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手册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手册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后的高中数学内容题型更丰富多样,内容上更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交叉联系。(二)认真选择表现方式,提高集成性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有所不同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手册

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

张 勇

一、高中数学的特点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高中数学是继义务教育之后高中学习阶段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涵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但是与初中数学相比,此阶段数学概念抽象性更强,内容逻辑性要求更高,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演算能力,适用性比较强。在新课改要求下,人教版高中数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一些改变,更适应高中阶段素质教育发展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得到大家一致认可。改革后的高中数学内容题型更丰富多样,内容上更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交叉联系。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策略

(一)课件内容要合理,要具有针对性

制作课件的过程,是一个脑力劳动的过程,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多媒体的教学内容,应遵循因材制宜的原则,合理选题,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知识,需要动态演示的教学过程,学生难以理解的位置关系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课题。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多媒体的教学特点:动画模拟、生动、逼真的形象,个别化特性等。同时,教学内容要形象美观,千万不能照本宣科。

比如,在讲解棱锥体积这一部分知识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棱锥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抽象的图形位置关系让学生一头雾水,尤其是其中的割补法,更是难上加难。但是通过制作课件,教师用课件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动态演示,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很容易就能化解这一个知识难点。很明显,这是一个适合制作课件的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维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个性品质都在课件演示时得到了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不过教师在选择课件课题时,一定要有度,不能所有的知识都依赖计算机。它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一种先进教学手段,而目标的实现始终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利用课件,只要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就可以了,简单的知识还需要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并不需要计算机完全包干。

(二)认真选择表现方式,提高集成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有所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融入一体,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知识。它不仅能够模拟教学内容,音画同步,还可以将内容变得更加新颖、丰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调动学生的感官,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牢固地识记所学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可以通过方程的形式来观察,这些曲线都是二元二次方程,都叫作二次曲线。从点的轨迹来看,它们又都是常数e 的点的集合,焦点就是它们的定点,准线就是它们的定直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曲线的统一性,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了天体在运动的时候会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我结合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浩瀚宇宙中的天体运行遵循的一种统一,发现这种力量的就是数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充分证明,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成型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己调节听说读写。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刺激他们的感官,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三)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突出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不断地对学生提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制作的课件如果缺乏交互性,师生没有交流的机会,就属于机械的灌输课件,不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为学生制作习题课件的时候,更应该注重交互性原则,而多媒体的应用价值,也正表现于此。如果其交互功能太弱,不能让师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定会被其他媒体所取代。

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符合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特点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阶段,会发现高中数学对逻辑性与抽象性要求更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压力。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课件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特点,通过实例将抽象知识生动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将数学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符合数学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数学老师在课件设计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表现数学知识的含义,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课件设计过程中,要为学生演示知识点的详细推算过程,并与具体实例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之,多媒体课件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合理使用。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遵循实用性、主体性、适当性、交互性等原则。教师要精心研究、勇于探索、精心设计,将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信息化教学对农村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升作用

杨 武

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无从谈论物理学的发展。物理知识的获得就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总结得出的。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都离不开观察和实验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其实就是把前辈们发现现象、规律的过程简化,通过控制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即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过程,人为地复制发现过程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完整的物理实验过程应包含以下活动:以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为起点,分析问题、排除干扰、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动手实践、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论、分析误差,填写实验报告等。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操作方便,可重复再现、突击现象及结论稳定。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实验对象、明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实验器材、正确操作仪器、改变实验状况、控制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理论认知能力。

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育观念滞后。许多学校重理论、轻实验,许多教师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形成“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偏低。许多农村中学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员,由任课教师兼任,或由其他老师或后勤人员兼任,物理实验室长期“铁将军”把守。③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应试教育对当今的基础教育影响越来越大,教师包办现象严重,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内容和步骤都作了详细而周密的安排,甚至连实验结果也预先说给学生听。④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学生实验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⑤学生的素质偏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能力的提升

(一)虚拟仿真实验提升操作能力

信息化教学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一系列与信息化教育相关的软件、资源、服务、平台相继出现,并且趋于完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即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使用者眼前营造一个虚拟环境去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并且可以真实反映操作对象的变化。

物理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把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相关的仪器设备性能整合,形成文字、图像、音像资料挂在网上,供学生预习、学习、复习,使他们能客观地把握实验的总体情况,加深对实验现象、操作步骤的观察、理解和学习,为实际操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整个实验的操作是计算机虚拟完成的,无须考虑实验的消耗,也不会出现操作错误所导致的仪器损坏情况。这一方面节约了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规范学生操作的作用。虚拟仿真应用于物理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使他们不至于害怕实验器材的损坏而畏手畏脚,使他们敢于动手、敢于创新。

