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的发展概述与优化

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的发展概述与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行为分析这门科学在中国而言,是西学东渐的过程。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应用行为分析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的时候,其在中国学界的影响却一直寂寥势衰。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大陆,之所以首先在民间发端、传播和兴盛,是伴随着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在我国从鲜有认识到普遍意识、到高度重视这样一个认识发展的轨迹而来的。因此,提到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的发展概述与优化

应用行为分析这门科学在中国而言,是西学东渐的过程。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应用行为分析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的时候,其在中国学界的影响却一直寂寥势衰。直到1978年,我国心理学界开始引入行为疗法,到1985年之后,相关的论文数量开始增多。行为矫正原理和技术不仅应用于临床医学,在教学上也得到了重视(吕静,1992),了解和学习它的星星之火不仅没有熄灭,还终成燎原之势,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开始盛行起来。毋庸讳言,其在民间的传播和盛行,一来是由于它本身在应用领域的生命力,二来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被识别、发现并得到重视。

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大陆,之所以首先在民间发端、传播和兴盛,是伴随着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在我国从鲜有认识到普遍意识、到高度重视这样一个认识发展的轨迹而来的。因此,提到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前文提及,“孤独症”这个名词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精神病学教科书译文中出现的,直到1982年,才真正开始进行自闭症的诊断研究,而1990年,以杨晓玲教授为代表的北医六院积极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宣传、治疗、干预机构的建立以及家长组织工作,对自闭症治疗和干预方法的引进、推广和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大陆对孤独症儿童的发现、识别和诊断,发端于陶国泰教授(1982年)。与陶国泰教授几乎同时代,但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在中国大陆形成影响贡献甚至更大的,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杨晓玲教授。她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发现和诊断了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并在她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1993年),这是国内第一家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的自助、自救性的由孤独症儿童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借助于这个组织和杨晓玲教授个人的影响,培育和孵化了很多在后期各具影响的个人和其他组织,包括但不限于温洪和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简称中国精协)以及其下属的孤独症委员会、贾美香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郭延庆和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中国分会以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田惠萍和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孙梦麟和北京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北京市残联以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基地北大医疗健康儿童发展中心,等等,正是伴随着在儿童自闭症领域有类似影响力的个人、学术团体以及各类康复机构的活动,应用行为分析也开启了它西学东渐的过程。

(一)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应用行为分析点燃星星之火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被诊断,医生无药可医、学校不收,家长对于治疗干预方法的探求越加急迫,因此家长开办康复机构成为自救手段,干预方法的引入和实践基本上都是由这些民间组织发起和实施的。而人们越来越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教育和康复干预,离不开行为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这十年间,对孤独症的意识、识别、干预的探索,以两种民间组织的活动最为典型。一个是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因为它既是家长的自助、自救性团体,又集中了医生、教育和特教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集医疗诊断、教育干预、维权呼吁、咨询辅导等一系列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在当时极富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非盈利组织。另一个则是专门探索以孤独症的教育干预为主的孤独症儿童家长成立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两个组织在成立初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行为分析在美国被应用到普通教育课堂管理与教学中,改善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表现(贾美香 主编,2015)。而行为训练在中国的引入,可能由吕静教授从1983年开始,在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为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行为矫正”课程,之后参考国外的相关著作编译了《行为矫正》讲义,但只作为内部课程教材。当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被诊断出来的学习不良及智力落后儿童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技术,但1992年正式出版的书中也数次提及孤独症(吕静,1992)。此书至今仍被大量引用,书中所使用的行为学专业术语被业界沿用至今。

在中国,行为训练在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领域的应用研究,受美国影响,也萌芽于20世纪末期。如1989年,有学者通过对12例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观察,实施行为、游戏疗法等干预措施,改变儿童性格,加强生活能力及语言训练,收到一定效果(王晓蔚,1989)。杨晓玲教授主编了《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1995),刘靖教授发表了《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1994),都对行为训练的广泛应用起到推动作用。但在众多流行的治疗/干预方法中,行为训练因其专业性较强、不易掌握而难以被训练机构广泛采用或有效实施。

在这十年间,大家对自闭症有了一些认识,但对于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和家长,仍然十分茫然。医疗途径的维生素加镁,补充叶酸,小剂量精神药品的使用;包括听觉统合、感觉统合在内的各种统合治疗;把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直接引入到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发展理论、教育理论对自闭症干预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行为理论,因为此时应用行为分析还只是对国内自闭症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偶尔提及或者简单介绍阶段,开始有国内人士到国外访问初步听闻和了解ABA的阶段。

