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民俗:常德花鼓戏和傩戏的乡愁之旅

传统民俗:常德花鼓戏和傩戏的乡愁之旅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载,清道光初年以花鼓戏称呼的常德花鼓戏已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戏班,现在常德有专业的花鼓戏剧团,2006年,常德花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常德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戏的主要特点是所有角色戴木制假面,身披兽皮,手持戈盾,口中发出“傩傩”的呼声。——唐·王维乡愁杨徽摄耳边语夏则文摄在山村里,有一种上街叫赶集,那里是山货的聚集地,也是乡愁最为浓郁的地方。

传统民俗:常德花鼓戏和傩戏的乡愁之旅

常德汉剧 李振高摄

常德汉剧 源远流长,孕育于旧常德府属武陵、桃源、汉寿等县城,流布于洞庭湖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澧水流域,远涉鄂西南、川东、黔东一带,兼有高腔、弹腔、昆曲三种声腔。清末以来形成的瑞凝、天元、文华、同乐四大名班,曾将常德汉剧的艺术水平和传播范围推到一个制高点,新世纪后,汉剧表演艺术家彭玲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06年,常德汉剧高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盆歌传人 赵冬友摄

茶社说书 彭继春摄

鼓盆歌 传说源自庄子,是湘西北地区最有生命力、最深入人心的曲艺品种之一,主要流传于澧水流域,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嘻队长 朱晓玲供图

常德花鼓戏 是以常德鼎城区为中心,历来有灯戏、花鼓戏楚剧等称谓,由民间歌舞傩戏并融合外来腔调综合发展而成。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曲调“正宫调”借鉴沅水号子和山歌的某些特色唱法,用假嗓翻高八度唱句尾,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人称“金线吊葫芦”。史载,清道光初年以花鼓戏称呼的常德花鼓戏已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戏班,现在常德有专业的花鼓戏剧团,2006年,常德花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中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德花鼓戏《嘻队长》在中南海怀仁堂为首长汇报演出。

常德丝弦 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段子。它的唱词典雅、曲调优美、旋律朗朗上口,是常德本土最有生命力的曲艺形式之一,戏剧家诸扬荣创作的常德丝弦表演唱《俏婆婆上大学》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2006年,常德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俏婆婆上大学 韩林安摄

傩戏 裴勇摄

傩戏 常德是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傩戏的主要特点是所有角色戴木制假面,身披兽皮,手持戈盾,口中发出“傩傩”的呼声。

九子鞭 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聚居在常德的土家族尤爱九子鞭,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佑,伐深山紫竹,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米到1.5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

九子鞭 童成文供图

皮影戏 丁为先摄

常德皮影戏 旧称“灯戏”或“影子戏”,始于西汉,至北宋盛行,清末民初鼎盛,以历史剧、神话剧为主,大多在民间祭祀、庆典、祈福时演出,音乐元素以荆河戏曲为主,其人物栩栩如生、对白幽默风趣、剧情变化莫测,深受人们的喜爱。

童眼皮影 丁为先摄

荆河戏 赵冬友摄

荆河戏 作为荆楚一带的地方大戏,以弹腔为主要演唱声腔,同时,兼唱高腔和昆腔。其舞台语言为澧州官话,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做、念、打相结合,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受当地群众喜爱。

相传,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2006年,荆河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澧水船工号子 粗犷、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的澧水船工号子随澧水水运繁荣而产生,又随水运的发展而发展,最后随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

它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澧水船工号子具有丰富的音调,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多声部的音乐织体。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澧水船工号子 陈克发 摄

板龙闹春 罗昌敏摄

九溪板龙灯 又名板板灯,由一块块枫、楠木制作的长板凳联结而成,可分可合,灵活自如,上面放置灯笼,可燃点蜡烛,玩龙人不用手舞而用肩扛。它是湖南省桃源县九溪群众开展祭祀活动和宗族、庙会活动的一种地域特色很强的民间文化艺术项目,堪称湘西北一绝。

板龙闹元宵 陈振坤摄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由巫、道、佛三教手谒融合浓缩而成。其流传甚广,是桃源县地方民间戏曲和其他民间舞蹈十分重要的动作原形库之一,亦是古老的宗教舞蹈遗存,在湖南民间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赵冬友摄

