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局中的十年:隐患重重

变局中的十年:隐患重重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危机的起源是1903年,德意志帝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获得特许修建连接君士坦丁堡与巴格达铁路。不幸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摩洛哥王国及法属苏丹的政府签订条约的时间有所延误。接着,1905年3月29日,德意志帝国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亲王发表声明称,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利益必须得到保障,摩洛哥问题应当通过国际会议加以解决。随即,摩洛哥危机结束。德意志帝国政府提出,摩洛哥当地的警察应当受各国管理。

变局中的十年:隐患重重

从1904年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达成友好谅解开始,外交集团成立,并且与“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同盟”形成了平衡[1]。与此同时,欧洲分为两大阵营,一方为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另一方为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俄罗斯帝国。哪怕是最轻微的政治动荡都会使这一平衡发生动摇。但这种平衡要比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没有达成友好谅解,只由德意志帝国领导的外交集团决定一切欧洲事务要好。此时,欧洲各国的关系既微妙又危险。

危机的起源是1903年,德意志帝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获得特许修建连接君士坦丁堡与巴格达铁路。最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德意志帝国的让步使英国确信自己已失去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修建铁路特许权方面的让步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势力指向波斯湾,这对英国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交通形成了直接威胁,但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友好谅解关系的建立暂时阻止了德意志帝国的行动计划。因此,德意志帝国外交的下一项活动就是在所谓的薄弱“部分”,即摩洛哥王国,采取强有力的反对友好谅解关系的行动。

摩洛哥王国国徽

对摩洛哥问题,1904年4月8日的《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协约》第四条规定,“在征收关税或其他税收,或铁路运输费用方面对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必须平等对待”。第八条承认在摩洛哥王国,西班牙王国拥有特殊利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西班牙王国政府就摩洛哥问题达成谅解。

与西班牙王国政府的交涉确实没有任何困难,西班牙王国政府表示愿意遵守《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协约》,并且愿意签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西班牙王国协约》,划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西班牙王国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西班牙王国协约》,西班牙王国保留了在非洲的飞地梅利利亚及从地中海的穆卢耶河到大西洋狭长的沿海地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为摩洛哥其他地区的保护国。目前,人们认为,如果当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立即派遣全权代表同摩洛哥苏丹签订条约,确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对摩洛哥王国领土的保护范围,那么以后就不会出现任何外交争端。不幸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摩洛哥王国及法属苏丹的政府签订条约的时间有所延误。1905年2月,当圣-勒内-塔扬迪耶奉命前往非斯时,德意志帝国驻摩洛哥王国的外交代表里夏德·冯·屈尔曼立即表示抗议:“我们正逐步被搁在一边。”接着,1905年3月29日,德意志帝国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亲王发表声明称,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利益必须得到保障,摩洛哥问题应当通过国际会议加以解决。1905年3月31日,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前往丹吉尔旅行,他演讲中“我决定尽我所能,切实维护德意志帝国在摩洛哥王国的利益”的说辞明显带有挑衅性。

里夏德·冯·屈尔曼

因此,《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协约》签订后,就受到了挑战。英国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将如何回应?泰奥菲勒·德尔卡塞代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签订协约,使英国和西班牙王国默许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摩洛哥王国的保护国。此时,泰奥菲勒·德尔卡塞要做的是直接与摩洛哥苏丹协商保护国条款,但德意志帝国试图干预这一协商过程,要求参与谈判。那么,泰奥菲勒·德尔卡塞究竟是坚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摩洛哥苏丹直接进行交涉,还是屈服于德意志帝国的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如果选择前者,坚持不经德意志帝国同意而与摩洛哥苏丹直接交涉,那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必将爆发战争。如果这样,英国又该采取什么行动?不久,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就得到了来自英国的保证。在答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外交部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的询问时,英国政府承诺以外交方式,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给予支持,并且必要时,英国会给予武力支持。的确,如果说墨迹未干的有关埃及及摩洛哥问题的《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协约》有什么意义,那么其意义就在于英国必须提供这种支持。

因此,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准备拒绝德意志帝国召开国际会议的请求,并且承担相应后果,即德意志帝国要么对英国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发动战争,要么承认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团结一致,和平退出摩洛哥事务。

