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参战双方都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并且在战争过程中坚决遵循荣誉及人道主义的要求。1855年9月8日,英国军队与法兰西第二帝国军队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战争实际已经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英国及萨丁王国的同盟军已经达到其军事目的。俄罗斯帝国军队坚守塞瓦斯托波尔,最终无力抵抗。为不损耗其军事实力,俄罗斯帝国随即撤军。这清楚地表明,同盟军只有提出不失名誉的和解,俄罗斯帝国才会接受。
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的法军
坚守塞瓦斯托波尔的俄军
事实上,1856年3月,即英国军队与法兰西第二帝国军队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将近六个月后,同盟军与俄罗斯帝国才正式开始进行和平谈判,协商停战协议。但早在攻陷塞瓦斯托波尔前,各中立国家及交战国的外交家们就已经开始讨论和平条款,并达成和解的意向。
在和解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困难是俄罗斯帝国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的占领,正是这一问题导致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在两名英国志愿者[26]的指挥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奋力坚守锡利斯特里亚。最终,俄罗斯帝国军队围攻失败,多瑙河地区战局朝着有利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奥地利帝国调集军队,防止其在多瑙河和特兰西瓦尼亚边境各省被俄罗斯军队占据。这一时期,普鲁士王国紧随奥地利帝国。1854年4月20日,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签订条约,保障彼此领土安全,并且一致要求俄罗斯帝国从多瑙河各省撤军。普鲁士王国虽然同意签订这一条约,但表现并不积极。俄罗斯帝国想占据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的目标已经很明了,但普鲁士王国与英国的关系开始逐渐疏远。普鲁士王国调回了在英国社会颇受欢迎的克里斯蒂安·查尔斯·约西亚斯·冯·本森,由亲俄派贵族卡尔·冯·格勒本将军继任普鲁士王国驻英国大使。要求俄罗斯军队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领土的文件被普鲁士王国政府推迟向俄罗斯帝国军队发送,目的是希望驻扎在多瑙河地区的俄罗斯军队能够占领锡利斯特里亚[27]。1854年6月3日,当信使带着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签订的条约离开维也纳时,俄罗斯帝国军队还在围攻锡利斯特里亚,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旗仍在那里的上空飘扬。接下来是惯常的推诿,这是卡尔·涅谢尔罗迭伯爵及其最杰出的学生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尤其擅长的技巧。直到1854年8月7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才正式宣布俄罗斯军队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的领地。事实上,自1854年7月7日在久尔久战败后,由于军事原因,俄罗斯帝国军队已经开始逐步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撤军。
克里斯蒂安·查尔斯·约西亚斯·冯·本森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
约翰·费恩(www.xing528.com)
1854年8月7日,俄罗斯帝国已经完全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的领地撤军[28],但沙皇尼古拉一世并没有放弃要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承认俄罗斯帝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有特别保护权,同盟军也没有进一步迫使俄罗斯帝国服从他们的要求,甚至没有同盟军的士兵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但由于奥地利帝国正在采取措施申请加入同盟国,因此,俄罗斯帝国受到欧洲更多国家的反对。1854年8月8日,英国驻奥地利帝国大使威斯特摩兰子爵约翰·费恩及法兰西第二帝国驻奥地利帝国大使弗朗索瓦·阿道夫·布尔克内与卡尔·斐迪南·冯·布奥尔·绍恩施泰因伯爵交换公文。公文的内容即是1854年12月28日公布的著名的“维也纳四点”。“维也纳四点”包括:第一,由英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对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宗主权下多瑙河地区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第二,多瑙河航行自由;第三,对1841年7月13日签署的条约做如下修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存在与欧洲均势体系密切相关,应当结束俄罗斯帝国在黑海地区国占据的优势;第四,俄罗斯帝国放弃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东正教教徒的单独保护权。1854年9月14日,英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在克里米亚登陆。1854年9月20日、1854年10月25日、1854年11月5日,英国军队、法兰西第二帝国军队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分别在阿勒马、巴拉克拉瓦和英克曼获得胜利,这些胜利激发了奥地利帝国的骑士精神。1854年12月2日,卡尔·斐迪南·冯·布奥尔·绍恩施泰因伯爵与英国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签订《同盟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如果一年内,各方在“维也纳四点”基础上无法达成和解,奥地利帝国必须主动与英国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就“达到同盟目标的有效手段”进行协商[29]。这就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帝国所做的一切,其外交方面对英国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不能缩短战争片刻。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军队苦战到底。1855年9月,英国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军队占领塞巴斯托波尔。第二次维也纳会议真正的成就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帮助平息匈牙利革命后,验证了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亲王的预言,总有一天奥地利帝国会因为其忘恩负义而震惊全世界。
阿勒马战场上的英军
英军与俄军在巴拉克拉瓦交战
1855年1月7日,俄罗斯帝国接受“维也纳四点”作为谈判的基础。因此,一段时间内,克里米亚战争交战双方似乎有望在维也纳达成和解。1855年3月15日,在卡尔·斐迪南·冯·布奥尔·绍恩施泰因伯爵主持下,和平会议开幕。
维也纳会议持续近两个半月,但毫无成效。出席会议的不仅有各同盟国驻奥地利帝国的大使,如英国驻奥地利帝国大使威斯特摩兰子爵约翰·费恩及法兰西第二帝国驻奥地利大使弗朗索瓦·阿道夫·布尔克内,还有英国殖民大臣罗素伯爵约翰·罗素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外交大臣爱德华·德律安·德·勒尤伊斯。俄军与同盟军的战斗还没结束,交战双方也没有签订停战协定。俄罗斯帝国驻奥地利帝国大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以正式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谈判。
“维也纳四点”的前两点,即有关多瑙河地区各公国保护和多瑙河航行问题得到俄罗斯帝国的承认。第三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安全问题,由于涉及限制俄罗斯帝国在黑海的军事力量,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再三犹豫后,最终拒绝接受。这样做不无道理,正如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所说,俄罗斯帝国作为一个大国,只有在战败后,才会同意限制军力,此时“我们还没到这一步”。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机智有礼,维也纳会议召开前,他还说过:“我们还没战败,我仍将以大国的名义发言。”这都是事实,由于俄罗斯帝国拒绝使黑海保持中立,同盟军只能继续战斗,直到俄罗斯帝国改变主意,最终证明各同盟国获胜。但奥地利帝国没有参与其中,卡尔·斐迪南·冯·布奥尔·绍恩施泰因伯爵看似强大,立下豪言壮语,却没有行动。最终,戴着眼镜、穿着黑衣的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冲进会场。1855年1月26日,加富尔伯爵卡米洛·本索签订条约,加入英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同盟,并派遣一万五千名撒丁王国士兵离开热那亚前往克里米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