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19卷作者简介及目录》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19卷作者简介及目录》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2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一度入海军服役。1907年学校迁址天津民间俗称“南开”的城南开洼地,改名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高等教育。1919年南开大学正式成立,是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36年创办重庆南开中学。1951年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19卷作者简介及目录》

南开日本研究(1919—1945)》 张伯苓 等著 刘岳兵 编

《日本史通论》 吴廷璆 著

《日本现代外交史论》 俞辛焞 著

《日外文化交流史论》 武安隆 著

《日本东亚政策研究》 米庆余 著

《日本儒学史论》 王家骅 著 王起、秦莲星、万丽莉、费清波 译

《日本现代政治史论》 王振锁 著

《日本近现代经济政策史论》 杨栋梁 著

《日本社会史论》 李卓 著

《日本近世与近代文化史论》 赵德宇 著

《空海〈文镜秘府论〉与中日文化交流》 卢盛江 著

《日本的苏联中东政策研究》 李凡 著

《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研究》 刘雨珍 著

《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 刘岳兵 著

《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 温娟 著

《日本经济转型与治理变革论》 刘轩 著

《日本经济产业解析:改革、创新与演进》 张玉来 著

《日本近现代教育政策研究》 臧佩红 著

《战后日本能源安全保障研究》 尹晓亮 著

《南开日本研究(1919—1945)》 张伯苓 等著 刘岳兵 编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字伯苓,天津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的主要创始人。1892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一度入海军服役。后弃武从文,应天津社会名流、著名教育家严范孙之聘,在严氏家馆任塾师。1904年偕严范孙赴日本考察教育,嗣在严氏家馆基础上建起了一所私立中学,定名敬业中学堂。1907年学校迁址天津民间俗称“南开”的城南开洼地,改名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高等教育。翌年回国,着手筹办大学部。1919年南开大学正式成立,是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6年创办重庆南开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校舍被日军炸毁,学校被迫南迁,先迁长沙,嗣迁昆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与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一起任校常务委员,共同主持校务。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婉拒蒋介石赴台之邀而选择留在大陆,次年由重庆回到故乡天津。1951年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

