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459年以来,丹麦国王还同时兼任石勒苏益格公爵和荷尔斯泰因公爵。1815年,依据《维也纳条约》第五十三条,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被纳入德意志邦联,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仍在德意志邦联外,这两个公爵领地都由丹麦国王担任其公爵。虽然民族不同[3],但这两个公爵领地的人民都希望始终能保持政治上的统一。1460年颁布的《丹麦王国宪章》即《里伯宪章》,确保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与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不可分割。与此同时,这一宪章还规定,这两个公爵领地不应被纳入丹麦王国宪法。其次,这两公爵领地的君主完全由男性继承,不像丹麦王位,男女性都有继承权。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所有问题都由这些争议引起。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哥本哈根艾德-丹斯克政党与德意志民族主义者间出现了严重对立。前者希望把这两个公爵领地都纳入丹麦王国的共同宪法及国家内,后者在荷尔斯泰因势力强大,希望保留公爵领地传统的个人主义。1830年后的几年,当时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言论、著作极大地增强了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情感。1848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变得日益尖锐。两公爵领地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中最热心的莫过于古斯塔夫·德罗伊森。此时,他是基尔大学教授,后因研究中世纪普鲁士崛起的历史而闻名。1848年,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思想广泛传播。
古斯塔夫·德罗伊森
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
埃肯弗德战役
1848年2月,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在其所有领地颁布了共同宪法草案。因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上的观点,艾德-丹斯克政党获得优势。这一宪法必将摧毁两块公爵领地的个人主义,并且导致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与德意志邦联分离。1848年3月,宪法草案的颁布立刻导致了两公爵领地的叛乱,并且引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同情。1848年3月31日,在法兰克福,德意志邦联召集临时会议,号召进行伟大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革命实验。1848年4月,普鲁士王国军队及其他响应法兰克福会议号召的德意志邦国的军队进入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与丹麦王国的军队爆发军事冲突。1848年7月2日,在瑞典王国的调解下,在马尔默,丹麦王国与德意志邦联达成为期三个月的停战协定。1848年8月26日,停战协定又延续了七个月。1849年2月,敌对行动重新开始。虽然在埃肯弗德,丹麦王国的军队遭遇失败,但德意志邦国的军队对腓特烈西亚的进攻也彻底失败。英国、俄罗斯帝国和瑞典王国都在为和平而努力。由于普鲁士王国驻英国大使克里斯蒂安·查尔斯·约西亚斯·冯·本森的强硬态度,谈判变得有些困难,因为他十分同情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看法。因此,英国没有通过普鲁士王国驻英国大使,而通过其驻普鲁士王国大使进行交涉。1850年7月2日,通过与英国驻普鲁士王国大使馆的交涉,普鲁士王国和丹麦王国在柏林签订了和平条约[4]。丹麦王国共同宪法草案问题仍没有考虑解决。这一和平条约的签约双方保留各自权利,丹麦国王有权以武力恢复其权威。普鲁士王国从荷尔斯泰因及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撤军后,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重新统治这两块公爵领地。
1852年,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相关的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企图解决一部分丹麦王国的领土问题。1852年5月8日,英国、奥地利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和瑞典王国签订条约,根据条约第一条,“承认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森讷堡-格吕克斯堡”的克里斯蒂安[5]……“继承所有丹麦国王统治的领土权”。签约各国承认丹麦王国领土完整的永久性原则。该条约不做任何担保,只是各国对丹麦王国所实行原则的声明[6]。
克里斯蒂安
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的统治似乎已经接近尾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更加尖锐,使整个北欧动荡不安。与此同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还影响到易北河下游的另一块领地—劳恩堡公国领地。1815年,丹麦王国获得这一公爵领地的“全部主权”,但与此同时,劳恩堡公国领地还隶属于德意志邦联[7]。
