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使用PDT试剂来显现皮肤上铁迹的研究已有报道,其中Yaniv Y.Avissar[1]等采用PDT法对铁在各种溶液中随着时间的溶解变化进行测定,但是对于显色反应中转移到手掌面上铁的量,以及铁的价态没有进行具体研究,而且关于手掌面上显色反应的其他定量考察也鲜见报道。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考察手掌上的显色反应,需要对手掌上的铁量以及铁的价态分布做详细研究。
分光光度法是测定Fe(II)的常规方法[2]之一。通常使用的显色剂有2,2’-联吡啶[3-4]、5-磺基水杨酸[5]、菲洛嗪[6]、4,7-二苯基-1,10-菲啰啉[7]、1,10-菲啰啉[8]、TPTZ[9-10]以及苯基-2-吡啶基酮肟[11]等。
研究结果发现,当使用上述任一显色剂测定Fe(II)时,Fe(III)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干扰[8,10-13]。虽然菲洛嗪因测定Fe(II)时灵敏度高[6,20-25]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测定体系中,当Fe(III)含量高时,会干扰反应,使得菲洛嗪不能直接用于Fe(II)测定[12-13]。(www.xing528.com)
为了消除Fe(III)的干扰,出现了多种改进方法。例如,To等[13]曾提出先测定总Fe 和Fe(III),通过两者的差值计算Fe(II)。Golterman等[14]则提出利用对照组实验,估计Fe(III)的干扰。也有相关文献报道,可在测定Fe(II)前通过沉淀去除Fe(III)[15]。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广泛地用于样品总铁的价态的测定。化学分析中,掩蔽法是一种常用的消除物质干扰的方法。在Fe(II)测定时,为消除干扰,针对掩蔽剂的研究已有部分报道[10,16-19],常采用的掩蔽剂有F-、EDTA 、柠檬酸、柠檬酸三胺、酒石酸等。
研究[26]发现,TPTZ和 Fe(II)反应的灵敏度较PDT更高,显现效果更好,TPTZ作为一种测定Fe(II)灵敏度很高的显色剂,由于受到Fe(III)的影响,通常在还原剂作用下用来测定总铁[27]。对于在Fe(III)存在下,用TPTZ作显色剂,同时测定Fe(II)和Fe(III)的含量报道较少[28-29],为了深入、细致地探究和铁器接触后手掌面上所发生的显色反应,本章以F-作为掩蔽剂,利用TPTZ分光光度法测定转移到手掌面上各价态下的铁量,接着针对不同湿度的手掌面,探讨转移的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研究铁在手掌面上的转移机理,在宏观上为皮肤表面铁器遗留印迹的喷洒显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