目 录

前言(刘岳兵)1

日本概论1

Wood,G. Zay著、邵绪琨译:日本外交政策3

孟咸宇:最近之日本6

范静生先生讲、李颐记:日本及其对于我国之经营16

郑华基:日本之人造丝工业23

小仓章宏讲演、满蒙研究会记录:日本政党之过去与现在29

小仓章宏讲、何庭鎏口译、范士奎记:日本新旧思想之变迁35

黄子坚讲、士奎、永庆合记:日本之一般41

Nakazawa,K.著,孙毓棠译:日本诗歌的精神48

Jsushima,J.著、韩松寿译:日本恢复金本位制之概况53

渡边顺三作、锦遐译:日本普罗短歌运动的阵容65

胡思猷:日本和帝国主义70

何廉讲、曾用修、陈振汉笔记:日本之经济发展及其现况74

秋华:日本的现势93

George H,Blaskeslee著、曹康伯译:日本东亚门罗主义之检讨100

梅宝昌:日本对外缔约权力之所在107

赵纯孝:对于日本政治组织的认识115

小野武夫讲、傅恩龄翻译、德惠记录:日本之地主123

曹康伯:狂风暴雨下之日本经济将走向那里去129

蔡维藩:日本几个根本错误135

国际关系中的日本139

饶汉礽:日美问题与中国141

《南大周刊》时评:日俄德三国联盟能成立耶(清)143

何醉帘讲、李锐笔记:太平洋国交讨论会之经过145

曹汉奇:世界政治与日本对中国之侵略149

傅恩龄: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四月十日至六月十一日日本条约关系之变迁154

出渊勝次作、范维璋译:最近日美关系180

蔡维藩:九一八后中日美俄之远东政策186

傅恩龄:日英美主力舰与主炮之过去现在及将来193

《南大半月刊》时评:日德密约果将实现乎(作周)197

勋:英日续盟之回顾与前瞻199

蔡维藩:一九三三年之日俄关系209

姜作周:华府会议后英美日三国海军之发展218

蔡维藩:苏俄如何防日?230

蔡维藩:日德同盟的影响249

丁洪范:日英在华之经济斗争252

陈序经:暹罗与日本265

蔡维藩:论日冦的狂言——“日本将以一切可以想象之方式击溃中国”的狂言271

范静生讲、相羊记:日本对华之态度279

梁启超: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辩281

岑:日本各政党的对华政策285

《南开大学周刊》言论——日本田中内阁对华政策的预测(清)290

《南开大学周刊》时评——田中之外交(清)293

《南开大学周刊》时评——日本与溥仪(K)295

嘉子:济南事件的意义以及我们的自觉297

曹汉奇:日本究竟希望国民政府抱何态度301

李涛:评何醉帘先生之“抵制日货观”307

李涛:中日重订商约之暗礁(未完)317

张忠绂讲、徐高阮记:海会与中日之关系324

张伯苓:日本何以强,中国何以弱327

黄宪昭:在华之日本报纸及其活动329

张伯苓:中日两国民应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333

张伯苓:新国势新希望335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341

满蒙生译:满蒙是第二朝鲜343

傅恩龄讲、马步英记:东北的外交与交通349

第:日本对满蒙的金融资本政策354

斋藤贤道著、满蒙研究会译:满洲的化学工业358

南大学生会为日本侵略满蒙宣言365

长弓:关于东北问题的几句话367

李春晖:日本侵略满洲之概况373

傅恩龄:东北中日铁路交涉与国际条约383

冯厚生:东北的经济价值与日本——所谓满铁三大计画的内容390

陈彬和:我们要从日人底铁蹄下争回我们东三省底自由396

刘克夷:为什么日本出兵东北405

马溥荫:日本出兵后414

望涤译述:日人对东北问题之论调——如何处置其特殊之权利425

惠新:所谓“大日本帝国第一线”428

《南开大学周刊》第114期“对日问题专号”节选432

傅锡永讲、高仲元记:日人强占东北之由来,及吾人应有之认识454

胡立家、朱先栽译:日人对东北事件之饰词矫辩464

Lowell,A. L.著、律鸿起译:国联与美国之满州问题观468

傅恩龄:日本舆论中之东铁问题479

附 录501

东北研究会编:东北研究会之工作及计划503

人名索引511

《日本史通论》 吴廷璆 著

吴廷璆(1910—2003),祖籍浙江绍兴,新中国亚洲史及日本史学科开拓者之一。1929—1932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1933—1936年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史学科学习。1936—1948年历任山东大学国文系讲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1949—1985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校总务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日本史学会首任会长、《历史教学》首任总编。发表百万字《日本史》等著述。

目 录

导读 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奠基者吴廷璆1

第一章 中日古代交流论12

一 从日本考古学徐福的东渡12

二 《魏志·倭人传》在日本31

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日本36

四 隋唐时期扬州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47

清代的中日文化交流75

第二章 古代日本论86

一 日本古代国家形成的决定因素问题86

大化改新前后日本的社会性质问题88

第三章 近世日本论113

一 安土·桃山时代( 1573—1603)113

二 德川前期(1603—1680)126

三 德川中期(1680—1716)157

四 德川后期(1716—1845)182

五 德川末期——民族危机与封建危机(1845—1867)218

第四章 近代日本论245

明治维新和维新政权245

资产阶级革命与明治维新294

三 日本的殖民侵略与朝鲜的义兵运动315

附 论337

一 《郑天挺纪念论文集》前记337

二 《日本近代化研究》前言343

吴廷璆年谱345

《日本现代外交史论》 俞辛焞 著

俞辛焞,1932年生,吉林人,朝鲜族,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中日关系史、日本外交史研究。曾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日本史研究室主任,1988年创办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并任首任主任。曾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顾问以及中国史学会理事。多次到日本、美国、韩国以及港台地区访问讲学。主要著作有:《九一八事变事变时期中日外交史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中日外交史研究》、《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俞辛焞著作集》(全十卷)等,在《历史研究》及日本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著述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目 录

第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1

一、巴黎和会五四运动1

二、吉野作造与五四运动17

三、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29

四、东方会议真相与“田中奏折”问题44

五、试论1936年德日意《防共协定》的实质与作用58

第二章 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71

一、孙中山对日态度再认识71

二、孙日关系与矛盾论91

三、孙中山的中日盟约问题辨析96

四、日本对孙中山政策史论108

五、孙中山与日本人士124

第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外交149

一、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149

二、二次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反袁策略与日本的关系202

三、试探孙中山对"满洲租借#问题的态度220

四、护国运动前后黄兴与日本的关系234

五、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中日外交249

第四章 “九一八”事变与伪满时期的日本外交272

一、 “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272

二 、“九一八”事变与币原外交291

三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与中日的外交二重性评析325

四、伪满的殖民体制与日本外务省344

五、 “满洲国问题”与日本的战时外交366

第五章 美国对日政策与战后民主改革386

一、美国对日政策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386

二、美国对日占领政策转变与否辨析401

三、试论日本的战后改革415

四、日本对中东的新政策438

后 记453

《日外文化交流史论》 武安隆 著

武安隆,1937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及日本研究中心教授。曾作为客员研究员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文化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主要著作有《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中国人の日本研究史》(合著,日本六兴出版,1989)、《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严修东游日记》(合作点注,1995)等。

目 录

序 章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序论1

一、日本人涉外文化心理的史学考察1

二、日本知识阶层在外来文化吸收中的作用及心态14

三、试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周期性26

四、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论“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的异同36

