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的MOOC 教学模式探索
李 静
《教育部关于2013 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精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实现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对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消除知识鸿沟以更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2017 年10 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名具有9 年党龄的高中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添砖加瓦。自2014 年年底,我有幸参与主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 年度重点课题《慕课助推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慕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后,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服务的问题。现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和研究做一个总结。
本研究旨在总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着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探索移动终端和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与教的创新方法,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和带动区域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如东西部的生均教学投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基本教学条件的差距均十分明显;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市,同一个城市的市中心、城郊接合部与边缘乡镇的教学投入、教师待遇、教学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面对这一现实,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地市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都进行了认真探索,有的地方实行教师轮岗(如笔者所在的重庆市黔江区,是实行城乡教师交流,有的是以“支教”的形式,还有的是组成教育集团,在重庆市范围内,市区名校与区县学校组成捆绑帮扶对象,共同发展),有的地方学校校长不定期进行交流,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均衡教育各种资源的配置,优势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但这些举措因人员流动困难、资金投入有缺口、教师工作与家庭生活受影响等现实原因,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从上到下的领导、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讨。在此背景下,我根据自己的学习、调查和研究,从自己从教的学科——历史教学方面探讨高中历史课的MOOC教学模式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程特性
高中历史课程特征是决定高中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课程教改关注的首要问题。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因此,探寻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模式,达到低成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二、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更强。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基于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通用技术的新教学手段与实践,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讲授教材的基本内容,课堂教学时间学生专注于以问题为导向的师生互动,师生围绕教师精心准备好的教学难点与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有更多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或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微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来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加课堂作业变为课前学习加课堂讨论与问题求解。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视频录制的质量、学生进行交流的导向、学习节奏的安排、课堂互动的组织,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此外,教师要认真钻研、熟悉教学中用到的各种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学生与老师不仅要解读文本,还要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步,使先进的技术有效及时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相对于大学生,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因此不提倡完全照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方案里,对大多数基本知识点的教学仍然安排在课堂内,但对这些内容的传授主要通过共同观看由优秀名师或教研组共同开发的慕课或微课程来实现;课堂上一半以上的时间留给师生互动,用来有效开展课堂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可使教师更多关注学习落后的学生。
教案慕课化,学生可以课后自己有选择性地拓展学习,优质资源电子化,从而实现可重复的优质资源共享。实现这一构想的基本途径是借助强大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优秀老师的优秀教案电子化——建设优质慕课或微课程教案。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与优质教案共享的迫切性,建议首先在本校范围内,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为基本出发点、以基本知识单元为节点,尽快建设高中历史慕课教案与教学平台并积极试用。
三、优势资源“慕课化”是整体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将正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推进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基本要素加以整合,就可以构建一种全新的适合我国基础教学需求的优势资源共享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优势资源严重不足且高度集中所带来的现实问题。首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试点,可以选择高中历史这样的核心、知识点便于细分的课程先行一步,逐步展开;可以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选择最优教师来制作慕课,甚至可以细分到以各章节为基本单元来优化教案。与专业慕课技术公司合作,将最好的教案制作成结构严谨、画面生动、讲述精准的慕课或微课程,使边远落后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案至少集成了两个基本优势:一个是授课者是最优秀的科任教师,对所授知识点的讲授能做到精益求精,讲解能言简意赅,十分透彻,不拖堂;另一个就是可以有效压缩讲授基本教学内容的时间,增加师生讨论问题的深度与机会。这种方案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低成本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将以往要“教师流动”才能实现的效果改变成“教师不动、信息流动”的新模式。这样的构想从技术层面上看是完全可行的;从经费投入方面看也是最优化的、最经济的,而且可以分步骤、分课程逐渐展开;从组织管理上看,未牵涉教师、校长等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是最容易实现的,因此,也是最可能长久化的方案。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前景会越来越光明,运行效率会越来越高,必将成为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均衡化问题并有效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主流方案。
四、结语
我们应积极关注大教育运动,将目前西方国家最流行的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为解决我国基础教学问题提供新的途径。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地区差异很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解决通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值得大力推进。
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农村教师数据素养的现状调查——以重庆市黔江区农村中小学为例