但泰奥菲勒·德尔卡塞没能得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的同意。时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总理莫里斯·鲁维耶并不是一位外交家,就像约瑟夫·卡约在后来的危机中的表现一样,他十分清楚欧洲大战的重大影响,因此莫里斯·鲁维耶宁愿对德意志帝国做出让步。1905年6月6日,莫里斯·鲁维耶召开国务会议。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发表声明称:“拒绝德意志帝国召开国际会议的请求,英国支持我们,西班牙王国、意大利王国、美国、俄罗斯帝国也准备拒绝参加这一国际会议……如果今天我们屈服了,那么明天我们也会屈服,我们就会永远屈服。”结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务会议的决定正好相反,投票赞成召开国际会议。泰奥菲勒·德尔卡塞立刻辞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一职。

摩洛哥代表抵达阿尔赫西拉斯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现场

莫里斯·鲁维耶兼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他立即向德意志帝国政府暗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接受召开会议的提议[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刚刚交换接受函。随即,摩洛哥危机结束。事实上,直到1906年1月16日,这次国际会议才召开,会议地点选在西班牙王国地中海地区美丽的水乡阿尔赫西拉斯,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出席这次国际会议的有所有大国的代表,也有西班牙王国、瑞典王国、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葡萄牙王国、美国及与此次事件最直接相关的摩洛哥王国政府的代表。会议选举西班牙王国的会议首席代表里奥的阿尔莫多瓦尔公爵胡安·曼努埃尔·桑切斯为会议主席。几个星期以来,会议进展缓慢。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尤为重要,即摩洛哥王国如果希望拥有法治和秩序,那么就必须在摩洛哥王国建立警察管理制度。德意志帝国政府提出,摩洛哥当地的警察应当受各国管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自然希望掌握对摩洛哥王国警察的管理权,或者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西班牙王国共同享有管理权。英国政府代表卡诺克男爵阿瑟·尼科尔森决定支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最初的几次会议后,西班牙政府也获得了英国的支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代表保罗·雷瓦尔和欧仁·勒尼奥强烈反对德意志帝国代表约瑟夫·马里亚·冯·拉多维茨和克里斯蒂安·冯·谭敦邦伯爵的主张。尽管1906年3月月初,莫里斯·鲁维耶内阁已经倒台[3],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代表团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最后议定书》经过修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代表团还是取得了成功。经过大会及委员会的多次讨论,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代表欧仁·勒尼奥、德意志帝国代表赖因霍尔德·克莱赫迈特和西班牙王国代表弗朗西斯科·拉尔戈·卡瓦列罗三人组成的委员会起草了《最后议定书》。1906年4月7日,各国代表签订这份议定书。这份议定书的第一章包括十二条关于摩洛哥王国警察的条款,包括摩洛哥王国的警察应从摩洛哥穆斯林中招募,由摩洛哥苏丹管理,并且处在摩洛哥苏丹的指挥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西班牙政府派遣军官,协助组织摩洛哥王国的警察队伍。一位瑞士人将担任摩洛哥王国警察监察长。这套制度有效期为五年。《阿尔赫西拉斯议定书》的其他各章涉及禁止武器贸易、建立国家银行、关税和公共事务等。在这份议定书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虽然做出了让步,但在摩洛哥王国建立警察制度一直是其主要目标。至少在这方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并且摆脱了德意志帝国的压制。

摩洛哥王国代表在《阿尔赫西拉斯议定书》上签字

1908年,摩洛哥王国再次发生危机,并且仍然处在混乱中。1907年,在卡萨布兰卡,一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公民遭到谋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前往该地,恢复当地各部落之间的安定。这次行动虽然有利于摩洛哥王国本国及其外国居民,但引起了德意志帝国政府的反感。事实上,如果没有英国、西班牙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的默许,这次行动是不可能发生的。1908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军队仍然驻扎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的摩洛哥王国领土。1908年9月25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外籍军团”的五名逃兵[4]向德意志帝国驻卡萨布兰卡领事寻求保护,德意志帝国驻卡萨布兰卡领事馆为这五名逃兵提供了安全通行证。尽管如此,这五名逃兵还是遭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当局的逮捕。这引起的“卡萨布兰卡事件”甚至几乎引发战争。的确,在谈判的某一阶段,1908年10月28日,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在接受《电讯日报》采访时有意表现出一种轻率行为。实际上,他是建议德意志帝国与英国结盟。在采访中,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假装在布尔战争期间英国是欧洲利益的保护者,这反而引起英国的不快,德意志帝国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亲王也为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失言感到遗憾。卡萨布兰卡事件实在太微不足道,不值得争论。1908年11月2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接受了海牙国际法庭的仲裁。1909年2月8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宣言》声明,尊重摩洛哥王国的独立及其欧洲各国在摩洛哥王国的商业利益平等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特殊政治利益。卡萨布兰卡事件最终结束。对德意志帝国而言,这一协议或宣言是种慷慨的行为,它为摩洛哥王国的和平带来了希望。但1911年,摩洛哥王国发生了一个比以往更加严重的事件。