第一章 佛教的接受与日本化45

一、应否接受“外国神”之争45

二、佛教在日本迅猛发展47

三、变来世主义为现世主义51

四、镇护国家和王法为本53

五、佛与神的靠拢和融合57

六、向简素化、大众化方向发展59

七、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60

第二章 遣唐使时代(上)67

一、遣隋使与遣唐使67

二、留唐热朝69

三、大陆先进生产方式与政治制度的移植72

四、唐文化百花苑与唐风文化79

第三章 遣唐使时代(下)96

一、日本文化中的印度文化96

二、正仓院珍宝映出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98

三、日本风文化的创造101

四、七二七~九二六年渤日关系述论103

第四章 明治日本与西方近代文化(上)122

一 、“求知识于世界”——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意义126

二、外国专家的聘用126

三、留学生的派遣132

四、美法教育制度的移植139

五、西方近代学术与近代思想的流入147

第五章 明治日本与西方近代文化(下)154

一、近代科学的创立154

二、近代产业和经济制度的移植157

三、司法制度改革与德国式宪法的制定162

四、生活方式上的“文明开化”168

第六章 大正至昭和初年的日本大众文化172

一、大众文化初具规模173

二、新东京人及其生活方式179

第七章 来华日本教习与严修赴日考察187

 一、 新见日本教习——对汪向荣先生所列《日本教习分布表》名单的补充187

 二、 “两渡瀛山采药归”——20 世纪初头严修考察日本教育述略195

 三、 严修东游日记点注( 增订版) 216

后记423

《日本东亚政策研究》 米庆余 著

米庆余,1938 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64 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学术顾问。著作:《日本近代外交史》《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日本西南战争》《日本的民权运动》、《琉球历史研究》(获教育部社科优秀著作奖)、《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日本近现代外交史》;监修:《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获天津市社科优秀著作奖);主编:《日本百年外交史论》《近现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合著:《日本史》《日本近代化研究》《日中文化传统与近代化的比较》;译著:《日清战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 录

第一编 中日琉三国关系考1

  一 琉球的来历及《隋书》的原始记载1

  二 古代的日琉关系7

  三 明代中琉间的册封关系13

  四 近世的日琉关系28

  五 中琉关系的延续与发展59

  六 近代日本的占有琉球准备69

  七 日本政府强行“ 废琉置县” 81

  八 中日有关琉球归属问题交涉101

第二编 日本的“大陆政策”与“甲午战争” 139

  一 日本明治初年的对外方针139

  二 日本对华首次立约与出兵台湾144

三 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152

  附件:1887 年日本参谋本部拟订的《征讨清国策案》163

  四 “甲午战争”前夕的日本社会和战争的基本原因179

  五 “甲午战争” 与《马关条约》199

  六 日本帝国在侵略中膨胀215

第三编 日英同盟与对俄战争224

  一 日俄关系的历史追述224

  二 日俄在东北亚的矛盾227

  三 日英同盟与对俄战争237

  四 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255

  五 日本对俄战争后的“攻势国防” 265

第四编 从“征韩论” 的泛起到日韩“合并” 275

  一 日本明治初期的“征韩论” 275

二 “江华岛事件”与迫订条约281

  三 设立“特别居留地”与使馆驻兵283

  四 “保护”韩国的决策与实施288

  五 日韩“合并” 与开始殖民统治297

第五编 日本的“满蒙政策”与“九一八事变” 301

  一 对华二十一条要求301

  二 “满蒙政策”的用心和目的311

  三 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 319

  四 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329

第六编 统治大东亚的妄想与失败341

  一 《国策基准》与全面侵华战争341

  二 所谓“大东亚新秩序” 的真相353

  三 “大日本帝国”投降364

第七编 战后日本的对外关系378

  一 战后初期日本国家的战略选择378

  二 中日复交与“台湾问题” 411

三 冷战后日本国家的走向453

  四 面向21 世纪的日美同盟474

  附件:战后日本与东亚关系点评500

第八编 日本的神国观念与东亚524

  一 日本的神国观念与大国意识524

  二 神国观念与华夷秩序的碰撞531

  三 丰臣秀吉的“大日本”构想544

  四 德川时代“统治宇内” 的思想553

第九编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记载563

  一 钓鱼岛——《隋书·流球传》记载的高华屿563

  二 陈侃《使琉球录》记载的中琉疆界565

  三 日本林子平《三国通览图说》中绘制的钓鱼岛578

  四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论证纲要583

后 语587

《日本儒学史论》 王家骅 著 王起、秦莲星、万丽莉、费清波 译

王家骅(1941—2000),著名日本思想文化史学者、儒学研究家。1968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日本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思想史、文化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外国人研究员。著有《日中儒学の比較》(日本六興出版,1988 年)、《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年)、《日本の近代化と儒学》(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1998 年)、《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人民出版社,2014 年)等。