就在《伦敦条约》即将签订前,丹麦王国政府宣布实行统一宪法,但不属于王国的共同事务由各省议会及官员自行管理。在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递交给维也纳的宪法声明中,他认为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不应并入丹麦王国。1855年,丹麦王国所有领地都已经使用共同宪法,这部宪法还规定地方事务由地方议会管理,但哪些事务属于共同事务则由丹麦王国政府决定。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人民,以及许多同情他们的德意志人民都为此而愤愤不平。
接下来,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尝试解决丹麦问题。1862年9月,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在科堡担任维多利亚女王的御前大臣。英国驻普鲁士王国大使馆随从罗伯特·莫里尔爵士也在科堡,是罗素伯爵约翰·罗素的私人秘书。1862年9月24日,根据罗伯特·莫里尔爵士的建议及提供的信息,罗素伯爵约翰·罗素起草了一份后来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文件。这一文件建议丹麦王国和普鲁士王国在石勒苏益格完全自治的基础上,由英国政府出面调解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在文件中,对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罗素伯爵约翰·罗素直截了当地说:“在荷尔斯泰因、劳恩堡和石勒苏益格,丹麦王国1855年的宪法没有任何效力。”这份文件还提到“1852年,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承诺不会将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与丹麦王国合并”。后来,在写给贝列尔学院院长本杰明·乔伊特的信中,罗伯特·莫里尔爵士说:“在科堡担任罗素伯爵约翰·罗素的私人秘书时,本人就是那份提出调解建议的著名文件道义上的发起人。如果文件中提出的条件能够被丹麦王国和普鲁士王国接受,那么就可以防止国际僵局,避免1865年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受到那些战争带来的影响。”[8]
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同意这份文件。奥托·冯·俾斯麦也对这份文件表示赞同,或至少对罗素伯爵约翰·罗素的提议表示同意。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也表示赞成,只有丹麦王国和英国的舆论表示反对:“丹麦王国内阁感受到了‘印刷所广场’[9]的压力[10]。1863年3月30日,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采取进一步措施,颁布了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新宪法,并且将其与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彻底分离。”1863年7月23日,在英国议会下议院,帕默斯顿子爵亨利·约翰·坦普尔发表演讲,该演讲“对那些最希望欧洲动荡不安的人产生了应有的效果”[11]。他说:
在此,我非常高兴能与欧洲所有理性的人,包括法兰西第二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人民一起宣告丹麦王国的独立、领土的完整及权利能够得到维护。
我们确信,至少我确信,如果有人企图干涉这些权利及丹麦王国的独立,他们面临的对手将不仅仅是丹麦王国。
难怪丹麦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绝调解。
与此同时,德意志人民的情绪日益高涨。几个月来,对丹麦王国的最后通牒[12]一直在计划中。这份由巴登大公腓特烈一世提议,德意志邦联议会通过的最后通牒要求丹麦王国在六个月内撤销其1863年3月30日颁布的宪法。作为回应,1863年9月28日,丹麦王国政府颁布了丹麦王国与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的共同宪法。1863年10月1日,为应对这部共同宪法,法兰克福会议通过了《联合执行案》。1863年11月15日,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去世。
丹麦王国的新任国王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森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克里斯蒂安[13],他与已故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是姨表兄弟。克里斯蒂安九世的早期统治困难重重,因为1852年的条约是为他继承王位而签订的,所以他必须按条约执行。1863年11月5日,拿破仑三世提议召开欧洲会议解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问题。但因在其提议中宣称1815年的《维也纳条约》不再有效,拿破仑三世的提议遭到英国政府的反对[14]。
巴登大公腓特烈一世
