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王国虽然得到意大利王国的支持,但在德意志邦联内,它仍是孤军奋战。普鲁士王国的对手包括奥地利帝国、萨克森王国、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汉诺威王国、巴登大公国、黑森-卡塞尔选侯国、黑森-达姆施塔特选侯国、拿骚公国及法兰克福自由市。但这场战争只持续了七周。奥地利帝国炮军总指挥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虽然是一位能干且敬业的军官,但他不懂战略,敌不过军事天才老赫尔穆特·冯·毛奇。1866年7月3日,在波希米亚的柯尼希格雷茨,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的军队被打败。大约一星期前,即1866年6月27日,在巴德朗根萨札,汉诺威王国的军队也失败了。1866年7月4日,在富尔达附近,巴伐利亚王国的军队又被击溃。虽然对手们没有被完全攻破,但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处处获胜。
柯尼希格雷茨战役,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将军们
此时,大外交家奥托·冯·俾斯麦的巨大胜利即将到来。奥托·冯·俾斯麦有一种罕见的能力,知道如何有限地利用胜利[13]。由老赫尔穆特·冯·毛奇、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几十位将军及所有普鲁士军人创建并引以为荣的普鲁士王国军队,第一次赢得了一场与一流强国作战的伟大胜利。但这次胜利并不彻底。在进军维也纳的途中,获胜的普鲁士军队还要面临弗洛里斯多夫防线。老赫尔穆特·冯·毛奇估计大约需要两千名士兵才能突破这道防线。此时,奥托·冯·俾斯麦大胆提出让战胜的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停止继续前进,放弃攻占眼看就要到手的维也纳,也只有奥托·冯·俾斯麦有这样的眼界及格局。他意识到,不能过分伤害奥地利王室的骄傲和自尊,这样做将会获得比占领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践踏奥地利帝国尊严更多的利益。
1866年7月12日,普鲁士王国军队在总部所在地切尔那山召开了“军队喜欢称之为”的军事会议[14]。这次大会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主持,奥托·冯·俾斯麦谦卑地说自己正好在,他因此“参与了这些讨论”。老赫尔穆特·冯·毛奇解释了如何突破弗洛里斯多夫防线,进军维也纳的计划。普鲁士王国的将军们从没有梦想过会有别的突破弗洛里斯多夫防线的办法。奥托·冯·俾斯麦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想法:
然而,我早已看清,老赫尔穆特·冯·毛奇说我们将来还需通过进一步的战争来捍卫这次战争胜利的成果,就像腓特烈大帝经历了整整七年的战火硝烟而捍卫他前两次西里西亚战争的胜利一样。与奥地利帝国的战争后,紧接着将是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战争,这是历史的必然……出于这一考虑,在政治上,我想避免普鲁士王国军队以拿破仑·波拿巴式的胜利者姿态占领维也纳。
将近两个星期过去了,因为老赫尔穆特·冯·毛奇的炮兵得不到补充,尤其是缺乏重型大炮,普鲁士王国的军队无法前进。1866年7月23日,普鲁士王国军队总部再次召开会议。这次奥托·冯·俾斯麦发表意见说,必须按照奥地利帝国的条件进行和平调解,但“持有这种观点的仍只有他一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奥托·冯·俾斯麦的决心反而变得愈加坚定,不但因为越是这样伤害奥地利帝国的自尊,越会使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疏远,而且因为如果奥地利帝国再次失败,将会导致奥地利帝国瓦解。那么,奥地利帝国到目前为止占领的从蒂罗尔到布科维纳的领土该如何处置?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不同意奥托·冯·俾斯麦的观点,“将士们对停止胜利步伐的反对意见”已经无法制止。听到自己的观点被拒,奥托·冯·俾斯麦离开会议室,回到自己房间。想到自己如此忠诚而无私奋斗的目标已经胜券在握,却要前功尽弃了,这位铁血大臣从四楼房间的窗户放眼望去,面对广袤的匈牙利大平原,真想纵身一跃,结束这没有希望的一生。这时,房门被推开了。奥托·冯·俾斯麦没有回头,他感到肩上有只手。随即,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你知道我是反对这场战争的,但你觉得战争是必要的。因此,这场战争的责任也在你。如果你认为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必须和解,那么我愿意帮助你,并且在父亲面前为你的观点进行辩护。”说话的人正是普鲁士王储威廉三世,也正是他的影响力扭转了大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毕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付那些将军,但他不能反对他的儿子和首相。在奥托·冯·俾斯麦的一份备忘录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用铅笔写道:“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后,我发现自己迫不得已要咽下苦果,还要接受这样屈辱的和解。”最终,奥托·冯·俾斯麦赢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15]。