目 录

上 篇 中日儒学之比较1

绪 言3

序 章7

 第一节 “儒学”抑或“儒教” 7

 第二节 中国儒学发展的诸阶段10

第一章 儒学传入日本30

 第一节 传入日本时间30

 第二节 与佛教传入之差异35

第二章 日本早期的儒学40

 第一节 圣德太子《宪法十七条》40

 第二节 大化改新、律令制和儒学思想46

 第三节 《记》《纪》的儒学思想53

 第四节 大学寮的儒学教育62

 第五节 “早期儒学”特征69

第三章 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儒学77

 第一节 宋学的日本传入77

 第二节 向地方传播83

第四章 日本的朱子学92

 第一节 日本儒学的独立92

 第二节 日本朱子学的分化103

 第三节 中、日、朝朱子学的差异112

第五章 日本阳明学121

 第一节 中国阳明学125

 第二节 中日阳明学之不同点130

第六章 日本的古学141

 第一节 古学三巨头141

 第二节 与清代考证学的比较153

第七章 江户后期的日本儒学160

 第一节 日本儒学的衰退和变质160

 第二节 儒学者西洋文明观的转变175

第八章 水户学和明治维新186

 第一节 朱舜水和前期水户学186

 第二节 后期水户学的历史意义192

第九章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儒学203

第一节 儒学思想的复活、变态和《教育敕语》203

 第二节 日本军国主义和对儒学的恶用211

 第三节 日本的现代生活和儒学217

终章 日本儒学的特色——中日儒学的比较225

后记234

插图出处一览236

下 篇 日本现代化与儒学243

序 章 本书的课题与方法245

第一章 半欧洲、半亚洲模式的幕藩制社会254

 第一节 幕藩体制下土地所有制的特征254

 第二节 小农经济的特征262

 第三节 都市商品经济的特征267

 第四节 集权势力和分权势力的均衡272

 第五节 多元的文化构造276

第二章 日本的朱子学及其现代意义282

 第一节 日本朱子学的特征282

 第二节 日本朱子学的现代意义293

第三章 日本的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300

 第一节 日本阳明学的特征300

 第二节 日本阳明学的现代意义308

第四章 日本的古学派及其现代意义317

 第一节 日本古学派的特征317

 第二节 日本古学派的现代意义325

第五章 安藤昌益的思想和现代335

 第一节 安藤昌益的儒学批判335

 第二节 安藤昌益思想中的儒学影响342

 第三节 安藤昌益思想的现代意义346

第六章 明治启蒙思想与作为媒介的儒学350

 第一节 福泽谕吉的“天” 与“实学” 350

 第二节 西周的“物理”与“心理” 359

 第三节 西村茂树的折衷主义“日本道德论” 366

 第四节 中村正直的“敬天爱人说”与“古今东西一致道德说” 376

第七章 自由民权思想与作为桥梁的儒学383

 第一节 中江兆民的“理义” 与“自由” 383

 第二节 植木枝盛的“民为国本”与“尊人说” 394

第八章 初期社会主义与作为动力的儒学409

 第一节 幸德秋水的“志士仁人”意识409

 第二节 堺利彦的“行道”理想419

第九章 儒学与日本近代的经济与政治431

 第一节 涩泽荣一的“论语算盘说”与日本的资本主义精神431

 第二节近代天皇制国家与儒学的政治化、社会化446

第十章 近代日本与儒学462

 第一节 日本的社会构造与儒学462

 第二节 日本人的国民性与儒学469

终 章 日本现代化的二重性与日本儒学的二重性487

 第一节 日本现代化的二重性487

 第二节 日本儒学的二重性493

后 记505

王家骅先生年谱简编508

王家骅先生主要著述目录512

本书编译说明518

《日本现代政治史论》 王振锁 著

王振锁,1941 年生于河北省深州市(原深县),196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日本史研究室主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日本立命馆大学、立教大学、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政治史,战后日本史,日本农业政策。主要著作:《日本战后五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人民出版社)、《自民党的兴衰》(天津人民出版社)、《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合著:《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日本近现代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江苏人民出版社)、《日本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等。主编和译著多部。

目 录

序 章1

 一 近现代日本政治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1

 二 近现代日本政治的两面性10

 三 日本式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16

第一章 战前的日本政治体制21

 一 战前日本政党的兴起21

 二 “大正德谟克拉西” 与民本主义51

 三 天皇制法西斯专制的形成与崩溃74

第二章 日本的战败与战后政治改革123

 一 战后初期的政治改革123

 二 新宪法的制定与政治改革135

 三 吉田茂长期政权142

第三章 “五五年体制” 的确立与发展159

 一 “五五年体制”的确立159

 二 自民党政权的巩固176

 三 自民党的“盛世”时期206

第四章 自民党政权的动荡242

 一 自民党的“金权政治” 242

 二 自民党的派阀之争275

 三 频繁更迭的自民党政权299

第五章 自民党政权的中兴与崩溃324

 一 自民党政权的中兴324

 二 自民党长期政权的崩溃341

第六章 多党联合政权时代368

 一 新党的分化组合与联合政权的更迭368

 二 后自民党时代398

 三政权更替与强势的安倍时代443

后记458

《日本近现代经济政策史论》 杨栋梁 著

杨栋梁,1954 年生,籍贯辽宁省。1982 年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和历史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史、日本经济史、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爱知大学长期研究和讲学。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百余篇部,其中《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6 卷本)获得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10 卷本)和《近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及其行动选择研究》均获得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走向近代的经济制度变革1