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刚去世,1863年11月16日,奥古斯滕堡的弗雷德里克公爵宣布自己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内阁是从前国王腓特烈七世内阁保留下来的艾德-丹斯克党派,势力强大。因此,克里斯蒂安九世继续实行其政策。1863年11月18日,克里斯蒂安九世颁布新的丹麦宪法,这是所有丹麦王国所属领地的共同宪法。1864年1月,这部共同宪法将实行。德意志人民群情激愤,大多数德意志境内邦国的政府拒绝承认克里斯蒂安九世为荷尔斯泰因公爵。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没有表态。1863年12月7日,法兰克福会议投票决定继续执行已经颁布的《联合执行案》,命令萨克森王国的卡尔·格奥尔格·阿尔布雷希特·厄恩斯特·冯·哈克将军率领德意志邦联军队占领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英国外交大臣罗素伯爵约翰·罗素派金伯利伯爵约翰·沃德豪斯前往哥本哈根,试图再次调解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事件。但丹麦的民族意识绝不允许其在吞并石勒苏益格的问题上妥协,更重要的是丹麦人完全相信英国肯定会维护他们的领土完整。因此,金伯利伯爵约翰·沃德豪斯没能完成其使命。1864年1月8日,荷尔斯泰因被德意志邦联军队占领。这支邦联军队主要由汉诺威人及萨克森人组成,丹麦王国军队和平撤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森讷堡-奥古斯滕堡公爵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二世转移到基尔,成立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政府。
约翰·沃德豪斯的漫画形象
基尔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再次向德意志邦联发出照会,要求召开会议。但因为法兰克福会议没有写入1852年5月8日签署的《伦敦条约》,所以它没有接受英国的照会。随后,奥托·冯·俾斯麦与习惯循规蹈矩的奥地利帝国联合采取行动。1864年1月16日,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联合向丹麦王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丹麦王国政府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取消其颁布的共同宪法,但遭到丹麦王国政府的拒绝。因此,奥地利-普鲁士联军迅速派兵,抢在德意志邦联军队占领前,进入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对此,奥托·冯·俾斯麦曾如此辩解,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虽然都曾在1852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上签字,但它们承认丹麦王国领土的完整性是有条件的。当时,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曾承诺不吞并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因此作为对丹麦王国履行这一诺言的保证,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现在应该由奥地利王国和普鲁士王国军队占领。然而,正如奥托·冯·俾斯麦在他的回忆录中所承认的,“从一开始我就想亲眼看着它被逐步吞并”[15]。
弗里德里希·冯·弗兰格尔
英国对这一切也并非完全视而不见。1864年1月20日,普鲁士王国陆军元帅弗里德里希·冯·弗兰格尔伯爵的军队已经越过边境进入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并且正向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推进。丹麦王国政府表示要坚决捍卫领土完整。当天,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向各国发出照会,提议召开欧洲会议。如果这一提议失败,那么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将考虑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但这一提议遭到俄罗斯帝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反对,因为俄罗斯帝国政府已经欠了奥托·冯·俾斯麦的人情。1863年波兰起义期间,普鲁士王国保持友好中立,给予俄罗斯帝国极大帮助。1863年2月8日,奥托·冯·俾斯麦甚至与俄罗斯帝国首相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签订公约。根据该公约,奥托·冯·俾斯麦不仅保证不向波兰提供任何援助,并且允许俄罗斯军队进入普鲁士王国的波兰领地追捕叛军。法兰西第二帝国对波兰深表同情。1863年2月21日,法兰西第二帝国外交大臣爱德华·德律安·德·勒尤伊斯建议英国与奥地利帝国联合抗议1863年2月8日的公约,但罗素伯爵约翰·罗素拒绝让英国参与其中,而奥地利帝国首相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也因其与普鲁士王国的友谊,反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议。
因此,在波兰起义期间,奥托·冯·俾斯麦对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的友善态度,使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事件中,俄罗斯帝国不愿采取行动,或许俄罗斯还希望将来获得更多好处,所以态度可能更加坚定[16]。另外,法兰西第二帝国不愿在1864年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部分原因是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正忙于墨西哥远征。另一个原因是,自从1863年在波兰问题上英国拒绝与法兰西第二帝国合作以来,法兰西第二帝国不再相信英国。但现在,丹麦王国即将被征服。1864年6月14日,当英国政府向法兰西第二帝国提出建议[17],要求共同进行武力干涉时,爱德华·德律安·德·勒尤伊斯在一份文件中严词拒绝了英国的建议。作为法兰西第二帝国对英国政府态度的指导性意见,这份法国外交史上的十分著名的文件发给了法兰西第二帝国驻英国大使。在文件中,爱德华·德律安·德·勒尤伊斯指出,法兰西第二帝国不能与英国联盟,因为英国能做的仅限于波罗的海控制权这样轻松的任务,但法兰西第二帝国必须与奥地利帝国与德意志邦联联合的联合军队进行一场大陆战争[18]。