1995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全国首届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及诊疗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医科大学六院举行,杨晓玲教授筹备并主持了这次名副其实的首届研讨会,确立了“南陶北杨”的历史地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蔡逸周教授也因此首次应邀来中国讲学,系统介绍病因研究进展、各种干预方法及在家长争取下美国政府能够提供的教育和福利,并就孤独症诊断做现场示范(陆汝文医生配合)。已经跟孤独症儿童打了20多年交道的台大儿医詹和悦女士(后来是台湾自闭症基金会《牵引》主编)随行介绍并示范台湾的一些主流干预方法。同时洛娜·温(Lorna Wing)著、孙敦科教授译的《孤独症儿童——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也首先内部印发、列入大会资料。该书被誉为“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经典教育书”,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全面介绍孤独症的译作,1998年10月,此书在协会、爱德基金会支持下由辽宁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1998年4月,受美国匹兹堡市D.T.Watson基金会邀请,杨晓玲教授以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身份率团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D.T.Watson Rehabilitation Services考察当地自闭症学前教育、学校疗育设施及成人安置(职前培训,成年庇护性就业、Group Family安置),接受ABA及PEP评估等培训,见习了包括融合教学模式、PEP等量表测评及转介、个别化教学计划制订、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应用、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并签订合作意向,为时共3周。代表团成员听了匹兹堡大学教授系统讲授ABA基本理论并见习到当年的回合教学。1998年5月,协会首届副会长韦存伦从美国用电子邮件发回的洛瓦斯训练法系列讲座(共10讲)的笔记,由六院钱秋谨大夫翻译、孙敦科译校、杨晓玲审阅,《儿童行为矫正方法——洛瓦斯训练法(Lovaas Method)系列讲座(附训练方法演示)》在协会内部印刷,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次完整地引介洛瓦斯讲座。

1999年,应洛娜·温(Lorna Wing)博士的邀请,孙敦科用英语撰写《为了中国孤独症儿童的明天(For the brighter future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China)》一文,刊载于英国全国自闭症学会会刊《交流:英国全国孤独症协会杂志(1999,冬季)》(Communications:the magazine of th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1999,winter)。

(二)21世纪最初十年:ABA渐得人心,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

到21世纪初,关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治疗,在大陆主要的流行方法有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精神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应用行为分析法(陶国泰,2003),以及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结构化教学法(陶国泰,贾美香,2005)。

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回合式操作教学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简称DTT)以其清晰、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较好的训练效果,开始越来越受到机构和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认可。但初期大家对ABA和DTT两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并不清晰,甚至混淆等同(陶国泰,贾美香,2005)。对当时DTT刻板和僵化的批评也就连带到ABA上(这一误解至今犹在),但其实践效果又得到很多教师和家长的认可,所以针对这一干预技术以及探求其他有效方法的需求与日俱增,专业人士的培训讲座、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交流的需求也更显迫切。因此,这一阶段开展了众多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培训学习和交流。如,从2004年到2011年,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每年举办家长和专业人员ABA相关技术培训班,共15期,每期持续2~5天,参加人数50~100人左右,累计培训家长和相关专业人士达到近1000人次。

2001年4月:举办了“为了特殊孩子——第二届家长与专业人士交流会。”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医学院精神病科蔡逸周教授应邀再次与会做精彩报告,并受聘为北京市孤独症协会高级顾问。

2001年:为贯彻落实《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进一步掌握残疾儿童发生率及致残原因,了解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为“十五”期间制定残疾儿童工作政策,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公安部、中残联进行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杨晓玲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主持负责儿童精神残疾方面的方案制订、方法指导、人员培训及总结分析等。

2001年11月,自闭症领域知名家长彭灼西(威利爸爸)以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中国分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威尼斯行为分析学国际年会,并提议下一次年会交由中国举办,引起总会极大的兴趣,因此促成了2002年国际行为分析协会美国专家代表团(包括协会会长杰克·玛博士,ABC学校校长约瑟夫·摩若博士,内华达州立大学行为分析学系主任琳达·海菲丝)的北京、沈阳、长春之行,并签署了接受赴美进修学者的合作意向(霍长和,2014)。(www.xing528.com)

2002年春:协会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申请注册,域名为autism.com.cn。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网络收集和传递自闭症的有关信息和知识成为惠及全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联络各地机构及教师的重要途径。

2002年5月19日:应天津市妇联儿童部等邀请,杨晓玲教授到天津作《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的主题报告,听取报告的有200多人。

2002年10月14日:协会与北大六院儿科主办,国际行为分析协会美国加州ABA学校协办了第一届为期5天的《中美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高级研修班》。来自美国加州的三位行为分析专家、训练师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示范;杨晓玲教授则从医学干预的角度以及国内训练的方法、手段上做了简短报告。参加学习的有54个家庭,专业人士20名。研修班通过大量演示和实习演练并辅以指导、答疑,观看录像,使家长在训练自闭症儿童康复方面步入一个新的领域,研讨会深得与会者好评。