 一、 近代经济生成的基础条件1

 二、 资本主义道路的探寻20

 三、 地税改革33

 四、 废除士族俸禄47

第二章 产业革命时期的政策操作57

 一、 海运振兴政策57

 二、 官办企业处理67

 三、 产业革命的进程和特点81

 四、 产业革命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操作95

第三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政策107

 一、 一战后国际环境与日本107

 二、 跛行发展的经济112

 三、 战后经济政策的动向120

四、 垄断经济的困境125

第四章 二战后的经济改革134

 一、 经济发展的政治学134

 二、 战后经济改革三论147

 三、 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157

第五章 复兴期的经济政策176

 一、 战后经济的起点176

 二、 战争赔偿185

 三、 道奇计划196

 四、 “倾斜生产方式”辨析210

 五、 1954 年经济调整221

第六章 高度增长期的经济政策241

 一、 计划经济思想流变241

 二、 产业合理化248

 三、 通产行政276

 四、 产行业发展计划292

 五、 产业税制319

 六、 产业金融333

 七、 外资政策347

 八、 城市建设中民间资本的利用360

第七章 赶超后的经济政策372

 一、 稳定增长期的内外经济政策372

 二、 不良债权的处理397

 三、 邮政民营化改革415

第八章 世纪之交的对外经贸战略变动428

 一、 亚太区域化中的中国与日本428

 二、 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思考436

 三、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走势454

 四、 中日关系现状与新时期战略选择470

《日本社会史论》 李卓 著

李卓,辽宁阜新人。1982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曾任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史研究与教学,已出版《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日本家训研究》《日本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儒教国家日本的实像——社会史视野的文化考察》《日本近世史》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儒教国家日本的实像——社会史视野的文化考察》入选2012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并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章 日本古代社会结构1

 一 日本古代社会发展历程——社会史视野的考察1

 二 日本古代贵族势力的成长及其影响16

 三 日本古代贵族制社会结构30

 四 略论家族主义的幕府政治53

 五 江户时代天下太平的政治保证——德川幕府的大名统治政策65

 六 近世日本商人的生活哲学82

第二章 近代日本社会生活的变化95

 一 明治时代天皇权威的重建95

 二 明治时代武士的最后结局113

 三 近代“豚尾”形象的日中转换137

 四 日本历法的“脱亚入欧” 与“时间”的近代化151

 五 近代日本的人口状况与人口政策166

 六 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发展原因探析181

第三章 家制度与家的传统195

 一 从“家”到“家庭”:跨越三个时代的艰难历程 ——日本家庭关系的演变195

 二 日本传统家庭的传统209

 三 日本传统社会人伦关系中的“非礼”因素209

 四 妇产科医生世家贺川家的家系继承——关于日本家族制度的一个实证考察235

 五 日本的家训及其基本特征250

 六 战后日本家族制度的改革264

第四章 家伦理在近代的活用与恶用278

 一 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278

二 从继承制度看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企业“ 家运” 不衰的奥秘291

 三 近代日本企业家族主义经营的形成298

 四 日本企业的社是、社训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307

 五 家族国家观——近代日本政治的误区318

 六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与“一亿总动员” 328

第五章 日本国民性研究342

 一 论日本的孝道与忠孝伦理342

 二 从家训看日本人的节俭传统363

 三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375

 四 日本社会秩序稳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兼谈日本的国民性385

 五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从哪里来? 399

第六章 中日传统社会比较405

 一 生命的传承与家业的传承405

 二 财产继承制度与中日两国的社会发展419

 三 从姓名看中日家族的血缘性与社会性435

 四 中国的贤妻良母观及其与日本良妻贤母观的比较450

 五 中日两国女子教育:差距及其原因分析463

 六 从生活方式的变革看近代中日关系的逆转477

后记494

《日本近世与近代文化史论》 赵德宇 著

赵德宇,天津人。1983 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和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思想文化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于立教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日本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和学术讲座。研究领域:日本文化史、日本近世史、中日早期西学研究等。著书与论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合著《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010 年)等;《日本南蛮时代探析》(《世界宗教研究》2008 年第2 期)、《日本“江户三学”中的中国认识辨析》(《世界历史》2015年第4 期)等。

目 录

前言1

绪论1

 一、 文化、文明、文化史1

 二、 时代界定与研究路径5

第一章 近世文化的成熟与民族主义渊薮9

 一、 近世文化观的变迁10

 二、 日本庶民文化的的成熟13

 三、 儒家思想的多元并存32(www.xing528.com)

 四、 神道的扭曲与极端民族主义48

第二章 天主教日本荣衰史70

 一、 东来耶稣会士评判70

 二、 天主教风行日本的历史时机80

 三、 禁教原因探析90

 四、 西方科学初传日本及其历史影响99

第三章 兰学的兴盛108

一、 试析兰学形成的社会基础108

 二、 兰学的传播115

 三、 兰学的触角125

 四、 “江户三学”中所见中国认识辨析136

第四章 “锁国”、开国与洋学157

 一、 “江户锁国论”质疑158

 二、 渡边华山兰学探析167

 三、 开国与幕末洋学风潮178

近世文化小议193

第五章 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与变形198

 一、 启蒙思想与教育199

 二、 近代媒体与社会生活213

 三、 西化与国粹223

第六章 明治三教的不同命运237

 一、 国家神道横行237

二、 佛教历尽磨难254

 三、 基督教的悖论265

第七章 明治思想与学术278

 一、 政治学与社会学279

 二、 明治史学的近代更新287

 三、 东西融合的哲学295

明治文化小议305

 一、 文化选择的症结305

 二、 文化跛行的代价307

第八章 大正时代的文化精神311

 一、 大正时代政治思想述论311

 二、 哲学前沿与人文思潮324

 三、 教育传媒与文化生活332

 四、 大正文化小议342

第九章 中日西学比较研究345

一、 西方文化东来与中日两国的反应345

 二、 耶稣会士传入天文学辨360

 三、 林则徐与渡边华山的西洋研究368

 四、 两国西洋认知的逆转与结局383

 五、 中日早期西学差异成因论析397

 附 中日早期西学史对照年表410

第十章 日本文化散议426

 一、 战后日本文化论流变426

 二、 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438

 三、 日本的文化摄取之道( 代结语) 458

《空海〈文镜秘府论〉与中日文化交流》 卢盛江 著

卢盛江,1951 年生于江西南康,1989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曾为日本立命馆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韩国济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四卷本《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二卷本《文镜秘府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分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二等奖,三卷本《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修订本)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另出版有《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获天津优秀社科成果奖)、《闲话真假三国》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个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七项。