与此同时,在法兰西第二帝国与英国最终明确表示不干涉前,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情况已经发生极大变化。尽管几乎与已经占领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的德意志邦联军队发生冲突,但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在该地的进军没有受到阻碍。1864年2月月初,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军队越过艾德河,进入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丹麦王国军队十分明智地放弃控制丹尼弗克,撤退到杜佩尔山区,这是欧洲大陆通过阿尔森海峡到达阿尔森岛的防线。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已经逼近日德兰半岛,但奥地利帝国政府反对战争继续扩大。普鲁士王国派遣温和派奥托·西奥多·冯·曼陀菲尔[19]前往维也纳。1864年3月,奥托·西奥多·冯·曼陀菲尔与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达成协议。1864年4月18日,杜佩尔的丹麦王国军队遭到普鲁士王国军队的袭击。随后,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占领了阿尔森岛的桥头,但丹麦王国政府仍不屈服。不久,伦敦会议召开[20],丹麦王国对这次会议寄予很大希望。
奥托·西奥多·冯·曼陀菲尔
捷尔吉·奥波尼
拉·托尔·德·奥韦涅
1864年4月25日,伦敦会议召开,这是罗素伯爵约翰·罗素为争取和平而努力的结果。这次伦敦会议由罗素伯爵约翰·罗素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丹麦王国代表乔治·约阿希姆·夸德,普鲁士王国的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奥地利帝国的捷尔吉·奥波尼伯爵,瑞典王国的瓦赫特迈斯特伯爵,俄罗斯帝国的菲利普·冯·布吕诺伯爵,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拉·托尔·德·奥韦涅,德意志邦联的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1864年5月12日到1864年6月24日,伦敦会议讨论第一项议题,即根据普鲁士王国的提议,达成普鲁士王国与丹麦王国的停战协议。在讨论永久解决办法时,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明确表示,目前,1852年签署的条约已经失效,不必再考虑1852年签署的条约。五天后,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进一步声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解决在于这两个公爵领地的政治独立和相互团结。从何独立是其他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不愿做出进一步的表态。大家希望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做出的表态是,普鲁士王国同意两个公爵领地在宪法上脱离丹麦,但与此同时,两块公爵领地私下仍与丹麦国王联合。这一建议得到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的赞同,但奥托·冯·俾斯麦坚决反对,丹麦王国的代表也拒绝考虑这一建议。既然1852年的《伦敦条约》已经失效[21],丹麦也拒绝放弃将两个公爵国合并到丹麦宪法中,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就可以将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与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问题当作有争议的问题来处理。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避开会议,将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交给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自行解决。
