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协同发力,推动内涵式发展

协同发力,推动内涵式发展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的不足,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不够,致使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受挫。如何提高学习效益,发挥家庭的助力器作用,关键在于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的体验、反馈机制的完善。理顺教育信息化各方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机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必须在教育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最终推动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

协同发力,推动内涵式发展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而言,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其根本在于提升中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而人力素质提升的关键在于教育。优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须,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之源,更是家庭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保障。在1.0 时代,社会作为教育信息化硬软件供应者助力优质教育,家庭和学校作为需求者拉动优质教育的初步形成,但整个过程都是基础性的,没有真正实现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优质教育的内生动力。教育信息化硬软件是教学可选辅助工具,而非教学完成的必用装备,对教学的作用更多是补充和丰富,是可替的。如何让信息技术从技术面的外因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内因,其核心密钥在于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如何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其关键在于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协同发力的驱动机制。

1.效益驱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资源是追求效益的。国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资源流入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领域,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效益的驱动。中国教育受众基数大,但教育信息技术的非必要性,限制了庞大基数向市场需求量的转化。在社会领域,企业需要深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模式,创新研发出高质教育展开所必要的硬件设备,开发出高质教育所必有的数字资源,搭建高质教育所必用的自由联动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教育信息硬软件从可选变为必选,从可替变为必不可缺的教学定理,庞大的教育市场潜力得以释放。庞大的市场需求——巨额的效益——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信息化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教育兴国,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追求效益和质量的。在学校层面,限制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机制方面的,但更核心的在于教育教学的效率。教育信息化无疑是学校突破效率瓶颈的一条光明大道。然而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的不足,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不够,致使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受挫。破局的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的两手推动。政府的推动在于提供资源和平台,督促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队伍的成型;而市场的推动,在于通过经济效益,使得教师衍生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内动力。当然,放任的市场推动会导致教育失去保证社会公平的特征,也有违社会主义的本质。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无疑是协调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良方。

学习兴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家庭助力教育信息化的原动力。如何提高学习效益,发挥家庭的助力器作用,关键在于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的体验、反馈机制的完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由技术手段演变为成长背景板,融入学生的终身成长。学生和教育信息化呈现双向联动的特点。教育信息化的优质资源塑造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生的即时反馈也促使教育信息化内容的提升。学生终身成长和教育信息化内涵实现了良性的互动发展。

2.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式发展依赖于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依托新技术基础上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实践的创新。奋力拥抱ABC产业(即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人工智能是一辆车,那么云计算就是车的发动机,而大数据就是车运转的能源。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教育信息化理论、实践的创新必须在ABC 三方面发力,才能把设想变为现实。(www.xing528.com)

对企业而言,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既有来自自身发展需要的主动提升,又有来自技术受益者的被动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的这种“他需性”和“自需性”既对立又统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实际需要往往存在不匹配之处,二者的差异对立又促进了二者相互促进,最终统一于更高质量的教育。1.0 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发展在于基础硬软件的完备。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是低层次的,在数据处理、流通、信息安全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低融合的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实践的推力是有限的,无法促进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如何革新?在现有人才水平条件下,成型的ABC 产业链是技术革新的最重要保障。从宏观上看,只有建设完善的教育大数据平台,以数据平台保证学校、家庭、学生、社会之间的信息高效流动,才能准确定位教育实践需求,并以此为契机研发和信息化教育契合的信息技术。从微观上看,只有以完善的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依托云计算,利用人工智能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

对学校而言,教育信息化理论、实践的创新刻不容缓。1.0 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运用仅仅是一种呈现或辅助工具。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只需要研究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以及用在何处,怎样效果更好的问题。在2.0 时代则不然,信息技术将与教育成为共生的融合整体。如何融入,以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共生状态的教育实践模式是怎样的问题,成为所有教育相关者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ABC产业链的运转和作用无疑会加快问题解决的进程。和传统教育相比,信息化教育的信息数据的流动是大量的、高速的、多变的;受教育者的需求、偏好是复杂、更个性化的;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是精准的、更高效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胜任教育新形势,依托于ABC 产业的“新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理论”应势而生。

在现行教育环境下,家庭主要扮演教育协助者的角色,第一教师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家庭偏向于成为孩子信息化学习的物质承担者,而不是教育的优质输出者。ABC 产业链的落实到户,无疑会帮助家庭实现角色的转变,从协助到主攻、从旁观到参与。基于家庭角色转变的教育模式也将发生转变,成为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必要补充。

3.机制驱动

机制是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各要素之间能否以合理的结构运行直接关系要素系统功能的发挥。理顺教育信息化各方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对企业而言,要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长效的创新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必不可少。机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必须在教育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最终推动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对学校而言,共生态的教育信息技术使用与1.0时代有着根本不同。1.0 时代是应用,2.0 时代是“融”和“化”。这意味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使用机制必须形成,基于新技术基础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机制必须做出适应性的改变。新机制的成型和磨合完善有助于教育信息技术化入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对家庭而言,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带来的是新的督促机制、辅助机制。教育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家庭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变。行之有效的督促和辅助机制能保证学生在成长过程不会因为短板效应,使得信息化教育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理顺家、校、社内部诸要素的联系,有利于家、校、社各自力量的充分发挥,而三者力量的有机整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真正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