1909年2月8日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宣言》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政府“将设法使其国民共同参与到可获得权利的事务中来”。接下来的两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面临的困难接踵而至,德意志帝国政府试图充分利用这一规定,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试图避免在摩洛哥王国形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两国拥有经济共管权的局面。与此同时,摩洛哥王国各部落间的暴乱不但没有平息,而且继续恶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军队继续占领卡萨布兰卡及其腹地沙维耶。1911年年初,摩洛哥王国的局势迅速恶化,穆莱·阿卜杜勒哈菲德推翻了前任阿卜杜勒-阿齐兹,担任新的摩洛哥苏丹,穆莱·阿卜杜勒哈菲德被叛乱部落围困在非斯。因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摩洛哥苏丹”的名义派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远征军解放非斯,驱散叛军。1911年4月和5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远征军顺利完成任务。随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远征军撤出非斯。

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

朱尔·康邦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远征军攻克非斯时,德意志帝国政府有些不安和不满,但这并非没有理由。德意志帝国外交大臣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尔曾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驻德意志帝国大使朱尔·康邦暗示,《阿尔赫西拉斯议定书》已经不复存在。朱尔·康邦试图发现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目的,然而,德意志帝国外交部虽然没有真正保持沉默,但没有明确表示。1911年仲夏,就像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期间莫里斯·鲁维耶政府倒台一样,在朱尔·康邦与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尔开始谈判时,埃内斯特·莫尼斯内阁突然倒台。1911年6月27日,约瑟夫·卡约就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理,朱斯坦·德·塞尔夫斯担任外交部部长[5]。必须承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0世纪初的外交政策是在巨大的困难下进行的。

1911年7月1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新任外交部部长刚上任,德意志帝国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使威廉·冯·舍恩男爵立即前来访问。威廉·冯·舍恩男爵立即宣读照会声明,考虑到摩洛哥王国国内某些部落骚乱威胁到德意志帝国商人的安全,德意志帝国政府决心向阿加迪尔派遣舰队以恢复当地的秩序。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声称自己是十分注重维持摩洛哥王国秩序的大国,德意志帝国明确否认,这就是著名的“猎豹”号炮舰开往摩洛哥港的起因,“猎豹”号炮舰即为德意志帝国所下的战书。

因此,和平与战争的议题又一次明确地摆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面前。全体法兰西人民认为“猎豹”号炮舰前往摩洛哥港实际是一种挑衅,他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将长期处在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威胁之下,与德意志帝国的战争迟早会发生,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持续处在军事威胁下而不奋起反抗。现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将如何应对?

“猎豹”号炮舰

约瑟夫·卡约

必须承认,面对德意志帝国的挑衅,约瑟夫·卡约的内阁表现得镇定自若,令人钦佩。约瑟夫·卡约并没有派军舰跟随德意志帝国军舰前往阿加迪尔。约瑟夫·卡约内阁征求英国外交部的意见,英国政府保证,将依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计划采取行动。约瑟夫·卡约内阁继续与德意志帝国政府交换意见。1911年7月8日,朱尔·康邦与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尔重新开始谈判。首先,德意志帝国外交部提出赔偿问题。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的谈判持续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双方举行了多轮谈判,但谈判几乎破裂,战争的乌云继续笼罩着欧洲。英国政府密切关注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谈判的进展,认为在恰当的时候应该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们选择的场合是一次伦敦市政厅举办的宴会,这是发表公开声明的最佳场所。1911年7月21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大卫·劳合·乔治发表演讲,其措辞显然是有意对德意志帝国发出严重警告。大卫·劳合·乔治说道,和平带来的恩赐虽然美好,但有时,和平只是“像我们英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无法忍受的耻辱”。

大卫·劳合·乔治的这篇演讲给英国及欧洲大陆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首次,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正式公开声明团结一致。这意味着,如果此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爆发战争,那么英国将积极支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因此,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接受德意志帝国所下的战书。如果德意志帝国保持其当时对摩洛哥王国的态度,那么1914年的世界大战预计将提前整整三年爆发。为什么当时德意志帝国没有坚持?为什么1911年没有爆发战争?显然,当派遣“猎豹”号炮舰前往阿加迪尔时,德意志帝国并没有预料到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会团结一致,也没有预料到英国会参战。随即,德意志帝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且认为此时不值得冒险。1911年8月,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在汉堡发表的“阳光照耀之地”的演讲显然是在做出让步的情况下,维护德意志帝国的尊严,而不是对大卫·劳合·乔治在伦敦市政厅挑战性声明的回击。

