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意大利问题:章节困扰优化策略

欧洲意大利问题:章节困扰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个步骤是向欧洲郑重宣布“意大利问题”。第三个步骤是寻求一个强大盟国的帮助,以便迅速驱逐奥地利帝国在意大利的势力来解决“意大利问题”。与此同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军队仍驻守罗马,但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本人一向同情“青年意大利党”。詹姆斯·哈德森爵士的漫画形象在媒体和外交圈制造出“意大利问题”后,下一步,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向欧洲各国政治家明确提出“意大利问题”。

欧洲意大利问题:章节困扰优化策略

“意大利自建”是撒丁王国国王查理·阿尔伯特在其1848年的宣言中提出的,但这一政策没能成功。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第二阶段是1859年的战争。这一次,在外交方面,意大利做了精心准备。无论是驱逐奥地利帝国,调节共和派、联邦制拥护者及意大利境内各地的地方利益,还是对付意大利统一的一大障碍,即教皇国的权力,都需要强有力的盟友援助及欧洲舆论的支持。经过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的不懈努力,这些必备条件都已经具备。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中等国力的国家,撒丁王国面临的困难似乎难以克服,但除了外交和战争,运气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皮埃尔·德·拉·戈尔斯说:“我们不知道哪种因素最重要,到底是当事者的聪明才智决定了整个事件,还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运气起了关键作用。”[1]

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

决定意大利命运的正是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但很少有人能认出那个时代的这位大外交家,这位矮小、壮实、近视眼、穿着黑衣的皮埃蒙特的议会代表。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虽然身材矮小,但举止沉稳,和蔼可亲,是和他从事同类工作的人中最具雄心抱负,也是思想最深刻的一位。1810年,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出生在都灵。与年轻时的皮埃蒙特贵族一样,他在军队接受教育,并且曾是工兵少尉。1831年,他离开军队后就再没有从军。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虽然体力不足,但头脑灵活。通过阅读、交谈和旅行,他获得渊博的知识,并且深谙人事,办事井井有条。在日内瓦、巴黎伦敦,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感觉最自在,但他鄙视许多在国外生活意大利人,称这种人为“空谈的思想家”。回到皮埃蒙特后,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借钱购买土地进行耕种,想从中获利。在这件事上,他就像做任何事一样尽心尽力。在铁路建筑、灌溉计划和银行业,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也同样在行。随后,他很快又转向新闻业。1847年,他在都灵创办《光复报》,支持英国的自由君主立宪制模式。这一思想对撒丁国国王查理·阿尔伯特颁布《基本法》产生极大影响。在第一次意大利解放战争中,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没有机会表现出其政治才能。1850年,他加入马西莫·达·阿泽利奥的内阁,担任农业大臣。1852年,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成为撒丁王国首相。此前,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早已下定决心,要成为统一的意大利王国首相[2]。皮埃尔·德·拉·戈尔斯将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经过长期努力把撒丁王国变成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所做的计划及完成的过程清楚地划分为三个步骤[3]。第一个步骤是制造一个“意大利问题”。第二个步骤是向欧洲郑重宣布“意大利问题”。第三个步骤是寻求一个强大盟国的帮助,以便迅速驱逐奥地利帝国在意大利的势力来解决“意大利问题”。虽然每一步都面临极大困难,但每一步都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步或许最简单,但同样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上任撒丁王国首相时,意大利问题还没出现。1850年前的英国报纸很少报道意大利受压迫的情形,所以英国民众在1848年到1849年的战争期间无法确定应该更同情奥地利帝国还是撒丁王国。乔治·梅瑞狄斯的小说维特多利亚》虽然是后来创作的,但代表着一位亲历战争、积极拥护自由者的观点。这部小说还描绘出一幅奥地利帝国军队与意大利爱国者战斗的生动画面。但1850年后,意大利问题日见凸显,并且开始听到欧洲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呼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交努力的结果,也是政治家对新闻记者的鼓励和引导的结果。这一政策从马西莫·达·阿泽利奥担任首相时开始实行。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继任首相后,继续灵活执行这一政策。都灵成为来自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伦巴第、威尼斯等地,无法在自己邦国生活的意大利爱国者的避难所,都灵人都为同胞真实和想象中的不满感到愤怒,期望欧洲为他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进行裁决。意大利人善于口头及书面表达,许多在都灵避难的意大利爱国者都受过良好教育,其中有些人成为优秀的《泰晤士报》和《晨报》及对欧洲大陆自由派产生很大影响的《比利时独立报》等报社的外国记者。作为首相,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只是向这些欧洲著名报纸的意大利籍记者提供自己可能提供的鼓励与帮助,但无须支付报酬,就得到了他们撰写的新闻报道

