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是研究行为、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是将行为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应用,以达到理解行为和环境之间功能性关系的科学。它的标准定义是:“应用行为分析是一门科学,它基于学习理论,系统地采用干预措施来改善并提高具有显著社会意义的行为,并通过实验证明行为的改善源于所应用的干预措施(Cooper,Heron,Heward,1987)。”
严格地说,应用行为分析是一门系统的、内容广泛的科学,不仅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它的原理也对其他有发展性障碍的群体有效。ABA不是一套训练计划,也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科学实践的框架。ABA的原理有很多,众所周知的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区别强化,模仿,行为塑造,连锁等。以应用行为分析原理为基础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包括回合式操作教学法(Discrete Trials Teaching,简称DTT)、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PECS)和关键性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简称PRT)。它常常被误认为等同于回合式密集训练。
最早把ABA原理应用到对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洛瓦斯(Ivar Lovaas)。他和他的学生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针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通过应用行为分析中任务分解(task analysis)、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塑造(shaping)等行为原理,发展演变出一套系统的行为干预方法——DTT。洛瓦斯在1987年发表的论文里证明了DTT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有显著效果。洛瓦斯及团队对3岁以下的被试者平均每周进行40个小时的个别训练。培训师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心理学研究生和教授的督导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两年以上的强化训练。在19个接受DTT干预的试验对象中,有47%(9个)的儿童成功地进入了普通小学接受普通教育课程,并在智力测验、适应能力和情绪功能方面,与普通同伴没有显著区别。其余被试者在语言、社交、生活自理和游戏技能方面都有较大提高。1993年,McEachin,史密斯和洛瓦斯对之前19名曾接受过密集行为干预的被试做了近一步跟踪研究,结果表明9个训练效果最为显著的儿童保持了他们的功能,在智力和社交测量的指标上与同龄儿童没有区别。这两篇深具影响的研究论文使专家和学者们了解了ABA以及它对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效果,也为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带来希望。
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是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DTT是一种在高度结构化环境中对有发展性障碍儿童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的教育方法。通常,DTT教学把学习内容分解成最小的教学单位,目标在于教会儿童掌握“指令-反应-结果”的连结。DTT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要教会一个目标行为需要很多次操作回合(trials),实施者在每次回合后都要记录下儿童的反应。DTT干预的特点是由实施者给出一个简短明确的指令,如果自闭症儿童根据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实施者则立即给予强化,否则实施者给予适当的口头提示或必要的肢体辅助,待其能自己独立完成该任务后再逐渐淡出辅助。每一个回合与下一回合有短暂的间隔。DTT理论基础及方法在洛瓦斯1981年所著的《教育发展性残障的儿童》一书中有完整的描述。DTT重视对家长的培训,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训练内容和目标。
业内认定DTT是一种有效的循证实践干预模式,尤其对低功能儿童在建立新技能的时候效果显著(Wong,Odom,Hume,Cox,Fettig,Kucharczyk,et al.,2014)。但是DTT也有很多局限性。DTT训练出来的儿童往往比较机械,缺乏主动性;由于教学环境封闭,技能泛化较差,所学技能不能很好地运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对辅助的依赖性较强,训练出来的儿童往往需要在辅助或线索提示下才有正确反应。另外,要求儿童坐在椅子上,面对实施者,按实施者要求完成任务,儿童会表现出逃避或其他行为。
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们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认识了解ABA的,并着手这方面的研究。DTT是现今国内特殊学校、训练机构最常使用和熟悉的行为干预模式(徐琴美,丁晓攀,傅根跃,2005)。下面就我国近年来在ABA对自闭症干预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总结和分析。(www.xing528.com)
石萍等(2007)对85名2~6岁的自闭症儿童运用应用行为分析法进行训练,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语言、模仿、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方面,每周训练30~40小时,3个月为一个疗程,儿童训练3~12个月不等。干预后,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29例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此项研究,运用正强化原理,增强儿童的良好行为,用消退法来减少、淡化异常行为或不良情绪。主训者将任务分解成可执行的行为单元,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训练直至完全掌握。在任务分解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教学和随机教学。每天下午还有2~3个小时的感觉统合训练。由于此项研究报告没有对照组做比较,无法确立干预后儿童能力的提高与所受干预的因果关系。此外,研究者除了运用DTT之外,还有感觉统合训练的参与。严格地说这是一份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李晓平等(2014)对一个8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6个月的系统训练,采用以回合试验教学法为主,并综合了音乐疗法、精细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回合试验教学主要以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对该试验对象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模仿、生活自理、言语训练和理解语言。训练前后分别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和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对该儿童进行了功能评估。儿童每周训练5天,每天一次,每次训练时间不详,训练为期6个月。案例分析结果表明,CARS和ABC量表得分均低于干预前。该对象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显著提高,自伤行为基本消除,破坏性行为显著减少。
自闭症儿童由于具有沟通性障碍和社会性互动障碍,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行为,这也是家长和学校老师们常遇到的挑战。李成齐(2005)介绍了国外比较常用的干预方法——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Behavior)。行为功能评估通过收集问题行为的数据,系统地分析维持问题行为的因素,然后制定出干预策略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行为功能评估与其他干预方法的重要区别是,它认为问题行为多是由环境因素所造成及维持的。因此干预不是着重于对个体的控制,甚至是惩罚,而是着重于对环境的分析和改善,使问题行为在新环境里无法产生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行为功能评估同时还强调替代行为的建立。国内对行为功能分析的研究还属鲜见。刘昊(2007)针对一名3岁10个月的自闭症男孩的自伤和刻板行为进行了干预。首先,研究者对该儿童的问题行为功能进行了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行为功能分析表明,该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逃避不喜欢的活动或需求未被满足所引起。研究者通过正向行为支持法(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对该儿童干预了3个月,运用了前提控制、消退、区别强化等应用行为分析原理,有效地消除了该对象的摇头和自伤行为。干预过程中,对试验对象的家长和老师都进行了培训。研究者对目标行为(target behaviors)和干预过程都有详细的描述。干预对象每天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以曲线图(line graph)的形式展示。
近年来,国内逐渐有研究者开始使用单一被试研究方法(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对被试个体的表现每天做详细记录和分析。单一被试研究方法在2014年被美国特殊儿童协会(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认定为一种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据统计,有很大一部分自闭症干预方面的试验研究都采用的是单一被试证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因果关系(Wong,et al.,2014)。 它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以保障观察者之间的信度。
方芸(2015)对3名自闭症儿童通过回合操作教学方式,采用单一被试倒返(reversal design)试验设计,根据他们的社会交往方面的共同缺陷制定训练方案,包括目光接触、行为模仿、同伴游戏和其他日常情景社会技能训练。每周5天,主要采用一对一训练,穿插集体同伴游戏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形式进行,经过为期4个月的DTT干预, 所有被试的目光接触和行为模仿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也都有改善。本项试验对目标行为有明确定义,对3个被试者每天的目标行为有详细记录。其研究数据比较完善,研究结果由曲线图展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