向孝学
2018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进入2.0 时代。新的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提到:“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实现教育数据等的有效共享并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和“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新时代教育新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重庆市黔江区是土家族、苗族聚居自治区,全区90%以上人口为土家族、苗族,总体经济落后,教育欠发达。根据今年有关统计数据,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0.1%,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所占比例为68.5%,教育教学水平与其他地区、其他学校存在明显的地区、城乡、校际差距。要达到《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要求,教师数据素养尤为关键。鉴于此,本文以重庆市黔江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电子问卷调查方式,覆盖全区22 个乡镇,进行农村教师数据素养现状调查,得到重庆市黔江区农村中小学农村教师数据素养的现状,得出结论,为后续提升农村教师的数据素养策略作前期准备。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设计意图
(一)教师数据素养概述
教师数据素养一般是指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根据教学目标,持续有效地对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整合、运用所具备的数据意识、数据伦理和数据能力。
(二)电子问卷调查法简介及设计意图
电子问卷调查法,可以不受空间限制,用最少的财力、物力对众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而且调查结果可以非常方便地形成量化数据,方便研究并从大量统计数据中得出结论。重庆市黔江区农村教师是一个庞大群体,为了能有效直观地从大量教师中了解其数据素养现状,故采取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市黔江区全区2 781 名农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二、电子问卷样本及数据统计
(一)电子问卷样本
重庆市黔江区教师数据素养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在大数据时代,各方积极开展关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为了了解当前一线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现状,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数据素养培养策略,请求您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填写以下问卷,万分感谢!
【概念解释】
数据: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可以是符号、文字、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
数据素养:包含数据意识、操作计划、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共享、管理存档、全面评估、基本法纪规范等内容的能力素质。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
填写说明:请您在对应的选项中打“√”。
1.您所在学校的类型
A.农村学校
B.城镇学校
2.您的年龄:________岁.
A.18 及其以下
B.19 ~24
C.24 ~29
D.29 ~34
E. 34 及以上
3.您对您的数据处理能力做出评价:
A.差
B.较差
C.一般
D.较好
E.很好
4.我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的数据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来自:(不定项选择)
A.课程学习
B.日常生活(如个人爱好或需求)
C.活动比赛(如赛课、演讲等比赛)
D.科研项目
E.其他
第二部分 数据素养指标量表
填写说明:以下是对数据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活动的描述,请根据您最近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处理中的真实情况,对以下描述作出选择,其中1 =“非常不符合”,2 =“比较不符合”,3 =“一般”,4 =“比较符合”,5 =“非常符合”,请您在对应的数字上打“√”。
序号1.非常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一般 4.比较符合 5.非常符合
5.以下几题是关于数据意识的(与数据相关的意识):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认识并区分数据的格式(如数值、字符等形式)、类型等特征。
A.1
B.2
C.3
D.4
E.5
6.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如个人需求或研究需求等)制订对数据的需求。
A.1
B.2
C.3
D.4
E.5
7.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明确所需数据有哪些来源,准确划定所需数据的范围。
A.1
B.2
C.3
D.4
E.5
8.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以数量化的方式描述数据,对数据进行标识。
A.1
B.2
C.3
D.4
E.5
9.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对数据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认识并判断数据是否有效。
A.1
B.2
C.3
D.4
E.5
10.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够认识到科研数据具有数据收集、分析、利用(包含重复利用)、共享、最终消亡等阶段(即生命周期)。
A.1
B.2
C.3
D.4
E.5
11.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根据外界条件或者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改进操作方案。
A.1
B.2
C.3
D.4
E.5
12.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有效选择数据收集方式(如调查、访谈、实验、检索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
A.1
B.2
C.3
D.4
E.5
13.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区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不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类收集存储。
A.1
B.2
C.3
D.4
E.5
14.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检验判断收集到的数据的正确性,并能剔除明显错误或无效数据。
A.1
B.2
C.3
D.4
E.5
15.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有效地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spass、MATLAB等)。
A.1
B.2
C.3
D.4
E.5
16.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正确运用统计量(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描述数据。
A.1
B.2
C.3
D.4
E.5
17.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有效地从数据模型中提取信息。
A.1
B.2
C.3
D.4
E.5
18.以下几题是关于数据利用: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准确提取结论。
A.1
B.2
C.3
D.4
E.5
19.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够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
A.1
B.2
C.3
D.4
E.5
20.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来支撑研究结论。
A.1
B.2
C.3
D.4
E.5
21.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表述研究结论准确引用数据与数据分析结果。(www.xing528.com)
A.1
B.2
C.3
D.4
E.5
22.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得到的信息提高认知水平。
A.1
B.2
C.3
D.4
E.5
23.以下几题是关于数据共享: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掌握可视化(即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工具,掌握多种可视化形式展示数据。
A.1
B.2
C.3
D.4
E.5
24.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选取合适的渠道途径(如网络平台、现实渠道等)展示数据。
A.1
B.2
C.3
D.4
E.5
25.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等一系列与数据相关的活动中,我能采取合适的方式保存数据,使数据在保存状态下也便于使用。
A.1
B.2
C.3
D.4
E.5
再次感谢您,祝您万事如意!