2003年:星星雨10周年国际研讨会邀请了7名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的ABA及自闭症儿童教育及社会问题专家,其中包括运用ABA教育自闭症儿童的开拓者、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的洛瓦斯教授。这是洛瓦斯教授唯一一次到亚洲。

2003年8月~2004年7月,受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委托,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协会“行为分析学术领袖”项目支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医生被选派到美国内华达大学进修应用行为分析近1年时间,师从琳达·海菲丝(Linda J.Hayes)教授,回国后努力推广应用行为分析。

2004年3月2日,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联合举办第二届中美孤独症早期干预研讨班,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行为期5天的学术报告。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的30多个单位的48名从事幼教、特教及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士和30多位会员家长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就“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在孤独症早期干预中的应用”这一主题,由美国加州ABC公司的2位专家做了为期5天的详细介绍和演示。

2005年11月,国际行为分析协会第三届年会在北京嘉里中心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如此大型的国际行为分析的大会,参会的国际嘉宾来自世界各地200余人,中国参会学者和特殊教育老师50余人。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很多国际应用行为分析专家开始与中国知名自闭症干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著名的以色列前ABA协会主席艾德教授、美国纽约应用行为分析认证分析师王培实博士(BCBA-D)与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的合作)。

2005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开始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的研究生课程,该课程针对对应用行为分析感兴趣的研究生开设,同时对社会开放,家长和特殊教育老师可以旁听,自开课以来一直受到听众欢迎,每年都有数十人站着旁听完全部课程。

在经过积累、日益兴旺的ABA领域的学术交流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应用行为分析的发展呈现了不可抑止的发展进步势头。随着新兴机构和新兴学术组织开始崭露头角、甚至后来居上,如青岛以琳自闭症研究会(2000)、北京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2004)、广州市康纳学校——广州儿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2005)、中国精协孤独症委员会(2009)等。在以这些机构和组织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推动下,不断引入国际前沿自闭症知识、国际知名专家进行培训讲座、翻译及应用更适合的评估工具,采用更系统科学的干预模式等。同时,应用行为分析无论是在师资培训、学术交流还是家长服务等领域都进入了全面深入的时代。

2009年美国国家自闭症中心在《国家标准项目》的报告中发表了11种有效方法以及5种无确凿证据的方法,更加让众多中国的自闭症早期干预机构坚定了以应用行为分析为基础、结合其他有效方法的综合干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应用行为分析原理的回合实验方法也在实践过程中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僵化的步骤要求变得更加注重自然化、生活化以及灵活化。

(三)近五年来,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之路

伴随一些有能力的民间机构和行业组织——如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2015)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2016),以及残联的重视,自闭症康复人才的培养逐渐摆脱随机听取国内外专家讲座的模式,开始尝试和探索系统化、进阶式的培养模式,如中残联和北京市残联举办的一系列全国和北京市的自闭症康复教师上岗培训和其他专业培训,都将应用行为分析作为核心和最基础的培训内容之一(详见第九章),促进了应用行为分析理论和实践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和水平的提升。

随着应用行为分析科学在中国大陆的普及推广,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对应用行为分析的临床实践要求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应用行为分析师(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简称BCBA)这一行业标准从大约10年前开始在中国自闭症康复训练领域引起注意。在大陆地区,越来越多的高校或组织积极与美国方面联系,开设行为分析师认证系统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而相应的培训和获得此类认证的专业人数也逐渐增多,这必将为形成我国高素质应用行为分析人才梯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学术保障。也必将促进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应用行为分析的实践效果。

2014年起国内个别组织开始开展副应用行为分析师(BCaBA)认证培训,为59人提供培训,第一批完成学习27人,已取得BCaBA认证者8人。建立ABA实践推广和培训基地12个,培训家长1000余人次。

国内一些机构开始在中国设置、发展中国应用行业分析师(CNABA)培训体系(低于BCaBA层级),主要内容为应用行为分析原理、语言行为教学实务操作、教学纪录与分析、行为问题解决等。这对有效传播和实践运用ABA,使更多的家长和孤独症儿童获得专业支持,具有一定的意义。

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中国分会学术部部长、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华又佳博士,也积极参与了副行为分析师(BCaBA)的认证培训在中国的开展,截至2016年9月,中国大陆18人被认证为BCaBA。

应用行为分析在中国大陆民间的燎原之势,反过来促使学界对应用行为分析的注意。近年开始,在大学和学术组织里,倡导应用行为分析科学并筹建应用行为分析学系、建设应用行为分析学科的态势也已渐露端倪。

郭延庆 刘 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