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期总结篇:感悟选集

中期总结篇:感悟选集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的运用、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这充分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既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中期总结篇:感悟选集

信息化教学感想

万灵敏

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灌输模式,互联网知识的开放性让所有人可以自主获取信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让课堂变得自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探索的精神,信息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就信息化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信息化教学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感受,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信息化教学就被大量地运用于课堂。但每一位老师是否都真正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我想不尽然。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用计算机、多媒体替代黑板,用PPT代替课本,就认为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了,这只是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内容的呈现方式,PPT演示仅为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方式。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二、能在课堂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技术对教育最基本的作用是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手段,例如PPT、动画演示大师、微课等都成为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在平时的课堂上,PPT的运用最普遍也最适用。学会制作和使用PPT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当然PPT、动画演示和微课等可以结合使用,在PPT中加入动画和微课,会让PPT 更加生动有趣,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避免以媒体演示代替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所以在运用PPT的同时也不能脱离课本,要围绕课本,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达到最大效益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但在探究时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点,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网络不是唯一的,生活中还有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的运用、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自身魅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都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随着信息化教学逐步融入课堂,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大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者,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信息化教学还强调协作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自己把握尺度,但学生毕竟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所以需要同学们齐心协力,集众人之长。在此时,教师就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培植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的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师生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化。

总之,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我所教学科进行整合,同时还要去学习更多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用信息化技术来服务我的教学,提高我的教学质量。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的几点体会

舒 荣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核心素养的实现绝非一蹴而就。这四个核心素养不是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而是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编织起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架好生活与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是每位政治教师面临的挑战。在这短暂而又充实的两年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案例很多,虽然信息技术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明显优势,但绝非救命稻草,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实现本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主次颠倒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我国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思想政治课堂常常出现过分依赖多媒体,甚至出现有的教师离开多媒体后无法正常上课的状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服务于教学,信息技术只是我们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可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如果把信息技术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教师成为计算机操作的被动服务者,忽视了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师生缺乏情感互动,这将本末倒置。

误区二:盲目滥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充分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既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紧跟时代潮流,以一刀切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排斥。我们应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每节课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只要能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慕课、微课、PPT等)教学模式,抑或是采用传统的教学(黑板、粉笔、教材)模式均可,二者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情的特点,信息技术是否运用于课堂之中应做出具体分析。

误区三:过分加大课堂容量

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师不再大量进行课堂讲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常常在教学环节设置过程中大量展示与教学无关的视频、图片,追求信息化教学形式主义,这样反而让学生难以抓住课堂的重难点;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多余时间用在自己重复讲授,扩充知识点上,这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我们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合理支配课堂时间。

二、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潜在价值

(一)突破时空限制,引入时政,优化教师教学过程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承载和传递的信息量较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单向的,传递的内容枯燥乏味,形式过于呆板,方法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资源源源不断,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保证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可帮助教师教学。例如能优化的环节已被优化,需书写的材料已被其代替,这样既可减轻师生负担,又可提高效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单凭教师的讲授,内容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厌倦,失去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形、声、色、画能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我给学生播放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片段,视频中梦幻五环环节的“飞天”,文艺演出时笔墨纸砚展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当巨大卷轴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时,学生顿时感到震惊不已。我在此基础上拉开该课的学习序幕,这就大大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达到了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多彩的图形、图像、声音、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动感和直观性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形成了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自主学习,启发创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涉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会厌倦,课堂将会成为“一潭死水”。情境教学法是认知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背景材料,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设置问题、收集、处理、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相互协作以及合理评价的能力。例如《世界文化多样性》一课,课前,笔者利用互联网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让学生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室长为小组组长,学生在假期收集关于世界文化的资料,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图片、文字、视频(视频不超过1 分钟)等,小组组长进行资料汇总。各组通过互联网,将学习成果及问题一并上传到学习平台,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形成学习资源。在此环节,学生积极收集案例素材,明确学习目标,为课堂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运用教学平台、互联网、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其优势在于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最终解决问题为目的。教师用信息技术展现实际生活画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实现这一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挖掘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潜在价值做了一定的分析。笔者希望这篇文章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www.xing528.com)

关于慕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李 静

慕课授课形式是在线网络课程,在线网络课程与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不同。它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展开教学,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享受全球范围内知名院校的一流课程,学习过程由播放视频、提问、练习、小组学习等环节组成,由电脑自动指派任务和测验、评分,也可建立学习者社区进行线上、线下讨论;还可通过提问、互动、检测等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有度地学习,实现自我管理、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启发和引导作用,但要对教学有热忱、有动力,对学生有爱心、有热情、有耐心。