在这场竞赛中,奥地利帝国根本没有机会获胜。用文字进行攻击当然要比口头辩护容易。况且,奥地利帝国辩护的无非是其专制主义、官僚政治及宗教的党同伐异。此外,奥地利帝国也没有像都灵那批悠闲而能写的避难者一样的文人记者。英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也无人愿听奥地利帝国的任何说辞。因此,当时只要读过维多利亚时代报纸的人,都知道意大利遭受的压迫。《泰晤士报》和《晨报》中有关意大利的报道被仔细摘录下来,刊登在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在都灵创办的报纸上,以便激发那些缺乏爱国热情的同胞对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工作的支持。

这些欧洲著名报社记者对意大利受压迫状况的描述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对意大利的同情,更使意大利得到各国政府的同情。英国自由党议员大都有良好的教养,游历各国,了解罗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的真实情况,憎恨奥地利帝国保守的宗教统治及其带有官僚主义军国主义色彩的政权。碰巧,1852年至1863年担任英国驻撒丁王国大使的詹姆斯·哈德森爵士对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的观点十分赞同,并在加强撒丁王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内阁间的关系上给予一切可能的帮助。由于强大的教会党派的阻止,法兰西第二帝国对撒丁王国提供援助存在困难。与此同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军队仍驻守罗马,但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本人一向同情“青年意大利党”。尽管拿破仑三世的对外官方政策对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不利,但其内部秘密政策[4]是支持撒丁王国的。在撒丁王国驻法兰西第二帝国大使埃马努埃莱·维拉玛里纳侯爵给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的公文中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詹姆斯·哈德森爵士的漫画形象

在媒体和外交圈制造出“意大利问题”后,下一步,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向欧洲各国政治家明确提出“意大利问题”。克里米亚战争正好为他提供了这个机会。克里米亚战争与撒丁王国并无利害关系,但撒丁王国只想证明自己是欧洲强国之一。既然所有欧洲文明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关心“东方问题”,并且能够在“东方问题”上保持一致,那么,撒丁王国也希望欧洲各国能够同样公平对待“意大利问题”。

根据1854年3月12日签署的《同盟条约》,英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必须对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初期,同盟军进展并不顺利。到1854年秋,英军兵力已经不足,士兵的招募严重滞后。英国需要援军,而在英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人们得知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也想参加战争,英国政府也正好需要强悍的皮埃蒙特军队的援助,因为他们已经适应恶劣的克里米亚气候。但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不愿只作为援军参战,撒丁王国一定要做与英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平等的同盟国,成为同盟国正式成员,参加最后的和平会议。最终,1854年12月13日,撒丁王国得到好消息,在詹姆斯·哈德森爵士递交给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的文件中,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请求撒丁王国加入法兰西第二帝国与英国的同盟。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打算提出几个条件,他特别希望战后同盟各国能够对“意大利问题”加以考虑。但考虑到奥地利帝国也可能加入对俄罗斯帝国的战争,英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府拒绝了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的请求。因此,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和撒丁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尔二世决定毫无保留且无条件地加入对俄罗斯帝国的战争。他们甚至没有接受补贴,只接受了英国二百万英镑的贷款。1855年1月26日,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与英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签订《同盟条约》。随即,在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将军率领下,一万五千名精兵强将从热那亚登船前往克里米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撒丁王国军队几乎无仗可打,但1855年8月16日,他们在特拉克蒂尔大桥战役中大显威风。