(二)计算机技术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普通物理实验或今后的高层次物理科研实验都要用到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能力对实验各方面能力,如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或物理教学工作者。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列表法、图解法、逐差法、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法。

数据处理不只是实验后的数学运算问题,还渗透于从实验设计到实验结果分析的全过程。比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在实验之前,要根据实验的精度要求进行一系列计算和估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要随时分析和判断数据是否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比如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测得了多组不同时刻小车的速度,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获得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连线时不能很好地让大多数的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利用WPS 软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曲线拟合,很快就可以作出曲线得出方程,简单、省时、省力更精确。再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细绳上的拉力不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虽然反复证明、强调,但学生依然容易搞错。拉力传感器、钩码在各时刻所受拉力可以在电脑上直接读出来,印象直观。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挖掘内在关系的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提升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观察能力是在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和科学创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直接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或利用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取得可靠资料和准确数据,得出观察结论的个性心理特征。物理实验观察的方法可以分为整体观察法、局部观察法、现象观察法、过程观察法、特点观察法。高中学生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喜欢观察,初步养成观察的习惯;能够观察到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部分物理要素及其作用、方式;基本掌握根据预定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内容,正确区分不同现象的主次,并能注意与之并发的异常现象;较熟练地使用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

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有效地将实验现象放大或缩小,宏观现象放慢,使效果更直观。有的实验受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模拟实验,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或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演示磁体周围磁感线分布情况时,直接演示效果不是很好,但如果把铁屑盒放在投影仪上,再将不同形状的磁体放在铁屑盒中,轻弹盒子,将会看到更清楚的铁屑分布,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如在用万有引力分析行星绕中心天体旋转时,利用多媒体将行星绕中心天体旋转的动画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每一点的速度、高度变化,进而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如在原子物理链式反应的讲解中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反应过程,可以合理地放慢反应速度,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新中子的产生及新反应的发生,形成直观印象。

四、结语

目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虽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但只要克服困难,大胆尝试,结合信息化手段教学,一定能够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将农村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万灵敏

所谓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它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根据需要处理信息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达到素质教育对高中学生的高标准要求,这也是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过程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使整合达到合理化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改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这种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反思、交流、表达,信息技术只是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平台。比如通过“罗斯福新政”一课使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这一历史知识,如果纯粹通过多媒体技术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教师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资料展示给学生,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剩和市场需求的矛盾。而罗斯福通过一系列的新政措施,用整顿银行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和复兴工业三个措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用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等措施解决市场需求,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方法度过经济危机,从而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说到底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的历史,其本质是人学。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人性化教育,而非唯“技术论”,信息技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要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是从学生接受、接收多少知识来判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要因材施教,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真正做到。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则能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比如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借助网络设计网络作业,分成“容易”“一般”“较难”“很难”等若干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信息化教学如何贯穿历史课堂教学中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形成学习动机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历史教学,便能创设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是否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文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繁荣的科技和璀璨的文明。上课前我用多媒体播放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片段,震撼的场面吸引着每一个学生的眼球,古代科技的魅力深深感染着学生,很快大家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然后,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成果?导入新课。

(2)传统历史教学局限性较强,课堂教学以“教”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要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被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历史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3)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新课结束后,应给学生留一些课外延伸的内容,让同学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巧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历史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配合练习,学与练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课堂试题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善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力

1.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便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方便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去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www.xing528.com)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历史课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提高。

慕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之我见

宋永攀

慕课是新近涌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在高中的生物课堂课程中,生物的知识点超过了高中的其他主干课程,是知识点较多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掌握得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知识点太多,且各个知识点关系密切。生物课教学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讲解全部知识点,结果导致在课堂上未涉及的知识点,学生普遍掌握较差。即使教师讲过的知识点,由于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学生往往也掌握有限。慕课是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中文简称,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的教学方法,可能是解决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和课程知识点太多的情况下,我采取了课堂教学和课下慕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力图突破这种困境。经过两年的检验和探索,个人觉得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课下慕课教学方法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突破时空局限,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