但在基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森讷堡-奥古斯滕堡公爵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二世仍维持其名义上的公国政府,几乎所有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领导下的德意志境内的小邦国都对这一名义上的公国政府表示同情。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也持这一态度,虽然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与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与丹麦王国间的私自联合几乎不可能,但他还是支持奥古斯滕堡的弗雷德里克公爵。出于对奥托·冯·俾斯麦的尊重,他不便对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在法兰克福会议上提出的建议表示支持。因此,为了取消奥古斯滕堡的弗雷德里克公爵的候选资格,1864年5月28日,在会议上,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竟大胆提出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改为奥古斯滕堡的弗雷德里克公爵领导下的独立国家。这一提案遭到英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瑞典王国及丹麦王国的一致反对。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建议石勒苏益格应该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分离,因为这一公爵领地北部居民是丹麦人,因此石勒苏益格应该留在丹麦。这一提议得到了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支持。但在德意志邦联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甚至德意志北部,这一提案都遭到强烈反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森讷堡-奥古斯滕堡公爵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二世也不赞成,因为他无法接受石勒苏益格被分裂出去。因此,分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的计划彻底失败,奥古斯滕堡弗的雷德里克公爵的要求也无法实现。
英国政府是否真的不支持丹麦王国政府,这一点仍不明确。1864年5月1日,帕默斯顿子爵亨利·约翰·坦普尔私下告诉捷尔吉·奥波尼伯爵,如果奥地利帝国的舰队进入波罗的海,英国的舰队也将前往[22]。也就是说,英国政府不愿在陆地作战,但可以派舰队保护丹麦群岛[23]。这一恐吓十分有效,因为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不愿看到英国加入战争。1864年6月14日,帕默斯顿子爵亨利·约翰·坦普尔向法兰西第二帝国提议进行武力干预,但遭到爱德华·德律安·德·勒尤伊斯的拒绝。
此时,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分治问题上,丹麦王国政府已经开始做出让步。罗素伯爵约翰·罗素抓住机会,建议根据巴黎会议第二十三号议定书,在开战前由一友好国家出面进行外交调解。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分治问题,由友好国家[24]决定其分治界线。显然,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已经预见到,并且十分担心普鲁士王国吞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因此,他同意接受英国的建议。但奥托·冯·俾斯麦抢先一步,安排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卡尔斯巴德会面,并且达成协议。由于丹麦王国政府拒绝调停,这一协议得到进一步确定。1864年6月24日,停战协议期满。1864年6月25日,最后一次,也是形式上的伦敦会议举行。1864年6月27日,普鲁士王国军队越过阿尔森海峡,没有遭受太大损失便征服了阿尔森岛。
此时,无论是丹麦王国还是英国,进行干预的希望都已经破灭。1864年7月4日,英国议会出现明显争议,但英国政府仅限于解释英国为什么没有进行干预,并没有请英国议会同意宣战的想法。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最终,丹麦王国意识到自己的孤立无援,只能屈服。1864年7月20日,丹麦王国政府提出停战。1864年7月25日,乔治·约阿希姆·夸德、奥托·冯·俾斯麦与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在维也纳会晤,讨论和解问题。虽然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也有理由参加这次会晤,但参会者完全忽视了德意志邦联的存在。事实上,从最初的谈判到武力进入荷尔斯泰因,都是德意志邦联在联络。英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认为进行和平调解及解决最终问题实际上是全欧洲的责任,但奥托·冯·俾斯麦没有给它们任何机会,丹麦王国代表也因为仍然面临普鲁士王国军队更猛烈攻击的危险而无法延长谈判。因此,1864年8月1日签订《和平草案》后,奥托·冯·俾斯麦回到了柏林。
根据《和平草案》的第一条,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同意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要求,宣布放弃对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及劳恩堡公国领地的权利。这一草案第二条规定,“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的割让包括其所属的所有岛屿级领地”。同时,这一条还规定,丹麦王国放弃其在石勒苏益格的日德兰半岛飞地,与靠近该公爵领地的里伯和科灵地区交换相同面积的领土。根据草案第三条,这三个公爵领地承担丹麦王国部分债务的赔偿,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战争费用也由公爵领地偿还。所有这些条件都包括在1864年10月30日在维也纳签订的正式和平条约中[25]。