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

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将军(www.xing528.com)

特拉克蒂尔大桥战役

1856年2月及1856年4月,巴黎会议分别召开两次会议,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撒丁王国作为会议正式代表参加会议,法兰西第二帝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克洛纳·瓦莱夫斯基伯爵直截了当地对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说:“你果真聪明,竟然能够参与和你无关的事。”参加大会的撒丁王国代表除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本人,还有埃马努埃莱·维拉玛里纳侯爵,英国代表有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和驻英国驻法兰西第二帝国大使考利伯爵亨利·考利。对意大利统一计划,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表示同情。法兰西第二帝国代表有亚历山大·克洛纳·瓦莱夫斯基伯爵及法兰西王国驻奥地利帝国大使弗朗索瓦·阿道夫·布尔克内,他们都不赞同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的政策。会议秘书长为法兰西第二帝国外交部成员维桑·贝内代蒂伯爵。他是意大利解放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但当时他的影响力并不大。给予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鼓励的只有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与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的几次谈话中[5],拿破仑三世都表示对意大利的未来充满希望。拿破仑三世还承诺,在签订完最后条约后,他将向大会提出“意大利问题”。

19世纪中期的拿破仑三世

1856年3月30日,《巴黎条约》正式签订。1856年4月8日,巴黎会议主席亚历山大·克洛纳·瓦莱夫斯基伯爵发表了关于欧洲事务的讲话,讲话中几次提到意大利问题,但都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对“意大利问题”的讨论即将结束时,高贵温和的自由党贵族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开始讲话,对撒丁王国以外的其他意大利邦国的政府展开激烈的控告。因为奥地利会议代表卡尔·斐迪南·冯·布奥尔·绍恩施泰因伯爵和约瑟夫·亚历山大·许布纳伯爵本人在场,所以奥地利帝国没有受到直接指责,但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对教皇、两西西里王国和意大利境内的其他公国的政府的态度进行了赤裸裸地揭露,使在场的外交家们大为震惊,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生平第一次感到如此激动。会议结束后,他迫切请求英国与撒丁王国联合参加未来对奥地利帝国的战争。之后,克拉伦登伯爵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维利尔斯很快恢复了镇静,重新变成人们眼里那位温文尔雅且得体的外交家。英国没有与撒丁王国签订任何条约。拿破仑三世也没有做出任何决定,只是最后与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分别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拿破仑三世对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说:“我有种不祥的预感,这种和平不会持续太久。”这就是在巴黎会议上,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得到的唯一回答。作为对仍然驻守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撒丁王国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将军率领的精悍部队的回报,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但这样的暗示或许已经足够,在欧洲,“意大利问题”已经引起轰动,撒丁王国已经明显获得英国同情。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在道德上,奥地利帝国政府开始受到英国舆论的鄙视。对此,19世纪所有欧洲大使无不惧怕并极力避免自己的政府受到道义的谴责。最终,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着手联合拿破仑三世,准备共同进攻奥地利帝国。

【注释】

[1]皮埃尔·德·拉·戈尔斯:《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第2章,第262页。—原注

[2]菲利波·萨塞蒂:《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信》,第1卷,第287页;皮埃尔·德·拉·戈尔斯:《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第2章,第278页。—原注

[3]菲利波·萨塞蒂:《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信》,第2卷,第287页;皮埃尔·德·拉·戈尔斯:《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第2章,第278页、第285页。—原注

[4]对撒丁王国,拿破仑三世一直有秘密政策。—原注

[5]大部分时间都是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在说话。—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