目 录

第一章 空海生平及入唐的文学活动1

 第一节 空海早年生平及入唐前的文学修养1

 第二节 空海入唐的求法与文学活动(一):福州与长安6

 第三节 空海入唐的求法与文学活动(二):越州13

第二章 空海归国后《文镜秘府论》的编撰17

 第一节 与《文镜秘府论》编撰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18

 第二节 《文镜秘府论》编撰时间考25

 第三节 空海的思想意识与《文镜秘府论》35

第三章 《文镜秘府论》反复多变的编撰过程57

 第一节 空海编撰的一稿二稿57

第二节 空海对原稿的补注60

 第三节 空海对原稿的删改70

 第四节 空海修订时特有的格式和标记72

 第五节 其他的修改76

 第六节 《文镜秘府论》卷次考81

第四章 《文镜秘府论》流传及谱系90

 第一节 《文镜秘府论》的最早流传:证本90

 第二节 平安末至江户《文镜秘府论》的流传96

 第三节 《文镜秘府论》的谱系109

第五章 《文笔眼心抄》:空海所写的另一书119

 第一节 初步的质疑120

 第二节 山田家本《文笔眼心抄》内容说明的问题123

 第三节 关于《文笔眼心抄》补加的内容130

 第四节 关于抄卷的情况138

 第五节 其他一些疑问的解释143

第六章 日本人编撰的中国典籍——以地卷《九意》作者的考察为中心145

 第一节 《九意》作者:一个困扰千年的疑问145

 第二节 “土马”:解开《九意》作者疑问的钥匙——日本考古发现及神马、水灵信仰与巨大古坟149

 第三节 “土马”出典的推测164

 第四节 《九意》作者的推测170

第七章 空海带回日本的几本书(一)刘善经《四声指归》175

 第一节 刘善经四声论176

 第二节 刘善经八病说180

 第三节 《诗章中用声法式》185

第八章 空海带回日本的几本书(二)上官仪《笔札华梁》190

 第一节 《笔札华梁》“十病”说190

 第二节 《笔札华梁》对属论193

 第三节 《笔札华梁》体势论209

第九章 空海带回日本的几本书(三)《文笔式》215

 第一节 《文笔式》考215

 第二节 《文笔式》的杂编性质241

 第三节 《文笔式》与前代八病遗说247

 第四节 《文笔式》声病思想254

 第五节 《文笔式》创作论263

第十章 空海带回日本的几本书(四)王昌龄《诗格》273

 第一节 王昌龄《诗格》的基本内容是可靠的273

 第二节 王昌龄《诗格》调声说276

 第三节 王昌龄《诗格》创作论296

 第四节 王昌龄《诗格》对属论与体势论321

第十一章 空海带回日本的几本书(五)皎然《诗议》331

 第一节 皎然《诗议》相关问题考察332

 第二节 皎然《诗议》创作论研究335

 第三节 皎然《诗议》对属论354

 第四节 皎然《诗议》体势论369

第十二章 空海带回日本的几本书(六)崔融《唐朝新定诗格》与元兢《诗髓脑》《古今诗人秀句序》373

 第一节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374

 第二节 元兢《诗髓脑》385

 第三节 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418

第十三章 《文镜秘府论》诗学日本化研究426

 第一节 《文镜秘府论》与日本汉诗学426

 第二节 《文镜秘府论》与日本歌学436

 第三节 《文镜秘府论》与日本韵学470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489

《日本的苏联及中东政策研究》 李凡 著

李凡,1958 年12 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79 年起就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3 年就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1996 年6 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分配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工作。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国际关系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国际关系史,侧重于日本外交史方向。曾经先后以“客座教授”“交换研究员”身份,前往日本的立命馆大学、早稻田大学进行长期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专著:(1) 《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1952—1996),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9 月出版。(2) 《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 年7 月出版。(3)《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年6 月出版。(4) 《战后东北亚主要国家间领土纠纷与国际关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年11 月出版。