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演变的结果是,原本为确保公爵领地的自治而开始的斗争,却以公爵领地处在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联合统治下而结束。对这一意外的结果,英国的评论家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作家都指责各自的政府。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中,英国扮演的角色确实令人遗憾。对条约的神圣不可侵犯,没有人比罗素伯爵约翰·罗素表达得更精确了,他认为丹麦王国试图强制在石勒苏益格实行丹麦王国统一宪法确实是错误的。1863年12月17日,在给当时在哥本哈根出差的金伯利伯爵约翰·沃德豪斯的信中,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引用1851年12月6日丹麦国王的诺言说:“丹麦国王承诺,并且再次声明不得将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并入丹麦王国,也不得采取任何有计划的措施达到此目的。……”[26]但在另一份信中,他极力反对以丹麦违背承诺为由,取消各国在1852年5月8日签订的《伦敦条约》中应该承担的义务:
1851年到1852年,丹麦王国违背承诺对德意志来说是一种犯罪,确实令人痛恨,要求赔偿也是合理的。但不能以丹麦王国违背承诺为托词,取消欧洲各国对其他各方的庄严承诺。如果这个理由被当作破坏简单明了的条约的借口,那么欧洲条约规则的全部基础都将被颠覆。[27](www.xing528.com)
1863年12月17日,罗素伯爵约翰·罗素给英国驻普鲁士王国大使安德鲁·布坎南爵士发出同样内容的一封信,并且补充说,尽管1851年到1852年丹麦王国的承诺或许是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加入1852年5月签订的条约的主要动机,但这一承诺没有成为条约的一部分。1852年5月签订的条约是完全独立的文件,只需其自身条件的支撑[28]。这封信不但是对安德鲁·布坎南爵士个人的指示,而且罗素伯爵约翰·罗素还授权安德鲁·布坎南爵士向奥托·冯·俾斯麦宣读这封信的内容。
尽管1852年5月签订的《伦敦条约》中没有签字国对丹麦王国领土的完整做任何具体保障,但普遍认为,在道义上英国及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府应该有义务为丹麦国王提供保障。英国所有的官方声明都将这一义务作为解决丹麦问题的根本。此外,罗素伯爵约翰·罗素还得到普鲁士王国政府对这一义务的承认。1864年2月4日,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伯爵向英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奥托·冯·俾斯麦发来的照会:
根据1851年到1852年签订的条约所规定的权利,普鲁士王国政府将协同奥地利帝国一道强制丹麦王国遵守。这一行为本身等于承认了1851年到1852年提出的保证丹麦王国领土完整性的原则。在占领石勒苏益格时,普鲁士王国政府并没有偏离这一原则。
最后,这份照会指出,如果发生变化,那么有必要修改1852年条约中的解决办法,“没有《伦敦条约》签字国的一致同意,不得对1852年条约中的解决办法做出具体规定”。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得到普鲁士王国政府对英国政府保障丹麦王国领土完整这一义务的承认后,罗素伯爵约翰·罗素竟允许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私下在维也纳解决与丹麦王国和解的条件。
罗伯特·莫里尔爵士认为,英国本可以采取合理措施废止1852年的《伦敦条约》。罗伯特·莫里尔爵士承认1862年9月他曾建议英国进行调解,英国希望调解的结果是普鲁士王国政府接受、丹麦王国政府拒绝。这样,英国政府就可以说,它已经尽力,并且提出了公平的解决办法。既然诉讼中的被告方拒绝我们的仲裁,对此事,我们就概不负责。罗伯特·莫里尔爵士明确指出,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如果一方同意该建议,而另一方不同意,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就可以声明没有达到《伦敦条约》所预期的宪政基础[29],英国就可以退出涉及违背宪法权利的义务。
罗伯特·莫里尔爵士还说:“罗素伯爵约翰·罗素看到了这一点,但其内阁其他成员对此嗤之以鼻,结果我们只能回到最初的结果,由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联合占领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及劳恩堡公国领地。当战争发生时,我们背信弃义,抛弃丹麦王国。丹麦王国政府拒绝调停,其唯一的原因是它完全相信我们对丹麦王国是有信义的,我们承认条约的义务是神圣的。”
因此,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联合占领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及劳恩堡公国领地对欧洲和平来说是致命的,对英国也几乎是致命的。“随着丹麦王国被抛弃,在欧洲,我们的地位开始下降,威望开始丧失。我们还受到奥托·冯·俾斯麦的鄙视。”[30]欧洲只有两位政治家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利害关系:一位操纵着这些问题,另一位无力阻止这些问题。这两位政治家就是奥托·冯·俾斯麦和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上,罗素伯爵约翰·罗素表现得很笨拙。此时,帕默斯顿子爵亨利·约翰·坦普尔年事已高,不愿再面对大战,也有人认为是英国王室反对英国干预,并且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对丹麦王国的遭遇,与丹麦亚历山德拉公主成婚的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也深表同情。
