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离不开对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的研究,这三个方面也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研究个人所得税制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就是研究个人所得税制度对这三个方面的影响。
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知道经济增长速度决定了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在理论界,一般用社会总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情况。因此,我们研究个人所得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研究个人所得税与社会总产出的关系,即研究个人所得税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假定在两部门经济环境下,在该假设条件下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为C+S=C+I ,两边化简可得:S=I,其中S为储蓄,I为投资。该恒等式是在不考虑税收对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推导出的恒等式。假设政府部门通过执行税收职能参与到经济增长中来,此时,影响总供求的因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分析两部门经济时,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可以全部转化为可支配收入,进行消费和储蓄,但是考虑了政府部门以后,个人和企业需就获得的收入向政府缴纳税款,剩余部分才可作为可支配收入进行消费和储蓄。政府的征税行为直接导致了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恒等式为C+S+T=C+I ,整理得S+T=I+G ,其中T为税收(假定仅为所得税),G为包括转移支付的政府支出总额。我们假定居民的基本消费为C0,可支配收入为Yd,边际消费倾向为b,则
假设,个人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T,则总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剩余的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Y−T 。
上式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乘数,本部分为个人所得税税收乘数。由上式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税收乘数为负值,这也就意味着个人所得税与国民收入之间呈反向关系。当国家所得税收入增加时,个人收入是减少的;相反,当国家所得税收入减少时,个人收入是增加的。
根据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储蓄率、资本产出比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用s表示储蓄率,用v表示资本产出比,用G表示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其中s为储蓄量S占国民收入Y的比重,V为资本产量K占国民收入Y的比重,也称之为资本系数或者投资系数。假设V固定不变,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注入新的投资,此时,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为(www.xing528.com)
I表示投资,恒等于产量的增长率,用公式表达即为
要想整个经济社会达到均衡,那么必定有S=I,则
在V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由储蓄率决定。发展中国家如果想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考虑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储蓄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或者整个国家,个人所得税主要研究的是个人和家庭收入,所以,在本部分分析,我们仅就个人和家庭的储蓄进行说明。家庭储蓄主要由全部家庭成员的可支配收入决定,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个人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速度要小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收入较高阶层家庭的储蓄率比收入较低阶层家庭的储蓄率高。也就是说收入分配情况影响各个收入阶层的储蓄率。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政策应当按照收入水平的分布,通过影响储蓄率实现对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选择。
税收对储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税收的累进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讲,累进程度较高的税收比累进程度较低的税收带来的税收负担要大,也就是说,累进程度较低的税收更有利于增加储蓄。就个人所得税而言,它直接调节着家庭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越高,所适用的税率就越高,累进性质的个人所得税会给储蓄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对经济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这种表现在以直接税为主的国家尤为明显。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居民收入较低,个人所得税税率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的税制模式对高收入阶层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储蓄的增加,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