九澧渔鼓 是楚文化的传承,受宋玉《九辩》《招魂》结构的影响,九澧渔鼓唱词讲究,章句整齐,且由于在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的相互渗透中留下了土家文化的烙印,因而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九澧渔鼓 资料图片

常德民俗——花轿迎亲

老街新人 杨昌伟摄

桃源刺绣 构图夸张,用色大胆,地域特征极强,既细腻精巧,又泼辣粗犷,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配以花鸟蝴蝶,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吉祥文字,具有明显的吉祥寓意,富有装饰性,是湘绣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湘绣之魂”。

桃源刺绣 千禧龙供图

桃源工 是对常德桃源县一带雕工手艺的统称,分木雕石雕两类,其手法独具一格。桃源工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始于明朝,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王常德后,大兴土木修造“荣王府”,常德本地手艺与官方的能工巧匠相结合,创造了桃源工匠精湛奢华的营造艺术及雕刻技艺。从此,在历代的宫廷、官邸、私家园林的修筑中桃源工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屡次被召进故宫,进行宫廷的建造和修复事宜。

桃花源根 鄢光辉供图

草鞋 轻巧、玲珑,别看一双草鞋那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一双草鞋的成型过程也就是对往昔岁月的打捞过程,民间还流传着一则有趣谜语:四脚栖栖,像范备箕;吊起走去,放爻嬉嬉。

编草鞋的土家老人 刘力宏供图

古法造纸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澧县青山至今保存着精湛的传统造纸技艺。

古法造纸 张华

古法榨油工艺讲究经验的积累,传统古法木榨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火候、力度、时间等等,那些细节的差别正是千百年所传承的智慧。

古法榨油 陈正军摄

榨油匠人 陈正军摄

幸福的味道 欧阳健强摄

最好的愿望是这样——在每一口饭菜中尝出幸福的味道,在每一声鸟鸣中听出自己的心跳,阳光从屋檐照进来的那一刻,日子亮了起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唐·王维

乡愁 杨徽摄

耳边语 夏则文摄

在山村里,有一种上街叫赶集,那里是山货的聚集地,也是乡愁最为浓郁的地方。赶集那天,人们早早地起来,三三两两、老老少少,从远近不同的家中出发,有时即便不买东西,空手去逛逛也十分美好。赶集是大山里的另一种节日,是情感的特殊交汇,每一个集市都挤满了我们成长的记忆。

在人畜共居的村庄,万物和谐相处,狗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们知道,守住了村口的家便守住了整个村庄,只有守住村庄,它们自己才有家可以归。

自然和谐 李佑喜摄

洞庭湖上的采苇人 海风摄

西洞庭湖畔的汉寿县太白湖,8000亩水面盛产一种特别的藕,相传,明朝有位皇帝吃到时,见这种藕白嫩脆爽,清甜,一节节如同宫女的手臂一样嫩白,十分喜爱,于是,便命名为“玉臂藕”。明、清两代,“玉臂藕”一直被列为贡品。

藕乡欢歌 雷志云摄

1974年冬安乡黄田湖渔场开湖 安乡文联供图

泊 聂艺摄

一轮红日照东方,洞庭碧波泛金光,湖畔滩头飞银线,渔家的姑娘织网忙。

——歌曲《渔家姑娘织网忙》(www.xing528.com)

渔舟唱晚 陈冬摄

我也喜欢叫它武陵这个名字让我

想起那一个捕鱼的汉子他乘坐一叶

桃花瓣的渔舟就进入了一种境界

活到现在还没有老去愈发年轻

洞庭碧波泛金光 曹儒国摄

牛肉米粉 周伟明摄

常德米粉 是一种湖南常德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米粉历史悠久,以其工艺和美味闻名三湘。主要原料是大米,早籼米经过十几小时水浸,打浆,加热定型特殊工艺制成洁白、浑圆、细长且有弹性粉条,只要用开水烫热,加上作料后即可食用,吃起来润滑可口、风味独具。

