对此有一定认识,它能帮助我们弄清阅读的整个概念。
(三)神经编码
1.认知心理现象
一个特定的客体是通过大量神经元的放电所表征的,这种神经活动模式是独一无二的。表征一个刺激的神经放电模式被称为“神经编码”,该原理同样适用于记忆、决策和问题解决等其他认知功能。其中,记忆的编码涉及对信息的储存。
2.解读阅读过程
对于文本中的很多信息,我们的阅读是通过表征的方式,或更精确地说,是通过神经编码的方式进行的。
(四)信息的加工
1.信息加工的途径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
(1)认知心理现象
所谓“自下而上”的加工,乃始于感官刺激的加工途径。从生理层面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诱发一系列的电位变化,随后电信号会由感受器传向大脑,由此个体便可以看见或听见目标物;从行为层面看,我们对目标物的知觉是由许多信息综合而成的,这些信息正来自大量特征觉察器的激活。换言之,“自下而上”的加工是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知觉的第一步是感受器接受来自环境的刺激,通常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如此的信息传递是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除了作用于感受器的信息之外,个体在应对环境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我们称这种知识为“先验知识”。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几何体的不同排列方式识别不同物体,并为之命名。这种基于个体先验知识或期望的加工途径被称为“自上而下”。
(2)解读阅读过程
“自下而上”的加工途径适用于广义的阅读,即对周围信息的阅读,这种信息的读取是从特定事物开始的;而文本阅读有些不同,文本阅读通常要求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两者相结合地进行。(www.xing528.com)
2.信息加工的模式有“自动性”和“控制性”这两种。
(1)认知心理现象
所谓“自动性加工”,源自施耐德和希夫林的观点:练习可使被试对注意进行分配,从而同时处理目标任务与探测序列。更进一步地说,多次练习可带来自动化加工,这种自动化体现在:其一,非刻意,即在未刻意为之的情况下自动发生;其二,耗费较少的认知资源。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经历都存在着自动化加工的过程,经过多年重复,好多事都已驾轻就熟。
施耐德和希夫林将在变化的映现条件下的加工描述为“控制性加工”。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集中,以一种更加聚焦的方式在一些分心物中收集目标,这是一种比一致的映现条件更需要控制的加工方式。复述就是其中一种控制加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个刺激信息。
(2)解读阅读过程
认知心理的两种加工模式很好地解释了学生的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有意注意必须做巨大的意志努力,而不能保持很长时间。观察材料表明,中学生阶段有意注意的维持时间约在20分钟。于是,需要用无意注意来加以调节。就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使有意注意(控制性加工)和无意注意(自动性加工)有节奏地互相轮换,比如对于关键信息进行控制性加工,对于一般信息(有类比的信息)可进行自动性加工。
(五)信息的记忆和提取
1.信息的记忆
(1)认知心理现象
对于“记忆如何工作”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采用的解释方法是建立下述记忆模型(见图1-1)。
图1-1 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
该模型囊括了当时(19世纪60年代)很多记忆模型的特征,被称为“多重记忆模型”或“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这一模型十分具有影响力,多年来成就了众多记忆方面的研究。该模型中的各阶段被称为“结构特征”,信息输入的记忆类型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四种。
①感觉记忆,也叫“瞬间记忆”,是指短时间内对感觉刺激效果的保持。感觉记忆是记忆最开始的阶段,可以包含所有信息,持续几秒或几分之一秒。比如,视觉暂留。
②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短时记忆包含5~7个项目,持续15~30秒。
③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该系统用来暂时存储和操作一些复杂任务(如理解、学习和推理等)的信息。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首先,短时记忆主要关注短时间内对信息的暂时储存,工作记忆则关注复杂认知任务中对信息的操作;其次,动态的短时记忆仅涉及单一的成分,是个独立过程,如记住一个电话号码,工作记忆则包含一系列成分,如在阅读文章时记忆数字;最后,短时记忆可以简单地在平面上进行拓展,向长时记忆输入或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工作记忆则侧重在较复杂的系统中,在空间多维度的任务上,包括三种活动:语音回路,储存言语信息和听觉信息;视空画板,保持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中央执行系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同时负责协调语音回路和视空画板。
④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储,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储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以帮助记忆。表象编码是利用视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来帮助记忆。依照所储存的信息类型还可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解读阅读过程
大量阅读信息的输入形成了感觉记忆,是短时间内对感觉刺激效果的保持。若需形成短时记忆,就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至于是“浅加工”还是“深加工”,则需要根据内容及其组织方式和学生的元认知状态决定。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区别是调用了不同的认知资源,但目的都有两个:一是为了输出,二是为了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形成图式,为各种阅读任务提供“上端”信息。
2.信息的编码和提取
(1)认知心理现象
①将编码信息放入长时记忆。有很多方法可以把信息放入记忆,但效果不一。为此,首先需要了解加工水平理论。根据加工水平理论,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的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质言之,记忆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或者编码信息,使之进入我们的大脑。比如,浅层次加工主要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某项目保持在记忆中,而不涉及意义,也未与其他事物关联;深层次加工则将注意力集中于项目的意义,并与其他事物关联,这种加工方式常发生在精细的阅读复述过程中,而根据加工水平理论,深加工比浅加工的记忆效果更好。
②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使用信息的前提是提取信息,而将信息从长时记忆转移到工作记忆的过程,便是信息提取的过程。记忆失败的很多情况都归咎于提取的失败。对此,关键的回忆过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回忆,即自行回忆刺激;一种是线索性回忆,通过记忆信息的提取线索实现回忆,而所谓“提取线索”,即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想起记忆中储存信息的词或其他刺激。对此,提取和编码的一致无疑会提升提取的成功率。下面来讨论三种匹配性,通过匹配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增加提取信息的可能性:一是根据编码特异性原则,将编码时的情景和提取时的情景相匹配;二是根据学习所依存的状态,将编码时的心理状态和提取时的心理状态相匹配;三是根据适当的传输加工,将编码时的任务和提取时的任务相匹配。
(2)解释阅读现象
信息提取是阅读中的常用方法,通过使用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降低阅读难度,改进阅读效果。那么,如何顺利地进行提取呢?提取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回忆的过程,而具有价值的线索往往能帮助我们回忆。记叙文中的时间线索就是很好的例子。若能在提取时,与情景、心理状态和任务进行匹配,效果更佳。比如,“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对此,教师可抓住该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太空方面的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