(二)电子问卷调查数据记录
通过以上问卷,对黔江区全区2 781 名农村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抽样样本为1 000 人,筛选出有效问卷873 份,数据记录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果记录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农村教师数据素养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分析,发现重庆市黔江区农村教师数据素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数据意识水平低下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意识指人脑能够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判断,并结合实践情况运用的过程。其主要包括数据安全、伦理、敏锐意识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数据就是单纯的数字,也有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数据比数字更具信息化特征,但也不能全面地分析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数据就是互相关联的数字信息,包含视频、文字、工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它们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但是在万千数据中找准它们的关联度,并运用于教学的意识较差。
(二)数据处理能力弱
数据处理主要是数据收集、整理、表述以及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整体来看,大部分教师缺乏对数据处理的整体体系构建,对数据处理的各个步骤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具体而言,缺乏对数据处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过程,不知道运用恰当工具理性收集教学有效数据。大部分教师对数据处理工具了解较少,运用更少,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在处理时经常碰见技术难关,难以判断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面对繁杂无结构数据难以筛选出有效的数据。数据的总结归纳能力也差,无法通过杂乱无章的数据表象分析梳理本质,难以发现问题。这些难题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汇总,剔除无效繁杂数据。数据处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整合汇总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理解,采用多种数据指标来表述信息。
(三)数据交流能力欠缺
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对广大教师的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数据辨析、分析以及预判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具备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分析汇总之后可以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他人共享,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无误。最后,还要具备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可以将数据信息进行文字转化,准确地反映数据关系与信息逻辑。但是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将信息转化为文字的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进行数据交流。
四、结语
总之,教育信息化2.0[16]时代对教师数据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数据素养。根据此次调查结果,重庆市黔江区广大农村教师的数据素养亟待提升。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来临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与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与进步,将培养教师数据素养作为新的历史任务,在抓住机遇的同时,积极面对可能来临的挑战。
浅析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及信息化教学策略
邱青松
一、近些年国内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是以“核心素养”统领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教育部在2014 年3 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将这一概念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本次的高中课程改革就要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给出“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明确指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应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在课程性质模块中,《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中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在基本理念模块第4 条,《新课标》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验、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第六条实施建议的第三个模块“教材编写建议”中,《新课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的辅助资源,可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中可适当介绍一些有利于物理教学或物理实验的软件工具,辅助学生学习物理或进行物理实验等。如当一些物理现象很难真实呈现时,让学生直观便捷地进行相关实验。
在第六条实施建议的第四个模块“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中,《新课标》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发与利用数字媒体课程资源,促进物理教学方式改革;重视数字实验,创新实验方式。数字实验系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字实验系统可使很多难以测量或难以控制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也使很多实验的测量精度大大提升。学校要重视引导教师研究数字实验系统对传统实验的改进方法,研究数字实验系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手段与方式的现代化。
三、《新课标》中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及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1.物理观念
其内容包括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如与运动有关的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描述——加速度”时,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并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用多媒体演示汽车、火车、摩托车比赛情景,同时显示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计算不同时间的加速度、速度。学生体会到速度变化与速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通过演示,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加速度的定义。
又如相互作用力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弹力”内容时,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弹簧、橡皮筋很容易发生形变,而不易观察在力的作用下桌面是否发生形变,此时通过Flash演示将微小形变放大,学生就更容易体会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恢复原状方向一致。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视觉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格。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在物理学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具体体现。
如选修3-1第三章第一节“电流”时,我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到电荷的移动,电流的形成可以类比水流。于是用多媒体演示Flash水泵工作流程,并讲解水泵充当的作用相当于电路中电源的作用,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电路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特点。通过类比法构建物理模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深刻。
3.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如教学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三节“平抛运动”时,以播放国际新闻——日本渔船再次无故进入我国南海领域,我方警告,若不及时驶离将精准打击。飞机何时何地投弹才能精准打击目标?
