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不可逆转之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的不可逆转之重要性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过程。因此,各国相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在中国开始出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自此中国开始了教育信息理论引进研究和物质基础的初步准备阶段。中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

教育信息化的不可逆转之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在生产领域,制造经济将向信息经济转型,从而形成信息时代的经济体系;在生活领域,信息依托于消费和交际,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和交往方式。信息将是社会的主要财富,基于信息生产和创造的活动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变革——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顺应信息化潮流,关键在于优秀信息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出适应信息化潮流的优秀人才,教育信息化成为必然选择。通过信息化教育,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时代的公民胜任力,才能顺应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和价值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第一台电脑的发明,人类拉开了信息革命的序幕。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频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着变化,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随着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第四次绿色革命应势而来。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交叉点,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实现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中国教育发展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根本目标,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战略选择,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任务。

(1)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技术武装人们,对传统教育不断审视、扬弃与改造,使之达到现代先进的世界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创新型人才。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内容、方式、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使得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革,使之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在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全民素质的高低表现在公民是否具有现代化社会的生存素养和能力,是否拥有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力。教育必须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内容、方式培养具有现代化生存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人才。教育现代化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革新为动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共生发展,从而催生教育思想、内容、方式等的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方式等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www.xing528.com)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质量与公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基本诉求和核心,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机会公平,在于保障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当今中国,由于地域、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教育还存在义务教育发展区域失衡、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没有完全得到保障、教育资源存在地域差距等问题。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突破时空等客观条件的局限,使优质资源在全社会、各地域流通,保障每个地域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重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以培养人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培育适应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为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内容、形式、结构,学习方式等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得教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运用力、创新力,使学生真正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信息化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中国教育信息化探索和实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融合信息技术及其理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自20 世纪90 年代起,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美国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尤其是美国把信息教育纳入美国21 世纪发展的重要策略,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国。因此,各国相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90 年代末,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越来越关注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信息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在中国开始出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自此中国开始了教育信息理论引进研究和物质基础的初步准备阶段。2000 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互联网开始进入校园;2003 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互联网建设推进到了农村中小学。在21 世纪头10 年,中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互联网的使用,搭建了信息教育的基础硬件。

2010 年7 月,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调“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强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中国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以信息技术促动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变革。历经两年的信息教育实践,中国教育信息化落地生根,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成为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2012 年3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技〔2012〕5 号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在实践探索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的新突破”[6]。另一方面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指导思想,秉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实践路径,探究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2012 年12 月,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并要求各试点单位按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探索等试点方向进行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历经四年的实践探索,各试点地区和单位涌现出了许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信息化模式。2016 年,教育部启动第一批试点单位和进行地区验收工作,并于2017 年组织专家对各地的验收情况进行抽查,确定了161个优秀试点单位,要求各地做好优秀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模式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优秀试点地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中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2017 年2 月,教育部制定《2017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文件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服务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学习空间、教师能力、教育管理和治理能力、信息安全8 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实现9 类28 条重点任务的完成。2017 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中国教育必须聚焦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以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动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另外,历经近10 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起步应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环境的深入改造,可以更充分地激发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的革命性作用,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阶段,即教育信息化2.0 时代。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要以“三全一大”(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三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形成“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最后达到“两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