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孤独症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精神病学家纪明教授等人翻译的美国经典《精神病学》(梅厄·格罗斯著)教科书上,在该书中使用的标题是“婴儿孤独症(Infant Autism)”(杨晓玲,蔡逸周,2007)。但真正开始进行诊断以及研究,是从南京陶国泰教授在1982年发表《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开始。可以说,中国大陆地区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较美国晚了约40年,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医学界、教育界、社会各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自闭症相关研究成果呈递增趋势。1993年仅有自闭症相关期刊论文9篇,1998年有23篇,到2015年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已经达到了463篇(见图2-1)。
图2-1 历年有关自闭症的文献数量
*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在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孤独症儿童病例。
1990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晓玲教授等人,分析了他们自1986年6月以来在临床确诊的30例自闭症病例。
1993年12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成立。
1993年,中国第一家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服务的民办教育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2005年9月,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系,在全国首招自闭症教育康复方向专科生。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
2006年6月,国务院同意并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纳入了工作计划之中。(www.xing528.com)
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逐步解决自闭症等残疾儿童、残疾少年的教育问题。
2010年7月,中国卫生部颁发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2014年10月,首部《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发布(2015年2月正式出版)。
2015年5月17日,第25个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定为“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也亲自到机构看望孤独症儿童,慰问孤独症儿童家庭。
2015年6月25日,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发布《关于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人员上岗培训”工作的通知》,“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项目”上岗培训于7月开始,50家孤独症康复机构的特殊教育教师要求统一培训上岗,成绩合格者才能获得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颁发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专业岗位证书”。这是规范和提高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教师队伍的里程碑,特教老师持证上岗,以保证早期干预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专业性。
2015年9月21日,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报告厅召开(中国残联,2015),为孤独症的研究、治疗、干预和康复领域搭建了一个联合攻关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2016年10月18日,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成立。
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成立。12月,北京大学医学部首次开设“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课程,将自闭症真实个案作为教学案例,引入8年制学生课堂。
2016年12月3日,第25个国际残疾人日,我国民间举办了主题为“关注自闭症人群的成长与就业”的大型公益活动,并正式启动国内首个“全国自闭症康复就业信息平台”,发布《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