通过这则国际新闻的巧妙引入,使学生立即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合理地提问,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平抛运动的定义及性质,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同时由于要精准打击目标则必须通过对本节课平抛运动的规律学习才能知晓,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经过探究实验,得到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再回到课堂开始的情境并根据规律计算出投炸弹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投弹”,从中体会获得知识后的成就感,这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遵守道德规范,环境保护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在教学必修2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首先播放“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到绕月过程的
视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体会物理的重要性)。
在教学物理学史——地心说与日心说时,课件展示问题:
(1)古代人们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
(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
(3)哪种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
(4)两种学说争论的结果是什么?
播放多媒体展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配以动画。引导学生明白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在今天看来是不正确的,可在当时对“地心说”是迎头一击,而且当时“日心说”的观点提出违背了罗马天主教廷的《圣经》,虽然哥白尼面临着生命危险,但还是坚信自己的观点,这种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令人钦佩。
总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物理观念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究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要在明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延伸学生思维深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当前教育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机遇,锐意创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社会需要、服务社会的人才。
新时代高中教育“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陶仕华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新时代高中教育的要求,因此,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信息化教学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使用现代科技设备、信息技术,让学生躺在信息资源的怀抱中自主学习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式不仅很好地贯彻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教学效果最大化。
“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由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信息化教学融合而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与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问题与任务,主动探究学习,以探究的结果来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构建“任务、探究、思考、总结、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因此,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更离不开科技设备、信息技术的支持。“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教学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展示丰富的信息源,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成能力。高中教育是学生向高等教育迈进的关键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那种一味给学生灌输理论,让学生背诵的教学模式已过时。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并且有些理念与我们现阶段正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和“课改精神”背道而驰,亟待改变,所以掌握“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二、理论支撑
“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学习的实质,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它精心布置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探究任务,教师提供信息源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信息化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掌握新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策略实施分析
(一)认清教学要素的变化,转变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并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学要素已由原来的三要素变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并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任务驱动过程中对教学媒体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四要素紧密地结合,让学生把教学媒体作为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究、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还原或创设“真实”的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学生主要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体验的真实情境,也就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还原或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与真实相差无异的学习情境,由任务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探索和感悟,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学习主动性会更强、趣味性更浓、积极性更高。而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三)站在知识的角度、能力的高度,确定选材,明确任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能够为学生还原和创设更多更好的学习情境,但是我们不能无目的地还原或创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更具有目的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一定要选取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兴趣,学到有用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任务必须明确,这样学生能很好地根据任务主线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甚至可能让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能力,正是“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想达到的目的。
(四)依托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同样可以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来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甚至在体验感悟中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生可以依据手机、电脑等收集资料、分享信息、合作讨论。学生不仅能根据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而且能够在思维的碰撞中诞生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效果评价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往往是过程和结果评价,但“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效果评价,除了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以外,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这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升华,更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策略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有限,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用“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否则,空有好的教学想法,却不能把它付诸教学中,获得预期效果。如一些简单的编程、视频的制作、动漫的创制、简单的平面设计等,没有强大技术水平作支撑是很难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的。另外很多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不能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相融合,也很难采取“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停留在形式,未能把“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