大卫·劳合·乔治

因此,朱尔·康邦与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尔的谈判在威廉街继续进行[6]。最终,1911年11月4日和1911年11月9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分别签订了关于摩洛哥王国及法属刚果的两项协约。在第一项协约中,德意志帝国承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对摩洛哥王国的军事占领,以及为摩洛哥王国政府行使外交的权利。实际上,这等于承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有权在摩洛哥建立保护国。在第二项协约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将法属刚果价值较小的一半领土割让给德意志帝国。对德意志帝国来说,这是一笔不太体面的交易,因为这笔交易包含太多“索要”政策,这正是奥托·冯·俾斯麦鄙视拿破仑三世的原因。但这两项交易的达成反映出在解决摩洛哥问题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做出了政治家应有的努力,而这种努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无须发动战争就增加了德意志人的“阳光照耀之地”,满足了他们膨胀的精力。

阿加迪尔事件及大卫·劳合·乔治在伦敦市政厅的演讲一同引发了欧洲各大国间的1914年欧洲大战爆发前的最后一次危机,最终导致1914年战争的爆发。1914年战争爆发前,西欧和中欧有三年的安宁。但事实上,这种安宁十分令人不安,因为与“东方问题”相关的三场战争,即意大利王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黎波里战争及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都发生在这三年。

1911年到1914年,西欧与中欧的和平,充其量也只是在严重军事压迫下的和平,因为自1871年以来,欧洲各国的军备规模持续增加。为减轻军备负担,1898年,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建议召开和平会议。1898年8月24日,俄罗斯帝国外交部公布了这一建议。1899年5月18日到1899年7月29日,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二十六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们没能就军备限制达成一致,但他们同意建立了一个自愿的仲裁法庭,即海牙法庭,与会代表们成功对战争规则和惯例进行了某些修改。随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再次发出召开和平会议的邀请。1907年1月15日到1907年10月19日,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至少有四十四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和平会议。与会代表们就战争规则和惯例做了进一步修改,但与上次和平会议一样,在限制军备限制级强制仲裁方面,这次和平会议没取得进展。但两次海牙和平会议表达的观点对文明国家公众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公众舆论正是国际法有效性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

温斯顿·斯宾塞-邱吉尔

除美国外,世界各大国都或多或少感觉到维持巨大军备的压力。特别是两大军事力量,即英国与德意志帝国的海军竞争尤为激烈。英国海军始终十分强大,英国的政治家们也从没有试图掩饰其保持英国军备比任何国家军备强大的决心。因此,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扩建自然会引起英国海军成比例的扩建。这样,英国海军可以保持其优势地位。由于英国政府一定会随着每一次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扩大,继续按比例扩大英国海军,并且英国财力充足,可以无限期地进行军备竞赛。因此,英国政府与德意志帝国政府或许应该达成彼此谅解。1912年4月,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斯潘塞-邱吉尔发表演说,朝着英国与德意志帝国的谅解做出了一位政治家应做的全部努力。温斯顿·斯宾塞-邱吉尔庄严承诺,“如果某一年,不是讨价还价,而是在真正意义上”,德意志帝国“削减或取消”其海军军舰建造计划,那么英国“也将削减或取消这方面的计划”。因此,未来,德意志帝国政府可以不受条约束缚,放慢速度,减少海军军费开支,因为德意志帝国政府知道,德意志帝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的比例将保持不变。增加建造军舰的开支不但对德意志帝国无益,而且使英国海军的规模扩大百分之六十。但对海军军备问题达成谅解的提议,德意志帝国政府毫不在意。1912年2月,霍尔丹子爵理查德·霍尔丹奉命专程前往柏林,与德意志帝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进行谈判,但双方没能达成一致。新的海军法,即德意志帝国未来军舰建造计划必须继续进行。与此同时,即1911年3月27日和1912年6月14日,经德意志帝国议会法律批准,德意志帝国政府将其常备军增加到六十二万五千人,并且可以筹集大量军备资金。面对这一威胁,1913年8月8日,让·路易·巴尔都担任内阁总理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恢复了三年期的兵役制度。