柯尼希格雷茨战败后第二天,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致电拿破仑三世,请求他进行斡旋。1866年7月14日,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科尔马男爵冯·德·戈尔茨在巴黎达成和解草案,和解条件都包含在即将签订的草案中。
1866年7月26日,在尼克利斯堡[16],奥托·冯·俾斯麦代表普鲁士王国,阿拉霍斯·卡罗伊·德·纳吉卡罗伊伯爵代表奥地利帝国签订了和平草案。正如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所说,在维也纳的门口,普鲁士王国把胜利交给了战败的奥地利帝国,因此,奥地利帝国保持了领土的完整。此外,普鲁士王国第二次声明放弃的萨克森王国[17]的领土完整也将得到承认,奥地利帝国只需支付相当于三百万英镑的战争赔偿金。但奥托·冯·俾斯麦达到了所有目的:第一,奥地利帝国同意退出德意志邦联。第二,在美因河以北,普鲁士王国将建立一个新的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邦联。奥地利帝国还同意美因河以南德意志邦联内各邦国可以建立同盟,并且根据条约他们可以与美因河北部各邦国建立联系。第三,奥地利帝国放弃对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及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的权利,并且默许普鲁士王国可以兼并任何美因河以北除萨克森公国外的奥地利帝国的同盟国。实际可以说,在尼克利斯堡,普鲁士王国奠定了从1871年到1914年近代德意志帝国的基础,或其坚实的核心部分。
1866年8月23日,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在布拉格签订条约[18]。《布拉格条约》第一条是通常的和平友好关系的相关条款。第二条确保威尼斯最终由意大利王国兼并,这也是1853年4月8日普鲁士王国与意大利王国签署的同盟条约的一部分,撒丁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尔二世已经履行了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在普鲁士王国宣战后,意大利王国就向奥地利帝国宣战,并且将奥地利帝国的大军围困在意大利。尽管在库斯托扎的陆军和利萨的海军都被奥地利帝国击败,但其在战争中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因此,意大利王国理应获得威尼斯。其实,在柯尼希格雷茨战败后,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已经将威尼斯交给拿破仑三世,然后移交意大利王国[19]。第四条,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承认德意志邦联解体,并且同意在美因河以北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帝国在内的北德意志邦联。第五条,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的权利移交给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但条件是北石勒苏益格人民如果通过投票想归属丹麦王国,那么就应将其交还丹麦王国[20]。此外,《尼克利斯堡和平协议草案》的其他条款也已经纳入《布拉格条约》。因此,除了奥地利对公爵领土权利变得无效外,奥地利帝国及萨克森王国没有失去任何领土,并且只支付了少量战争赔款,但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帝国及法兰克福自由市被普鲁士王国彻底吞并。巴伐利亚王国及黑森-达姆施塔特选帝国面积相对较小,但通过兼并这两个地方,普鲁士王国中部与德意志西南部间建立起了一条“通道”。于是,普鲁士王国总共增加了三百二十五万人和两万八千多平方英里的领土。
1866年10月3日,奥地利帝国与意大利王国在维也纳达成和解。除威尼斯外,撒丁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尔二世政府本想获得更多的领土,以便在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王国拥有稳固的边境。但与奥托·冯·俾斯麦签订的同盟条约只保证威尼斯归意大利王国所有,并且奥托·冯·俾斯麦能做到的仅限于此。因此,根据《维也纳条约》第四条,意大利王国只得到“伦巴第-威尼斯王国的行政管理权”。与此同时,意大利王国政府还必须担负伦巴第-威尼斯王国的债务和养老金。
【注释】