【注释】
[1]德意志邦联第一任主席是后期奥地利帝国首相卡尔·斐迪南·冯·布奥尔·绍恩施泰因伯爵的父亲约翰·鲁道夫·冯·布奥尔.绍恩施泰因伯爵。—原注
[2]1841年,关税同盟得以延续,期限十二年,并且规定1851年废除。—原注
[3]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主要是德意志人,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主要是丹麦人。—原注
[4]此时,在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邦联会议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原注
[5]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没有后嗣,因此选择克里斯蒂安王子,即克里斯蒂安九世为丹麦王位继承人。—原注
[6]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森讷堡-奥古斯滕堡公爵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二世将其在丹麦王国的所有领地交给丹麦王室,并获得约三十五万英镑的赔偿。同时,他代表自己和家人承诺,不反对《伦敦议定书》所规定的继承丹麦领土的办法。—原注
[7]1815年6月4日,根据《基尔条约》,劳恩堡被普鲁士王国割让给丹麦王国以换取西波美拉尼亚。—原注
[8]威姆斯:《罗伯特·莫里尔爵士的回忆录和信》,伦敦,1911年,第1章,第385页到第388页。—原注
[9]印刷所广场是英国最大的日报《泰晤士报》编辑部和印刷所所在地。
[10]罗伯特·莫里尔爵士。威姆斯:《罗伯特·莫里尔爵士的回忆录和信》,伦敦,1911年,第1章,第390页。—原注
[11]威姆斯:《罗伯特·莫里尔爵士的回忆录和信》,伦敦,1911年,第1章,第391页。—原注
[12]1863年4月送达这份最后通牒。—原注
[13]即位后称克里斯蒂安九世。
[14]“如果人们仔细考虑不同国家的情况,就会全面了解《维也纳条约》被变更、撕毁而变得面目全非,面临危险。”参见拿破仑三世致维多利亚女王的信,出自《英国议会记事录》,1864年,第1卷。—原注
[15]奥托·冯·俾斯麦:《反思与回忆》,第2卷,第19章。—原注
[16]六年后,1870年10月29日,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默许下,俄罗斯帝国废除了1856年《巴黎条约》中的《黑海公约》。—原注
[17]罗森:《1866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政策》,第19页。罗森说考利伯爵亨利·韦尔斯利实际上向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府提议建立防守同盟。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带着合作计划前往巴黎,准备提交法兰西第二帝国内阁。—原注
[18]“英国所能做的只限于波罗的海控制权这样轻松的任务,而法兰西第二帝国却必须与奥地利和德意志联合部队进行一场大陆战争。”罗森:《1866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政策》。—原注
[19]在奥尔米茨,奥托·西奥多·冯·曼陀菲尔的温和态度与耐心就已经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原注
[20]会议议定书见《英国政府档案》,第54卷,第173页及后几页。—原注
[21]尽管在这次伦敦会议中,英国政府拒绝承认《伦敦条约》失效。—原注
[22]伊夫林·阿什利:《帕默斯顿子爵亨利·约翰·坦普尔的生活和信》,第2章,第432页到第433页。—原注
[23]这种有限的好战观念与1914年8月2日法洛顿的爱德华·格雷爵士在下议院所做的解释相同:“如果德意志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或穿越北海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海岸或航运进行敌对行动,英国舰队将在其权力范围内提供一切保护。”—原注
[24]指法兰西第二帝国。—原注
[25]1864年8月1日签订的《和平草案》由乔治·约阿西姆·夸德和考夫曼上校代表丹麦王国政府签字,约翰·伯恩哈德·冯·雷希贝格伯爵与菲利普·冯·布吕诺伯爵代表奥地利帝国签字,奥拓·冯·俾斯麦和海因里希·威廉·韦特男爵代表普鲁士王国签字。条约原文见《新增条约汇编》,第17章,第2节,第470页。1864年10月30日签署的正式《和平条约》除了巴兰代替奥拓·冯·俾斯麦签字外,其他签字人与1864年8月1日签订的《和平草案》上的签字人相同。—原注
[26]《英国议会记事录》,1864年,第3卷,即关于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及劳恩堡公爵领地问题的通信。—原注
[27]罗素伯爵约翰·罗素致英国驻萨克森王国大使莫里的信,1863年12月17日,《英国议会记事录》,1864年,第3卷。—原注
[28]罗素伯爵约翰·罗素致安德鲁·布坎南爵士的信,《英国议会记事录》,1864年,第3卷,第382页。—原注
[29]《英国议会记事录》,1864年,第3卷,第639页。—原注
[30]以上所有引用罗伯特·莫里尔爵士的原文。威姆斯:《罗伯特·莫里尔爵士的回忆录和信》,第1章,第388页到第390页。罗森:《1866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政策》,第17页。书中也对法兰西第二帝国提出严厉批评:“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府……对于丹麦王国被瓜分也有很大责任。”—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