理查德·霍尔丹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4年6月28日,一个仲夏的星期日,奥匈帝国皇储,即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及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携夫人乘车经过萨拉热窝时,遭到暗杀。但与此事相比,近年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间及德意志帝国与英国间的战争,显得更迫在眉睫[7]。尽管人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这一事件有关,但此事过去近一个月后,一切才真相大白。的确,有一无根据的传言,即1914年7月5日,波茨坦举行了皇室会议,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奥匈帝国首相及其他要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但很大程度上,这一传言是不可信的[8]。直到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政府才向塞尔维亚王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由于以前奥匈帝国所做的有益工作及其在维持中欧和平与经济稳定所起的作用,再加上奥匈帝国悲惨的衰落及其人民在衰落过程中遭受的苦难,减轻了外界对奥匈帝国的谴责。奥匈帝国政府将萨拉热窝谋杀事件看作是“泛斯拉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塞尔维亚王国政府的官员也被牵涉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奥匈帝国政府故意利用这起谋杀事件羞辱塞尔维亚王国,尽管1914年7月22日俄罗斯帝国政府曾警告过奥匈帝国政府,奥匈帝国政府也知道这样做有引起欧洲战争的危险。

20世纪初的波茨坦

阿尔伯特·门斯多夫-普伊-迪特里希施泰因伯爵

1914年7月23日下午,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四十八小时内给予答复。当最后通牒到达伦敦时,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对阿尔伯特·门斯多夫-普伊-迪特里希施泰因伯爵说,最后通牒设置时限是合理的,否则谈判可能会无限期拖延。但仅在两天时间内要求考虑及答复一份实际等同于要求一个国家将自己的主权交给另一个国家的照会,奥匈帝国政府这样做,似乎决心要发动一场战争。

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确实要求塞尔维亚王国附属于奥匈帝国,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奥匈帝国注意到自1909年以来,塞尔维亚王国对自己的不友好态度后,提出包括下列要求在内的条件,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必须:第一,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匈帝国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第二,取缔塞尔维亚民族自卫组织。第三,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帝国宣传的教学内容。第四,革除塞尔维亚王国军队及行政部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帝国宣传的官员,相关官员的名单由奥匈帝国政府提供。第五,接受与奥匈帝国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王国境内打击企图破坏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四十八小时的最后通牒时限没有给谈判留下任何机会。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必须彻底投降,否则就必须接受与奥匈帝国的战争。

格奥尔格·冯·赫特林

到目前为止,引发1914年欧洲战争的罪责在奥匈帝国政府。但有证据表明,在奥匈帝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前,德意志帝国政府就知道这份最后通牒的条款。1914年7月18日,在写给人在慕尼黑的格奥尔格·冯·赫特林伯爵的信中,巴伐利亚王国驻柏林代表汉斯·舍恩说:“显然,塞尔维亚王国不可能接受这种与其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尊严不符的条件。因此,最终结果必然是战争。在此,完全同意奥匈帝国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哪怕存在未来可能出现复杂情况的危险。”[9]“这一有利的时机”究竟意味着什么?显然,德意志帝国政府的观点是,从欧洲现状来看,欧洲大战已成定局。这是发动战争的绝佳时机,因为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使奥匈帝国政府发动战争有了充分的理由,这一发动战争的行为也获得奥匈帝国国内民众及舆论的大力支持。在没有奥匈帝国加入的情况下,德意志帝国不想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英国作战。

塞尔维亚王国政府曾向俄罗斯帝国政府请求援助。因此,对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塞尔维亚王国政府无疑是根据俄罗斯帝国政府的意见做出了答复。答复的主要内容是接受奥匈帝国的要求,但有一点十分明白且非常重要,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只承诺“在符合国际法原则、刑事诉讼和友好睦邻关系的前提下,承认奥匈帝国官员在塞尔维亚王国领土内的合作”[10]。1914年7月25日17时45分,塞尔维亚王国首相尼古拉·帕西奇将最后通牒的答复交给了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王国大使弗拉迪米尔·吉斯尔·冯·吉斯尔林根男爵。弗拉迪米尔·吉斯尔·冯·吉斯尔林根男爵请求等待片刻。随后,他对答复的各项条件与奥匈帝国政府的指示,进行了比较,尼古拉·帕西奇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弗拉迪米尔·吉斯尔·冯·吉斯尔林根男爵很快提出了必要的参考意见,回复了塞尔维亚王国答复的各项条件,并且将其传达给了尼古拉·帕西奇。刚回到办公室,尼古拉·帕西奇就被告知对最后通牒的答复,奥匈帝国十分不满。1914年7月25日晚,弗拉迪米尔·吉斯尔·冯·吉斯尔林根男爵就要离开贝尔格莱德。为最终使奥匈帝国的拒绝毫无回旋的余地,在其通牒的结尾,弗拉迪米尔·吉斯尔·冯·吉斯尔林根男爵说:

尼古拉·帕西奇

最后,我要正式声明,从这封信到达阁下手中的那一刻起,塞尔维亚王国和奥匈帝国间外交关系的破裂将成为事实。[11]