目 录

序言1

第一章 日本对新生苏维埃政府政策1

 一、 从武装入侵到同苏建交(1917—1925) 2

 二、 日本与远东共和国23

 三、 日苏“北库页岛利权”之争37

 四、 1917—1945 年日苏渔业纠纷50

 五、 论“日苏关系史” 的主要特征(1917—1991) 64

第二章 日本对苏联的“ 中立” 政策78

 一、 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及对日苏关系的影响79

 二、 三十年代日本侵华与中日苏三国关系变化89

 三、 “四国联盟”构想与日本对苏中立政策105

 四、 中立: 日本对苏政策的选择(1939—1941)111

 五、 日本坚持对苏中立政策的选择(1941—1945) 124

 六、 “关特演”计划述评130

第三章 日本对苏“北方领土”问题政策136

 一、 鸠山一郎在战后日苏复交中作用137

 二、 二战后日本对苏“北方领土”问题的形成147

 三、 美国“冷战”政策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164

 四、 20 世纪60—70 年代日苏西伯利亚联合开发计划177

 五、 戈尔巴乔夫访日与日苏领土问题190

 六、 日俄围绕1956 年《日苏联合宣言》有关领土条款的争议204

 七、 相互妥协:日俄领土纠纷问题解决趋势217

 八、 依靠美国:日本解决领土纠纷问题之路233

 九、 日俄返还两岛与返还四岛之争244

第四章 日本对石油危机政策255

 一、 论20 世纪70—80 年代日本的石油危机对策256

 二、 石油危机与日本的对策273

 三、 石油危机与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282

 四、 石油因素在日本对中东政策中的作用290

 五、 日本与中东的经贸状况简析(1976—1992) 298

 六、 试析20 世纪80 年代中东经贸状况307

第五章 日本对中东外交政策316

 一、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中东外交的强化317

 二、 20 世纪90 年代初日本对海湾政策325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的演变332

 四、 “ 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 之争339

 五、 日本对中东的“政治大国” 外交345

 六、 二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的主要特征358

参考书目369

 日文参考书目369

 中文参考书目372

后记374

《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研究》 刘雨珍 著

刘雨珍,1966 年11 月出生,籍贯江西万年,日本神户大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日本研究院兼职教授、早稻田大学招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中国分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等。曾任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帝冢山学院大学、国学院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客座教授,东京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等。研究领域为中日比较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史,主要著作有:《日本政法考察记》(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万叶集与中国文化》(译著,中华书局2007 年)、《日本的公与私》(译著,人民出版社2009 年)、《清代首届驻日公使馆员笔谈资料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年)、《日本古典文学史》(合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年)等。

目 录

第一编 《万叶集》与中国文学

 第一章 《万叶集》总论3

 第二章 额田王《思近江天皇作歌》与宫怨诗14

 第三章 论大伴旅人《赞酒歌》中的“猿” 31

 第四章 乐府诗与《万叶集》52

 第五章 万叶文化馆与万叶古代学研究所60

 第六章 中西进先生的《万叶集》研究67

第二编 中日文学的环流

 第七章 东亚三国《临刑诗》的传承及其背景77

 第八章 杨贵妃渡日传说的流变及其原因95

 第九章 和歌、俳句在中国的流传与影响110

 第十章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略考127

第三编 笔谈与东亚文化交流

 第十一章 清代首届驻日公使馆员在日笔谈资料研究135

 第十二章 黄遵宪《朝鲜策略》中的日本因素170

 第十三章 《大河内文书》刊行的文化史意义199

第四编 黄遵宪与日本

 第十四章 黄遵宪与宫岛诚一郎交友考207

 第十五章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源流述论222

第十六章 黄遵宪《日本国志》述论242

 第十七章 黄遵宪《日本国志》的编纂与明治前期的日本汉学家274

第五编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第十八章 《宫岛诚一郎文书》中的琉球交涉史料293

 第十九章 晚清官民的日本政法考察述论306

 第二十章 《日本政法考察记》所收书目解题323

 第二十一章 论近代中国官民日本考察的历史意义 ——评熊达云著《近代中国官民的日本考察》334

 第二十二章 日本老兵在新中国的改造与新生 ——以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活动为中心353

 人名索引371

 书目索引390

 后记402

《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 刘岳兵 著

刘岳兵,1968 年生于湖南省衡南县。1985 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200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留学日本立教大学、东京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历任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外国人研究员,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长,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近代儒学研究》(2003 年)、《中日近现代思想与儒学》(2007年)、《日本近现代思想史》(2010 年)、《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2012 年)、《“中国式”日本研究的实像与虚像》(2015 年);主编《日本的宗教与历史思想—以神道为中心》(2015 年)、《日本儒学与思想史研究—王家骅先生纪念专辑》(2016 年)等。在《哲学研究》《历史研究》《世界哲学》《日本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90 余篇。

目 录

代绪论 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种粗线条的学术史漫谈1

第一章 湘学与近代日本知识建构1

 一 船山史论与近代日本的知识建构1

 二 魏源的《圣武记》在近代日本38

 三 叶德辉的两个日本弟子57

 四 杨昌济的思想与日本63

第二章 近代日本汉学家及其与湘学的关系92

 一 “京都支那学”的开创者狩野直喜92

 二 狩野直喜的文人情趣 ——以狩野直喜与湘籍学者的交往为例100

 三 同时代“京都支那学者”眼中的内藤湖南 ——以《支那学》第七卷第三号中的《内藤湖南先生追悼录》为中心114

 四 内藤湖南与“湘学” 128

 附论 日本近代汉学的几个特点143

第三章 日本近代思想中的中国因素148

 一 近代日本的立宪思想与中国 ——以加藤弘之的《邻草》为例148

 二 夏目漱石晚年汉诗中的求“道”意识159

 三 《论语兵话》及其他172

 四 近代日本的汉籍翻译及其意义 ——以田冈岭云的“汉籍和译丛书”为例178

第四章 日本近代思想与儒学202

 一 近代日本的“超国家主义” 202

 二 德富苏峰《玩苏梦物语》里的战争责任问题216

 三 西田哲学中矛盾的现代性:与时局的对抗和屈服228

 四 儒学与日本近代思想序论 ——以西晋一郎为例239

第五章 中日近代学术思想交流互动273

 一 作为“文明”输出的“明治维新” ——以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几个事例为中心273