一、慕课对授课教师的影响

从目前“慕课”在我国的授课情况来看,大多数课程是由大学教师通过引导性教学来提供的。大学教师可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之后,可引导学员相互讨论互动;或者在实体课堂教学更加侧重深入地分享、探讨和问题的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所以,一门成功的慕课课程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及其团队的积极配合。慕课时代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相反,教师的引领和教授是课程实施的先决条件。在慕课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去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还要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和评价方式,单靠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完成慕课教学的这些要求的,还需要依靠教师团队协作。例如: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助教师、学员学习反馈服务助教等,不同角色的教师在分工上既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在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设计团队要促进学生参与互动,把传统的面授转变成共同探索与研究,随时掌控课程教学效果并及时提供学生测试、反馈,分析学习数据,对课程设计进行及时动态调整,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变化需求。此外,由于慕课具有开放性、零门槛准入,如果学员缺乏指导和支持将会被迫辍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掌握网络技术背景下互动环节的设计,以及在线课程测评、研讨交流等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慕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传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云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学术的有效结合。

二、对授课对象的影响

一节慕课课程内容通常按照10 ~20 分钟的时长编成一个视频,上课周期为1 ~3 个月,在预定的时间开始,学员们需要提前了解课程表、章节内容并进行注册。与传统的实体课堂教学相比,慕课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学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独立自主的高效学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学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一门慕课课程的学习开始后,教师要定期发布教学视频,播放中会有即时的测验,课后则有要求完成的作业。课中或者课下会有师生讨论互动,教师通常只回答提问率较高的、有共性的问题,其他问题则由网络学习社区的其他人来回答。作业的回复通常有截止日期,很多作业采用学员间相互评价的模式进行评定,学员除需要按时提交作业外,还要评价其他学员的作业,以促进学员获取更为准确的课程反馈,帮助学员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善其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扩宽视野,通过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内在归因,肯定自身学习能力,不断突破自我。此外,课程通常还设置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员们要遵守慕课的相关规定,诚信而独立地完成考试。结课后,完成课程的学员虽然不能得到该学校的任何文凭,但是可以得到某种证书。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慕课背景下,教师要适应教学新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慕课设计开发上,要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吸收不同背景、专业、经历的教师,明确各自的分工,根据课程目标进行协调配合,共同提高慕课课程质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他们具备一定专业背景,能够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指导者。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和经历的缺少,并不能完全清楚学习的整个过程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因此,在这种慕课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由传授知识变成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要研发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掌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师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教学能力。

慕课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学员的求知需要。尤其是文献检索课程,信息更新频繁,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文检课教学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教师必须顺应其发展需要,充分运用慕课的各种手段和技术,使课堂教学向多种形式叠加教学转变,实现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向师生合作共同创新的学习方式转变。同时,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云计算、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分析技术进行学习进程、效果分析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慕课教学的需要。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心得体会

杨 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和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加大,中学物理教学也加速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变革。现代教育媒体已在我国中学物理课堂逐渐普及。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合理应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物理教学,通过发挥在直观性、趣味性以及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有的甚至非常抽象,这对学生来说理解和记忆都比较困难。为此,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想办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即把抽象的概念、公式及物理过程同一些具体形象的物理实验模型及可视性较强的图形联系起来学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能力,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能够通过直观的视频、课件等来辅助教学,把抽象的物理学科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有兴趣学习物理。高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和生动性等优势把物理理论知识鲜明地展示出来,这样就开拓了高中生对物理知识解读的视域,从而调动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进而促使高中生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去挑战物理学科的难题。例如:在进行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教学活动时,高中物理教师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的视频形式,以跳水运动员的跳水动作为例与自由落体运动轨迹相结合来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解读,并以慢动作分解来步步展示自由落体运动力和速度的关联性,这样生动直观性的教学方式打开了高中生的思路和调动了其求知兴趣,促使高中生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又例如在“超重失重”学习时,向学生展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的相关视频,能够让学生对失重现象有非常直观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相关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再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可以事先制作这样的flash动画:日本侵略者被八路军打败开船逃跑,八路军在一定高度的河岸上水平开炮射击,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为平抛运动,让学生来操作这个小游戏。生动有趣的小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发现游戏里隐藏的物理知识,即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flash动画,先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动画情境,教师再结合动画内容引入相应的物理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让学生的见识得到有效的增长,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探索欲望。

(二)借助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物理教学要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往往比较枯燥、单调,尤其是物理概念与原理教学。高中物理教学融入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主题集中、图文并茂的优势,通过图形、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制作多媒体课件,从而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模拟,进而有效解决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就能有效改变高中物理教学低效的现状,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最终确保学生物理成绩和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电场”“磁场”部分知识时,由于电场、磁场都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要求很高,那么应用多媒体能很直观地用电场线、磁场线来描绘电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分布情况展示出来,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有关“电磁场”这部分知识时,电波以及电压都是无形的,学生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模拟电波进行传输的场景,并且向学生用图片展示电磁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应用到卫星遥感技术中等,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不断地具象化,从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定理。