很多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老师采用“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往往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学习对学生的好处,许多老师基本上处于一种尝试阶段,多数只存在于公开课和观摩课中,形式大于效果。“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强调任务、情境对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兴趣的调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三)“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涉及的信息源广,对教学课堂收放自如提出了挑战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学生,要在“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让学生真正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获得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运用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超强的掌控能力,否则就会降低课堂效率,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超强的掌控力不是命令式的,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上下苦功夫,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语
“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比较适合新时代高中教育的教学模式,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是一种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很多好处。笔者期望:“任务驱动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采用者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推动教育乃至社会的进步。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宋永攀
高中生物教学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不仅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需要他们动手观察、实验与检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体会到生物学的乐趣,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不足导致知识掌握不足,教师教育方法滞后致使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与注意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宏观抽象的枯燥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与掌握应用。教师应跟随时代的脚步,教学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秉持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更好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己并没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可能会出现学生对学习知识掌握得不全面的情况。
(二)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实验
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理科性的学科,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还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验证所学知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能为我们课堂教学提供多种便利,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图片或动态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
(1)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开拓思维。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分享,使学习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并优化学习时间和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
(一)多媒体设备与教学设施,为理论与实验结合创造条件
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门注重实验、培养探究性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学科,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媒体设备来更好地观察学习并自己动手实践检验。例如在《分子与细胞》中,分子的变化、细胞的融合与分离,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文字的讲解,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盲点,只知道语言描述,而无法正确认识细胞变化的过程,自然就会感到困惑,甚至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产生厌恶情绪。此时,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所展示的细胞质壁分离的动态过程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细胞的分工与变化,蛋白质、病毒等的结构解析图片让我们对其更好地加以区分,把抽象的学术知识加以具体可见的记忆印象。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进行学习,没有自己求证实践的条件。但现在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创新,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通过涂片法、挤压法和切片法来制作显微玻片标本,通过提取色素、制作培养液来完成相关实验与检测。现代信息技术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条件与实验环境,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通过实验设施来检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保质高效地学习。
(二)丰富的学习渠道,增加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的教学媒体,为当代更优质化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与支撑,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网上搜集与高中生物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课后通过网络查找视频或者文字资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更加方便快捷。同时,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在科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及时了解到最新进程,而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生物技术发展进程,也可以知道国外所取得的目前的生物最新成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最新的信息参考资源,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我们的学习渠道,计算机互联网让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大大提升,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创造教学情境,探讨研究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都是为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来进行的,特别是高中生物具有的微观性、运动性、多样性的特点,以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必不可少。当今教学中,不再一味追求老师对知识的讲解与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接纳与吸收。我们不再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条件。例如,在高中生物的基因遗传与变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呈现出基因变异与结合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这个过程,去分析与探讨,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开拓创新的思维。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与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擅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浓厚而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知识教学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能用“一刀切”模式,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尤其如此,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观察实验的教学运用的方法区别较大,需要针对其选择最适合教学方式所用的信息技术。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讲解植物中的色素知识时,老师可以直接讲解其成分和原理,但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则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印象,如果一味讲解课件,可能会造成学习枯燥无味、学而不思的不良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使用、灵活变通。纯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老师直接讲授教学,但实验观察的内容必须学生亲自动手证明检验,要做到学而思,学而用,才能将学习效果最佳优化。
(二)多媒体设备呈现教学环境不能代替真实实验环境