在高中普通教学课堂上,受学时限制,教师只能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有选择性地教授生物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且大多数知识点的讲授也是紧紧围绕着重点知识进行的,就往往扩展不足,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低。慕课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无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可以对全部生物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如在血液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血液的理化特性,教师在普通课堂上主要讲解血浆渗透压,而其他血液理化特性由学生自学。利用慕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每一种血液理化特性的详细内容和知识扩展,如颜色、比重、黏滞度、酸碱度等这些内容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这些在生物学中不是重点的内容,而是以后学生在大学相关专业课程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在慕课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全部或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而这种选择权利在普通教学课堂是无法实现的。

二、学生自主选择,按需按能学习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深浅度是针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的。但实际上,学生存在着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又觉得教学进度太慢,导致这部分学生会渐渐丧失学习兴趣。如普通课堂在细胞的教学中一般安排两学时,高中应届学生觉得教学太慢,因为他们普遍对这种常规知识掌握较好,可以快速理解教师讲授内容。但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大多觉得晦涩难懂,因为他们普遍对细胞和相关知识理解较浅,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教师的讲解内容。先进生可以用1.5 学时完成上述全部内容,而后进生则需要大约3 学时完成。在慕课教学模式下,学习进度由学生掌握,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先看一遍视频内容,再阅读教科书的内容,然后就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点的测试。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看一遍视频内容,阅读教科书无法理解知识点,则可根据阅读教师提前准备的提示,通过网络资源重新复习初中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次通过视频和教科书学习知识点。如果理解仍有困难,学生还可以通过慕课论坛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求帮助,直到对知识点全部掌握。

三、实现个性定制,实现个性化学习

慕课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在校学习的补充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高中课程的改革。

四、促使教学成长和学校发展,践行公平教育

学生通过视频进行学习后,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对此,陈玉琨教授指出:“慕课建设会让已成格局的‘名校’、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系统重新洗牌。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有可能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育而言,有利于教育公平。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引导,这样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交流的场所,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翻转课堂”打破了学校、教室的藩篱,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教育公平。

五、实施课下慕课教学法也存在许多问题

课下慕课教学时部分学生没有正常学习,而是使用慕课实施的工具——手机、平板电脑来看电影、电视剧、打游戏,极大影响了课下慕课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学校德育处和家长的一些诟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课下慕课还有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些困难,例如:慕课的教学时间在工作时间之内,但是也有可能在工作时间之外。如何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对教师进行考核,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如何计算教学工作量,如何协调教师休息时间与正常工作时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有可能限制慕课的普及。

根据我个人近两年的实践总结,慕课有可能是解决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乃至于解决高中课程教学中学时不够、知识点过多、过难等一系列教学现存问题的模式之一。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宋永攀

摘要: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生活、学习和发展方式。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渐激烈。这种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竞争。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又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空间,教育的信息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地、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所以教学信息化实际就是要让教学的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途径信息化以及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和一本书”的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音频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践行新理念、新教法。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建设要有统一性,从而克服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作为规划和组织的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它的范围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一)信息传递优势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这样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而网络教学可以高速度地进行信息传递,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较大程度地节约社会的信息传导成本。

(二)信息质量优势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共同享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反观传统教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传导者,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获得的信息质量也就有所差异。远程教学可以把优秀教师制作的课件集中起来共享,有效地保证了所传输的信息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创新教学思路,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计算机信息技术能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中获取对教学有帮助的各种信息资源,并且形式还多种多样。

(三)信息成本优势

人类一直在追求权利平等,其中就包括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现实是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尤其是发达地区和西部偏远的贫困地区差异较大,无论政府和民间团体以及个人怎么努力,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难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有了远程教育,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根据相关专业的教学安排,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工作、生活的环境,进行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运行成本比较低,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以及因为谋生而没有固定时间去脱产学习的成人们。

(四)信息交流优势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是以老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而现代化教学改变了这一方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向教学方式。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随地观看或者下载网上的教学资源,在网上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交流互动,通过视频等方式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讲授以及辅导,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还可云计算数据分析平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进而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介绍能力以及学科学习特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课堂教学,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氛围,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

(2)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突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窠臼,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核心和目标。创新性在知识领域的体现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途径,有效地推动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4)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终身学习的需求和教育服务体系已经从教室、学校的固定模式演变到整个社会。在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要深度融合,学校与社会也将加强融合,要用开放的思维而不是故步自封的思路推进教育信息化。

(5)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互联网的支撑,教师、学生、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悄然地发生改变,服务学生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在中学各个阶段,“互联网+”教育在促进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重新认识远程教育的内涵,可能是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四、我国出台的教育信息化政策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需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短期发展措施及长期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是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支持教育改革的政策也一直在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指出要解决择校难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分文理科模块;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以及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并拓宽终身学习的通道等,而这些改革途径都需要IT系统的支撑,见表1.1。