(三)借助信息技术弥补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过,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实验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可冲破种种影响因素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限制,确保实验过程更为灵活化、有效化。例如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本实验进行拓展创新;可以利用力传感器和两个光电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测出小车在两个光电门位置的速度以及两光电门间的距离,就可以得知加速度,细绳的拉力可以通过力传感器直接读出来,这样就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也不需要打点计时器,同时也不需要再满足沙和桶的重质量远小于车的质量,从而让实验数据更正确,实验操作更方便,减少了实验误差。例如在教学“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时,引入新课教学时可以展示汽车速度计在汽车行进中的示数,可得知汽车的瞬时速度。如果没有速度计我们怎样得知汽车的速度呢?带着问题引入新课。这样既复习加深了对上节课的瞬时速度的理解,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瞬时速度测量的方法。在实验数据处理时,建立V-t图像可以应用Wps技术来拟合这些测量点,用计算机作出V-t图像展示给学生,同时讲授如何来拟合这些测量点;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描点图片,让学生发现讨论,纠正问题,可以进一步利用WPS 把作图有问题的小组的实验数据输入电脑来拟合出曲线,及时反馈准确的作图,解决了学生用描点法作V-t 图像这一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对物理教学的课后练习、自主评价、合作讨论和教学反馈环节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根据相应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习题授课环节中,物理题目大多较长,还涉及图形,经常一个题目就会占据半个黑板版面。因此,采用信息化投影仪技术,将习题预先写到卡片上或将习题拍照做成PPT,再通过投影仪播放,让学生一起审题,分析物理过程和物理方法,涉及受力分析时就在原图中作受力分析图。这样既节约了读题时间,能够有效调控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审题的习惯。特别是关于作图像习题的评讲,学生的作图能力非常差,作图的效果非常不理想,老师在黑板上画坐标描点作图无疑会花较多的时间,而且也不标准,如果把坐标纸直接投影在黑板上再作图,这样就非常高效而且科学规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习题反馈和拓展环节中,学生的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及时反馈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展示部分学生做得很规范的作业,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e 网通”“小猿搜题”等网络平台,自由选择一些著名网站的试题进行教学视频和课外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来扩展自己的物理知识。

二、怎样合理地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一)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信息技术进入高中物理课堂。

要做好高中物理的信息化教学,推进教学信息化,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保持思想的解放,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现教学创新。在教学中,让信息技术进入高中物理课堂;在教学中,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信息技术被广大师生共同接受和认同;在教学中,有这种情况:很多教师不认可信息技术,也拒绝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这使近几年来大量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闲置,同时很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并未提高。这些情况都使教师对信息技术持怀疑态度,不愿意接受。因此,要促进高中物理的信息化教学,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改变观念接受信息技术,通过在物理课堂上引进信息技术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加强学科本质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何教育媒体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都必须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应用,选择的教育媒体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避免盲目地应用教育媒体。在高中物理的信息化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会逐渐将信息技术视为主导地位,逐渐偏离课程教学的重心。这种重心的偏离使得教师和学生逐渐放松对学科和教材的钻研,忽略了信息技术只是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也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质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认识高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明确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其存在是为高中物理教学服务的,在教学中必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辅导物理学科的学习。在物理科学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才具备在课堂上引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才能做好两者整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避免每堂课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应该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在“波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原理,学生理解波的形成原理之后,老师再对如何计算波长、振幅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指导,从而达到了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的目的。但是在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如果老师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将力的合成与分解进行简单的展示,忽略了合成与分解的原理以及方法,学生看似已经懂了,但是却无法动手作图解题。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适得其反。教师应该边讲授分解与合成的原理,边动手示范作图的方法,将分解与合成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更有效。教师若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就会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移,老师就会成为多媒体的“奴隶”而不是课堂的把持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课本和粉笔,只能在上课时通过讲述和板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多媒体出现后,很多教师开始抛弃规范的板书,上课有教学模板PPT,自己进行稍微的改动即可,导致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注重备课、板书。上课空洞地看着课件或者视频讲着复杂的内容,甚至还利用网上的实验视频来代替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等。这样,在教学中无法给学生一个板书答题过程的示范以及起思维引导的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传道”作用。一堂课就是简单地放电影。信息技术确实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媒体不仅是辅助讲课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必须遵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原则,不应由教学媒体的使用弱化了教师的讲授,应真正实现“传道”之作用。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信息量更大、趣味性更强、过程更直观、方法更科学的新平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的信息技术平台,真正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自我学习习惯以及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进一步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