戈特利布·冯·雅戈

英国外交大臣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意大利王国政府及德意志帝国政府提议召开国际会议。他建议,在会议期间,相关各国,包括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王国及俄罗斯帝国应暂停所有军事行动,但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的提议遭到拒绝。1914年7月27日,德意志帝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雅戈拒绝参加这次国际会议,因为会议“实际上相当于仲裁法庭,他认为,除非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提出请求,否则不可能召开会议”[12]。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对塞尔维亚王国的攻击,俄罗斯帝国政府向来不能容忍。随即,俄罗斯帝国政府发出命令,从1914年7月29日起,在敖德萨、基辅、莫斯科及喀山等地进行军事动员,但俄罗斯帝国驻奥匈帝国大使还没有撤离。虽然德意志帝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感到无法劝阻奥匈帝国停止对塞尔维亚王国的攻击,但1914年7月29日,他还是建议继续与俄罗斯帝国进行对话:

1914年7月28日晚,德意志帝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告诉我,他正在尽最大努力“劝告奥匈帝国”,但他不确定在维也纳提出缓和意见的时间是否会使事态急转直下。[13]

德意志帝国对英国的态度是毫无疑问的,1914年7月29日,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对德意志帝国驻英国大使利赫诺夫斯基亲王卡尔·马克斯说:(www.xing528.com)

卡尔·马克斯

如果德意志帝国卷入战争,那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也将加入。这一问题可能大到涉及所有欧洲国家利益,我不希望弗拉迪米尔·吉斯尔·冯·吉斯尔林根男爵被我们谈话的友好语气所误导,而误认为我们会袖手旁观。[14]

弗拉基米尔·苏霍姆林诺夫

谢尔盖·萨宗诺夫

此时,俄罗斯帝国政府只下令调动与奥匈帝国相邻地区的军队。但除此之外,在沙皇尼古拉二世不知情的情况下,俄罗斯帝国国防大臣弗拉基米尔·苏霍姆林诺夫将军已经为军事总动员秘密做好了准备[15]。这一区别并不重要,俄罗斯帝国只针对奥匈帝国进行了部分军事动员,如果随后俄罗斯帝国与奥匈帝国开战,那么德意志帝国将按照《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同盟条约》加入战争。奥匈帝国肯定相信,其盟友德意志帝国会按照同盟条约的规定对自己进行援助。否则,奥匈帝国将不会面对俄罗斯帝国的军事动员而继续与塞尔维亚王国的战争。

1914年7月31日午夜,德意志帝国驻俄罗斯帝国大使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普塔莱斯伯爵拜访了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谢尔盖·萨宗诺夫。谢尔盖·萨宗诺夫宣布“如果十二小时内,即1914年8月1日中午前,如果针对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还没有开始解除军事动员,那么德意志帝国政府将被迫下达军事动员令”[16]。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间已经到来,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普塔莱斯伯爵再次拜会谢尔盖·萨宗诺夫,并且发出通告称,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向俄罗斯帝国宣战[17]

此时,德意志帝国正与俄罗斯帝国交战,德意志帝国政府有必要确定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关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迟早会参战,但战争初期可以宣布保持一段时间的中立。对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部而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布中立极其不利,因为德意志帝国已经做好了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俄罗斯帝国作战的准备,并且在西线,德意志帝国集结了大批军队。俄罗斯帝国行动缓慢,德意志帝国试图先击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然后再攻打俄罗斯帝国。因此,德意志帝国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使威廉·冯·舍恩男爵接到命令,如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宣告保持中立,那么就要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将军队撤出图勒和凡尔登,并且在战争期间,这些地区由德意志帝国军队占领,作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中立的保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必然会拒绝这种可耻的提议,立即加入战争。事实上,当1914年8月1日,威廉·冯·舍恩男爵拜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理勒内·维维亚尼,并且向其询问意见时,威廉·冯·舍恩男爵得到的答复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将按照其利益行事[18]。因此,威廉·冯·舍恩男爵没有提出由德意志帝国军队占领图勒和凡尔登的要求[19]。对于该采取什么行动,德意志帝国政府感到有些困惑。

然而,就在1914年8月1日,由于感到有必要采取防备措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下令集结军队。但为避免挑衅意味,同时为表明如果战争发生,谁是发动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军队得到命令其驻扎的区域距离德意志帝国边境不得少于十千米[20]。这一命令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整个战争期间损失惨重,丧失了布里埃河流域,此地矿藏丰富,钢铁工业发达。