擂茶 资料图片

压桌 资料图片

擂茶 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而成,又名“三生汤”。擂茶分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饮之可以解渴、消暑、去瘴,具有疏肝理肠、祛瘟辟邪的功效,好客的常德人还会摆出油炸黄豆、花生、罐菜、糕点等,称为“压桌”。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讨伐五溪蛮,带兵驻扎在桃花源,军队因瘴气引发瘟疫,当地一位老翁献出擂茶,军士饮后很快痊愈,从此,喝擂茶的习惯流传下来。

钵子菜又称“炖钵子菜”“炖钵菜”“火锅”,常德民谣有曰:“不愿朝中为驸马,只要炉子咕咕嘎”,足见常德人对钵子菜的喜爱。

钵子菜 周伟明摄

道河千张 丁为先摄

道河千张千张又名“百页”,澧县道保乡大岩厂的千张,质地细嫩,页片薄,筋丝好,口感佳,只要稍稍风晾一下,则雪白中透着微黄,极好存放,一直称誉湘鄂。制作流程为浸豆——磨浆——煮浆——杀卤——滤浆— —点浆— —浇制,前6道工序与打豆腐相同,只有浇制工序不同。

道河千张最大的特点是页片薄,其缘由是水质好,经专家鉴定,该段道河岩沁水中含有29种矿物质元素。

守护丰收 张家茂摄

仓房堆满今年的收成,在黑夜里散发出香味,想一想都是一件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事啊!

那一年,

那一轮夕阳真美,

登上山顶的时候,

他在想,

这世界上所有的美,

都不及这样一次真实的缓慢。

冬日霞光 林攸忠摄

一个人是否能真正享受悠闲的时光,关键看他的内心是否宁静,如果他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住在哪儿他都可以享受悠闲的时光。

闲情逸致 习清摄

石门背篓 在石门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人们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砍柴、扯猪草则用“柴背篓”。还有一种木质背篓,几根木棒,做一个能置物的快架,用蔑丝系着,就是背重物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

石门背篓 郭道义摄

适彼乐土——放蜂人 刘宽新摄

桃花源里好耕田 罗昌敏摄

临近城郊的花溪龙凤湖,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物产丰富,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青山绿水 花溪问渔 陈乾松摄

清风一次又一次躬首,

向着群山簇拥的这一大片河山,

向着这一大群在四月里匆匆赶回的人们。

清明·黄花祭 梁平

石门东山峰茶场 是全国首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生产基地。“东山秀峰”是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茶叶品牌。

采茶 陈忠林摄

采茶 常德自古是有名的茶乡,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著名的品牌包括石门银峰,桃源大叶茶,澧县“双上绿芽”、武陵红等。旧时采茶时有对歌的习俗,男唱山歌,女唱采茶歌,歌声漫山遍野,震动幽谷。

茶女圆舞曲 陈克发摄

油菜花开 夏斌摄

在油菜花开的常德,用两代人的心血培育出超级杂交油菜的农民科学家沈昌健父子,虽身为一介布衣,却在不懈地追寻梦想。2014年2月10日,沈昌健及其父亲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澧水上游有一段称为茅岩河,全程约50千米,人称“百里画廊”。这里山清水秀,岩险石怪,滩多流急,野趣横生,船游茅岩河,但觉峰回水转,船迁景移,看不完的诗情画意,有“不是三峡,胜似三峡”之感。

澧水悠悠羊儿肥 陈克发摄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

牧童晚唱 汪正武摄

农家生态园

当桃花和春天耐心地在大地深处

蛰伏和微笑,青草也是这样

当河流脱去僵硬的冰衣

洁白的鸭群在旷野上奔跑,青草也是这样

阳光和雨水甚至蝴蝶和花朵

知道一捧泥土里藏有多少梦想的种子

独舞凤头 薛梅摄

春耕 刘力宏摄

自古以来,常德农家妇女就下田插秧,明人夏言有诗《安乡道中观妇人插田》:“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旧时插秧时还有唱歌的习俗,请人插秧,主人雇请歌手二人,在田垄间一人打鼓,一人敲锣,对唱春歌。

亲亲常德 一个常怀善德的地方绝美风景依旧浸润在千年的湘风湘韵中水在苍茫天地间,湖在一片柳叶中抬眼望那一片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红树青山斜阳古道牧歌已去,田园尤在空灵浩渺的诗音依旧袅绕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