[1]参见奥托·冯·俾斯麦:《反思与回忆》,第17章。奥托·冯·俾斯麦说,1849年,他与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兴贝格伯爵代表各自国家参加法兰克福议会时,得到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的信任。“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收到了两份政府文件,一份自己看,另一份给奥托·冯·俾斯麦。结果错将自己的给了奥托·冯·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将原件奉还,只说给错了:“无论在文件里,还是在谈话中,我都没有间接地利用过这份秘密文件或他的过失。从此得到了他的完全信赖。”—原注
[2]《伦敦条约》第二十五条规定,必须在十二年内开始对德意志关税同盟问题进行谈判。关税同盟应包括奥地利帝国。—原注
[3]《书信集》,第2章,第459条,1865年5月22日。亨利·威廉·卡利斯·戴维斯:《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的政治思想》,伦敦,1914年,第26页。—原注
[4]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十六个邦国处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公国、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和巴登大公国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萨克森王国和巴伐利亚王国曾是莱茵邦联的成员。1813年,莱茵邦联解散。随后成立的德意志邦联包括大部分前莱茵邦联的邦国。
[5]《书信集》,第2章,第476条,1865年10月。亨利·威廉·卡利斯·戴维斯:《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的政治思想》,伦敦,1914年,第27页。—原注(www.xing528.com)
[6]布洛梅伯爵是奥地利帝国驻巴伐利亚王国的大使。—原注
[7]根据《加斯坦条约》第二条,在基尔建立德意志邦联舰队。根据《加斯坦条约》第七条,允许普鲁士王国修建一条从北海到波罗的海,经过荷尔斯泰因公国的运河。根据《加斯坦条约》第九条,奥地利皇帝以二百五万丹麦银币作为补偿,将其在劳恩堡公国的权利全部交给普鲁士王国。—原注
[8]奥托·冯·俾斯麦:《反思与回忆》,1898年译本,第2卷,第21章,第66页:“我确信,我们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战争是为了我们民族发展的未来。”奥托·冯·俾斯麦:《反思与回忆》,第1卷,第9章,第244页:“我们与法兰西第二帝国永无和平,与俄罗斯帝国永无战争的必要。”—原注
[9]这是奥托·冯·俾斯麦第二次到比亚里茨。第一次是在1864年。第二次参见罗森的《1866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政策》及皮埃尔·德·拉·戈尔斯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第4卷,第29章,第5节。—原注
[10]阿尔托纳地处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为奥地利帝国管辖范围。—原注
[11]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森讷堡-奥古斯滕堡公爵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二世的拥护者在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属于奥地利帝国管辖范围。—原注
[12]有关这一事件的记录详见阿道夫·威廉·沃德:《1815年到1890年的德意志》,第2章,第227页到第228页。奥地利帝国认为如果同意安东·冯·加布伦茨男爵的解决办法,那么就要牺牲德意志邦联内较小的邦国。—原注
[13]“胜利中的节制不亚于胜利本身。我认为不止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胜利中的节制比胜利本身更重要,因为在书面的历史记录中有太多的悲剧是因为没有合理利用胜利,即无节制地利用胜利。如果那些国家从来没有赢得那些胜利,那么结果可能会更好。”1921年8月16日,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在英国议会下议院的讲话。—原注
[14]笔者从奥托·冯·俾斯麦的回忆录中直接引用的。—原注
[15]奥托·冯·俾斯麦:《反思与回忆》,第20章。—原注
[16]尼克利斯堡是亚历山大·门斯多夫-普利伯爵的城堡。—原注
[17]1814年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普鲁士王国第一次声明放弃萨克森公国,参见前文。—原注
[18]1866年8月23日的《布拉格条约》,由菲利普·冯·布伦纳男爵代表奥地利帝国,海因里希·威廉·韦特男爵代表普鲁士王国签订。—原注
[19]根据1866年7月12日法兰西第二帝国与奥地利帝国签订的条约。—原注
[20]根据1878年10月11日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的条约,这一附加条件取消。—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