勒内·维维亚尼

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开始调动军队时,德意志帝国政府本可以通过宣战作为回应。但德意志帝国并没有宣战,“当时的解释是,在主动进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德意志帝国试图从违反卢森堡公国及比利时王国的中立原则获得利益”[21]。事实的确如此。1914年8月2日,星期日,德意志帝国军队“很早”侵入了卢森堡公国领土[22]。但在同一日期的照会中,德意志帝国大使威廉·冯·舍恩男爵“匆忙通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外交部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德意志帝国在卢森堡大公国采取的军事措施并不构成敌对行为”[23]

与此同时,1914年8月2日晚,德意志帝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克劳斯·冯·贝洛-萨利斯克向比利时王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其允许德意志帝国军队可以自由通过比利时王国领土,答复时限为十二小时[24]。由于1839年的条约不但使比利时成为中立国,而且这一条约第七条规定比利时王国有义务保持中立。因此,比利时王国政府决心坚决履行其义务,抵挡德意志帝国的进军。英国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先后向比利时王国政府保证,英国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将承担起作为1839年条约保证者的责任,并且将与比利时王国一起维护其中立地位[25]

对比利时王国政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安东尼·瓦拉迪斯拉夫斯·科洛布科夫斯基保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将支持比利时王国。1914年8月3日18时45分,德意志帝国政府宣布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进入战争状态[26]。1914年8月4日早晨,德意志帝国军队进入比利时王国的领土[27]

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外交大臣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致电英国驻德意志帝国大使爱德华·高慎爵士说:

考虑到对我们在柏林和巴黎同时提出对比利时王国的请求,德意志帝国拒绝像上星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那样做出同样的保证,我们必须重申这一请求,并且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我今天早晨发出的电报,今天24时前即可收到,也要求德意志帝国政府予以答复。否则,请你要回护照,告诉德意志帝国政府,英国政府将采取一切措施来维护比利时王国的中立,并且坚持遵守德意志帝国和我们一起签订的条约。[28]

英国驻德意志帝国大使爱德华·高慎爵士收到这封电报后,对德意志帝国进行了最后的正式访问。首先,他拜访的是德意志帝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雅戈。戈特利布·冯·雅戈向爱德华·高慎爵士表示,德意志帝国军队入侵比利时王国势在必行。其次,爱德华·高慎爵士拜访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不像其外交大臣那样冷静严肃,而是表现得兴奋不安,因为他所有的政策已经宣告失败。尽管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睿智且心胸开阔,但他预见了欧洲均势体系的崩溃、无政府状态的蔓延及杀戮与野蛮,而这一切正是政治家们想要避免的,“只是为一个词‘中立’,一个在战争时期经常被忽视的词,只是为一张碎纸片而流血牺牲”[29]。离开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处后,爱德华·高慎爵士起草了电报。1914年8月5日晚九时,他将这封电报发往伦敦。此时,除了接受内阁的命令外,外交已经没有任何作用。1914年8月5日0时15分,英国向德意志帝国宣战[30]

上述记录的百年外交活动表明了在所有引起战争的利己主义和激情的冲突中,为维护世界文明国家间的良好关系,政治家们及其代理人做出的努力。1815年到1848年,这一任务并不像后来那样艰巨。在“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早期”,人们的民族意识并不强烈,就像本杰明·迪斯雷利所说,人们注重的是种族而不是国籍。英国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及四海为家的俄罗斯人可以相识在避暑胜地,同乘公共马车旅行,而不会彼此敌视。1848年后,“东方问题”几乎成为外交活动无法和平解决的问题。1871年后,德意志帝国的领土完整只能靠武力来维持,使欧洲形成了武装和平的局面,这需要外交家们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止随后四十年演变为一场大战。现在,世界大战来了又去,引发战争的因素和以往一样强大,包括民族主义的激情、复仇的愿望、“领土收复主义”的不满,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者的宣传。传统方式训练的外交卓有成效,如果没有外交的技能和经验,那么世界各国将永远不可能并存。但在巨大而有益的工作中,传统外交需要各方的帮助。如果没有强大外部的帮助,那么无论外交官们多么顽强奋斗,外交活动都将再次失败。放眼未来,如果没有传统外交及国际联盟的合作,那么本人将看不到世界有任何实际的希望。