虽然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环境,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其并不能取代我们在实验地点的真实学习环境。多媒体所呈现的生物教学知识中的各种动态视频、细胞结构图片,不能代替我们亲自观察实验的过程,真实地操作实验是简单的媒体呈现所无法取代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加完整准确。当然,我们不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所带给我们的结果呈现,而忽视了亲自观察探索的乐趣及实验检测的严谨,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达到学习的高效。
(三)注意教学资源的辨别与使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优化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渠道,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因为有些资源可能是错误甚至是虚假的,这样就会导致一个极其严重的知识错误传授结果。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学的使用也尤为重要,有些知识点非常浅显,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对其讲解,更重要的是要把核心放在教学知识的重难点方面,教学资源的正确分辨和信息技术的合理分配,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优化是我们科技不断创新的结果,对我们的现代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参与思考;也不能完全禁止信息技术,使课堂变成枯燥无味的讲授与灌输。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讲授与观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们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很好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方式应该是不断创新的,是不断优化的,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传授,有助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
基于现代网络技术改进传统生物教学模式的初探
宋永攀
新课标改革践行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主要目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卢云婷等人最新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推行的素质教育初见成效,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制度制定和具体实施的矛盾、教育模式转变的矛盾、教育不均衡与素质教育推进的矛盾。
一、阻碍教学模式推进的因素
(1)20 世纪90 年代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升学压力的存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没能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的听讲模式更适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缓解升学压力。传统教学注重的理论学习,用课余作业占据中小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学校教育不注重实践,因而学生知其所以然,却不知如何运用。现行推行的素质教育充斥着形式主义,这样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目标。
(2)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中国的东部省市教育实力相对中国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的发达城市教育实力相对于偏远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城市的孩子可以获取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如更有资质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藏书更多的图书馆,以及更好的学习氛围。
(3)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压制着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由于地域的差异,西部偏远地区只有较少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是连通世界的桥梁,在新时代网络发展机遇下,如何运用网络平衡教育资源的差异、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了以下基于网络的生物课程教学创新方案。
二、生物教学新模式初探
我国经济实力正逐渐增强,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中学生中智能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越来越普及。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较差,中学生多会利用这些智能设备上网娱乐,浪费宝贵的碎片时间。如何让课余的碎片时间变得有意义,如何将现代智能设备运用于基础教育中,是值得深思的。基于网络技术的新教学模式,能让中学生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促进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选择另一个探索方向:通过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重构教室、重塑教师、重新定义学习,改变学习场所、学习时间和空间。因为我们深信,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传统学习环境,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学习工具均将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部学习资源将数字化地存在和产生,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将再次以数字化地存在、模拟化地呈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人类的潜能和智慧将得到全方位的激发和释放。
(一)课堂衍生: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将正常教学的课程精心录制成视频资料,并进行修剪和整理,去除视频中的冗余部分以及和本节课程不相关的部分。我们在修剪整理视频资料时,可以整理成两种形式的视频材料。第一种课程视频包含了整节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并指出该节教学内容如何运用和实践,具有整体性、连贯性,这种视频材料一般为30 ~40 分钟,时间相对较长。第二种是微视频,只包含某个知识点的解析,所有微视频集合具有连贯性,这种视频材料相对较短,时间一般为5 分钟左右。微视频作为以网络技术为传播载体的教学资源,对阐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展示微观的生物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对单个知识点突破需要的学生还是非常受益的,学生可以非常快速并且明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这些整理归类的视频材料以及其他的教学素材被上传到自建网络平台,例如,生物模型视频和图片素材、生物实验实操视频材料等,以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其他同行交流之用。这样可以避免教师故步自封,也能够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些微视频和微课可以是课前作为学生预习参考资料,也可以是学生课后总结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理解重难点的复习资料。
微课作为新的学习资源具有多重优势,微课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和活动的设计,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还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课堂参与度,开阔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移动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二)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中学生物教学引入翻转课堂,可以让教师更容易地处理教学重难点,提高生物课堂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提前把握好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在课后如何对该课程衍生。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微视频或者微课,以及其他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解的动态参考资料,例如,简短视频、动态的结构动画以及生物模型图片等,并将这些教学资料上传到自建的网络平台,学生只需要根据课程章节选择所需学习的内容。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就本节课的重要理论知识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对本节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生活、运用于实践进行讨论。
基于网络技术联系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基于建立的网络平台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从抽象理论教学到结合相关素材的形象教学,不仅可以改进偏远地区的生物教学质量,减小因地区差异导致的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矛盾,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课堂得以延伸,可以让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真正的未来教育模式首先是基于效率和效果开展的,其过程的趣味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同时具备。按照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的信息源的过程;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物更重要;网络、情境和其他实体(许多外部的)的相互影响产生一种学习的新感念和方法;个体对明天所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比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未来教育的画像,这些教育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获得一定的成功,让我们心中的画像越来越清晰,不仅证明了我们前期探索和设计的正确性,也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