表1.1 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

续表

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去探索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体制变革的深远意义。教育信息化不但可以重新构建教学过程进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信息化环境还可以帮助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和沟通,便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同时还可以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教育信息化也可以促进教育系统和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使教育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得以优化;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的师生互动平台,提供了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渠道,克服了传统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相对拘束的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敞开心扉地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既有利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又能够促进师生的感情。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学校的教育来完成,所以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可以适应社会变化以及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就要求教育信息化必须把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使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西部农村地区信息化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卢月姣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深入,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选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教育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对教育信息化作出部署和安排,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全面进入了“新时代”,这无疑对于我们需要选择大量资料进行教学的老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喜讯。事实上,早在2001 年,全国中小学开展了信息化教育建设,到目前为止,城市信息化教育教学已经普及,但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广大西部地区教学改革迎来了契机,助推了教学信息化的实现。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与师资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的制约,在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要实现教学信息化,困难重重。

一、西部农村地区教学信息化的窘境

(一)多媒体硬件设施现漏洞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1]。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一个基础条件便是要有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在“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到2003 年,我国在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所有的农村初中都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的农村小学都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所有的农村小学教学点都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2]。的确,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普及,但是由于对设备的维护不利,缺乏对后期的维修工作的安排,可持续发展意识差,或者只是为了展现“技术”而装设备,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率较低。在很多农村中学,当地缺少可以维修教学设备的技术工人,一旦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必须请城镇技术工人维修,因此维修不及时、耗费时间长,严重打击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以至于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几乎成了摆设。

(二)师资、生资水土不服

师资力量薄弱,是西部农村地区教学信息化实现的重大挑战。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是硬件的环境建设,而教育信息化人才问题则当属软件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从实施者、指导者、受施者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人,所以教育信息化人才问题是主要的问题。[3]“教学信息化”的提法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在21 世纪才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教师退休年龄是55 ~60 岁,再结合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很难引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的现实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在西部农村地区一些传统的中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可以说,西部农村的师资水平很难适应教学信息化的需求。戴维斯利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理性行为理论研究分析关于信息技术接纳和使用的影响因素,他指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意向乃至行为的主要因素。首先,西部农村大部分中老年教师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对新技术使用的难度严重阻碍了教学信息化的实施。另外部分一线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有用性”存在质疑。笔者通过对本校四十岁以上教师的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以下担忧:备课量大,工作负担重;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不能按时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利用PPT等课件上课,课堂会受到约束,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灵活处理;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利用课件上课是花架子,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故,部分教师把利用多媒体上课视为应付公开课的手段。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得围绕学生进行,以学情为基础。受限于农村中小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只有少数学生能将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学生接受信息化教育的能力较差。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利用课件上课,学生习惯于不停记笔记,缺少思考时间。部分乡小毕业的学生完全不适应多媒体教学,受制于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虽说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乡镇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一旦进入城市接受完全信息化的教育,必然会经历阵痛,出现水土不服,严重阻碍教学信息化的实现。

二、加快西部农村“教学信息化”发展的三点对策

(一)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硬件建设

完善西部农村地区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学校改善多媒体硬件设施除了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以外,还应该积极吸取社会资金的注入,拓宽筹资渠道,以争取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多媒体设备的购入与维护。同时学校要完善对教学多媒体的管理工作,做好后期维修工作,定期排查多媒体设备相关隐患问题,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效解决维修工作。

(二)加大对教师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与激励

根据戴维斯的技术接受模型的分析,要从教师角度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实现,必须提高教师“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程度。教师要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除了提高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外,还需要建立激励措施。地区间、学校间、学校内举办教学信息化大赛,并将其与教师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定相挂钩,从而激化广大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提高中学教师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易用性”,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应积极主办相关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避免被教育信息化大潮所淘汰。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以后,就会直接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又会增加教师对“有用性”的感知,进一步助推教学信息化的实现。

(三)加大技术与资源支持

学校引入相关技术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尽量便捷化,方便其在学校教学中的运用。同时应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使多媒体教学早日进入课堂。充实丰富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学科、年级的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软件。同时,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公共资源部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虽说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实行信息化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各地区学校进行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现在已处于传统教育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教学一线教师为了不被时代淘汰,增加历史学科的活力,必须努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以顺应教育新时代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