【注释】

[1]与著名的三国同盟相比,欧洲大国友好谅解之外的外交集团反而更有效。—原注

[2]接受函见1905年7月8日的交换文件。皮埃尔·阿尔班:《重要条约》,第334页到第335页。—原注

[3]莫里斯·鲁维耶内阁倒台后由斐迪南·萨里安内阁继任,该内阁的主要权力由内政部部长乔治·邦雅曼·克列蒙梭和外交部部长莱昂·布儒瓦掌握。—原注

[4]其中两人是德意志人。—原注

[5]约瑟夫·卡约接替了埃内斯特·莫尼斯内阁外交部部长让·克吕皮的职务。—原注

[6]1911年9月29日,因的黎波里问题,意大利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爆发战争,德意志帝国无疑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由于希望在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作战中得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援助,德意志帝国将不得不牺牲其与意大利王国的联盟。—原注

[7]在达成和解中,需要提及1913年利赫诺夫斯基亲王卡尔·马克斯与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签订的条约。这份条约划分了德意志帝国与英国在葡萄牙属非洲殖民地的利益范围,但这份条约没能得到批准。利赫诺夫斯基亲王卡尔·马克斯:《我的伦敦使命》,1918年。—原注

[8]这是当时英国驻德意志帝国及奥匈帝国大使馆的观点。查尔斯·欧曼:《1914—1918年大战的爆发》,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16页到第17页。—原注

[9]查尔斯·奥曼:《1914—1918年大战的爆发》,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3页:胡戈·冯·莱兴费尔德·克费林·舍恩伯格伯爵致格奥尔格·冯·赫特林伯爵的信。比较《1918年约翰·威廉·米伦博士的回忆录和信》。早在1914年7月19日,戈特利布·冯·雅戈就要求奥匈帝国将最后通牒寄给他。在随后的几天,德意志帝国驻奥匈帝国大使海因里希·冯·奇尔施基陆续透露过最后通牒的一些信息。卡尔·考茨基:《战争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文件》,夏洛滕堡,1929年,第1卷,第104页及随后几页。显然,德意志帝国外交部实际上没有看到过最后通牒的原文。—原注

[10]《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35页。—原注

[11]《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390页。—原注

[12]爱德华·高慎爵士致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1914年7月28日。查尔斯·欧曼:《1914—1918年大战的爆发》,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49页到第50页。比较爱德华·高慎爵士致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1914年7月28日。信中详细叙述了与德意志帝国首相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的谈话。《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56页。—原注

[13]爱德华·高慎爵士致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1914年7月30日。查尔斯·欧曼:《1914—1918年大战的爆发》,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56页。—原注

[14]《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67页。—原注

[15]出自前英国驻俄罗斯帝国大使乔治·布坎南爵士起草的《备忘录》,1917年9月15日。查尔斯·奥曼:《1914—1918年大战的爆发》,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63页。—原注

[16]谢尔盖·萨宗诺夫致俄罗斯帝国驻外代表的信,1914年8月1日《俄罗斯帝国橙皮书》。《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292页。—原注

[17]1914年8月1日19时,弗里德里希·冯·普塔莱斯伯爵提交通告。《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294页到第295页。—原注

[18]德意志帝国《白皮书》。《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434页。—原注

[19]通过某种方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得到了发给威廉·冯·舍恩男爵的电文原文的副本。1918年3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透露了这一消息。—原注

[20]泰晤士的伯蒂子爵弗朗西斯·伯蒂致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1914年8月1日。《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98页。—原注

[21]查尔斯·欧曼:《1914—1918年大战的爆发》,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112页。—原注

[22]卢森堡公国国务大臣致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1914年8月2日。《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104页。—原注

[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黄皮书》。《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234页。—原注

[24]比利时王国外交大臣致比利时王国驻外大使的信,1914年8月3日(《比利时灰皮书》)。《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312页。德意志帝国照会见《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309页。—原注

[2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做出的保证是1914年8月3日由其驻比利时王国大使安东尼·瓦拉迪斯拉夫斯·科洛布科夫斯基自己做出的,并没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的命令。1914年8月4日,英国做出保证。《外交文件汇编》,第313页到第315页。—原注

[26]威廉·冯·舍恩男爵致勒内·维维亚尼的信,1914年8月3日。《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240页。—原注

[27]比利时王国外交大臣致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俄罗斯帝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的信,1914年8月4日。《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321页。—原注

[28]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致爱德华·高慎爵士的信,1914年8月4日。《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109页。前面提及的电报中对德意志帝国要求自由通过比利时王国提出了抗议。《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107页。—原注

[29]爱德华·高慎爵士致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1914年8月8日。《外交文件汇编》,伦敦,英国皇家文书局,第111页。—原注

[30]1914年8月4日16时20分,利赫诺夫斯基亲王卡尔·马克斯致电柏林,最后通牒1914年8月5日零时发出。卡尔·考茨基:《战争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文件》,夏洛腾堡,第4卷,第80页,第853条。—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