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是基本和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劳动供给的变动,不仅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研究个人所得税对微观经济的影响首先要从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开始。
分析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在下述假设条件下完成:第一,假设纳税人对劳动投入量的多少是有自主选择权的,即劳动者个人可以决定其投放到市场上的劳动量,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第二,劳动的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劳动的供给随工资变化较大,其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第三,用货币的多少衡量劳动的最终报酬;第四,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计算基础为劳动者的全部收入所得;第五,政府支出对劳动者的劳动投入量不产生影响。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闲暇为劳动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工资进行衡量,开始阶段,劳动的供给随着工资的增加不断增加,但当劳动的供给达到一定量以后,劳动的供给随着工资的增加开始减少。因此,完全意义上的劳动供给曲线为最初向右上方倾斜,到达某一点后,开始向后弯曲,如图2-4所示。图2-4中,横坐标表示劳动供给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工资水平,当劳动者的工资从W0增加到W1时,人们会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随着工资的继续上升,从W1上升到W2时,人们会增加闲暇,减少劳动的供给。
图2-4 劳动的供给曲线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积极性的影响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表现出来。个人所得税对劳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当劳动者的收入被课征个人所得税以后,劳动者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福利水平随之下降,劳动者个人为了维持课税以前的收入水平,就需要增加劳动的供给以弥补缴纳税款带来的个人收益的减少。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课税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劳动的价格相对于闲暇的价格变得较高,人们更愿意享受价格较低的闲暇,此时,减少劳动时间的供给,选择闲暇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由于劳动供给曲线的特殊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反映出来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别。当劳动的供给处于向右上方倾斜的区域时,劳动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此时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如图2-5所示。在图2-5中,横坐标代表闲暇,纵坐标代表劳动,我们用工资来衡量闲暇,假设纳税人对劳动和闲暇的需求都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纳税人对劳动和闲暇的选择组合可以看作预算约束线AB,AB的斜率代表工资水平。纳税人从劳动和闲暇中都可以获得效用,而且一定数量的劳动和一定数量的闲暇在给纳税人带来的效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二者的数量组合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AB与无差异曲线簇中的一条U1相切于点E1,该点所表示的劳动和闲暇的组合使得纳税人的效用达到最大值。当政府开始对纳税人的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时,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预算约束线从原来的AB变为CB,表明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动,此时纳税人为了保持缴纳税款后的可支配收入不变,需要增加劳动时间,减少闲暇,新的预算约束线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点E2,在此点二者达到均衡。假设政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后会给予一定的货币补偿,这个补偿正好等于所缴纳的税款,在图中即为直线DH,DH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点E3。从图2-5中可以看出,替代效应使纳税人的选择由点T1变为T2,收入效应使纳税人的选择由T2变为T3,最终纳税人的总效应为T2T3。
(www.xing528.com)
图2-5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用)
当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无差异曲线的变动如图2-6所示。最终的影响为总替代效用T1T3,此时,纳税人增加闲暇,减少劳动的供给。
图2-6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纳税人的劳动可以自由选择时,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取决于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当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时,纳税人会减少闲暇,增加劳动的供给;当劳动供给曲线处于向后弯曲的区域时,纳税人会增加闲暇,减少劳动的供给[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