 二 津田左右吉的论著及学术思想在中国的影响 ——以民国时期为中心297

 三 民国时期“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在中国的影响 ——为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315

 四 中国现代新儒学与日本 ——以梁漱溟的著作在日本的影响为例330

第六章 日本研究学术史回顾与展望346

 一 清末维新派的明治维新论及其对日本研究的启示346

 二 中国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种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355

 三 中国的日本哲学思想史研究如何从朱谦之“接着讲”? ——纪念朱谦之先生诞辰120 周年410

后记458

索引463

《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 温娟 著

温娟,2003 年毕业于日本神户学院大学人间文化研究科,获人间文化学博士学位。2004 年7 月归国,就职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任副教授。曾于2012 年10 月至2013 年4 月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论著:「越前七郡における地価修正運動」(日本農業史学会『農業史研究』第36 号,2002 年)、「地租改正事業における中央政府と地方政府―越前七郡を中心として」(日本社会経済史学会『社会経済史学第68 巻第3 号』,2002 年)、『明治初期地租関連事業推進過程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日本せせらぎ出版,2004 年)、《明治初期政府的权力机制及其近代化政策的实施——以地租改正事业的推行为主线》(《现代化研究》第五辑,2009 年)、《解析日本明治初期农业补助政策》(《南开学报》2010 年第2 期,2010 年)、《战后日本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历史考察》(《南开学报》2015 年第1 期,2015 年)等。

目 录

序章Ⅰ

  一、 近代以来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Ⅰ

  二、 日本农业的现状分析 Ⅳ

  三、 日本农业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断层 Ⅶ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 Ⅹ

第一章 “农”与“农政学”的概念与分析1

 第一节 “农”与“农业”的定义1

 第二节 农业的特性4

 第三节 农业、农村的存在意义6

 第四节 “农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性9

 第五节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农政学” 12

第二章 江户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农业政策15

 第一节 幕藩体制下的土地制度16

 第二节 封建领主的农村统治19

 第三节 江户时期的农业政策25

 第四节 江户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31

 第五节 江户幕府的农业政策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34

 第六节 幕末农民阶层分化与“民富”现象的产生37

 第七节 幕藩体制下“领主性土地所有”的危机40

第三章 明治政府的土地制度改革——地租改正44

第一节 朝藩体制下的土地问题45

 第二节 废藩置县与土地制度改革方针的确立47

 第三节 地租改正法的出台及其内容分析51

 第四节 地租改正法的矛盾与农民斗争54

 第五节 地租改正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57

 第六节 地租改正后日本农业结构的变化60

第四章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与寄生地主制的成立63

 第一节 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64

 第二节 近代日本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66

 第三节 农民阶层的贫富分化与寄生地主制的确立71

 第四节 地主的资本积累方式及其投资路径76

 第五节 明治前期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78

 第六节 大日本农会的成立及其“官治性” 82

第五章 明治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86

 第一节 明治时期的农业保护政策论87

 第二节 明治前期农业补助金的政策意图90

 第三节 备荒储蓄法及其实施93

 第四节 耕地整理事业中的国家补助政策100

 第五节 日俄战争前后的农业补助金政策107

 第六节 农业资金的提供与产业组合法的成立112

第六章 近代农民斗争背后的政府因素及农政方针的再调整118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经济发展119

 第二节 “米骚动”的爆发及其历史意义124

 第三节 日本垄断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寄生地主制128

 第四节 佃农斗争的爆发及其意义133

 第五节 《租佃调解法》及《自耕农创建计划大纲》的制定137

 第六节 垄断资本主义下日本农业结构的变化142

第七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时体制下的农业统制146

 第一节 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47

 第二节 《国家总动员法》与战时统制经济体制152

 第三节 “时局匡正”与“农山渔村经济更生运动” 156

 第四节 战时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劳动力及粮食统制163

 第五节 战时经济体制下的农业资材统制170

 第六节 战时经济体制下的土地制度177

第八章 战后日本农地改革的推行过程184

 第一节 农地改革的立法过程185

 第二节 两次农地改革法案内容的比较192

 第三节 农地改革的实施过程198

 第四节 农地改革的成果203

 第五节 农地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206

第九章 《农地法》“自耕农理念”的矛盾及其演变212

 第一节 《农地法》的“自耕农理念” 213

 第二节 “农业构造论”的冲击——农地法的新理念216

 第三节 农地相关法律中的“自耕农理念”与“农业构造论” 221

 第四节 “面向21 世纪农业结构”与农地政策改革224

 第五节 平成的农地改革228

第十章 战后日本农政法律体制的整备及其推行过程232

 第一节 战后经济复兴期农业政策的转折点233

 第二节 《农业基本法》的理念及其主要内容236

 第三节 《农业基本法》下日本农政方针的调整过程240

 第四节 “选择性扩大生产”的理想与现实244

 第五节 “大米生产调整”政策的推行过程249

 第六节 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对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冲击252

 第七节 《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的成立及其主要内容255

第十一章 战后日本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265

 第一节 以粮食援助为契机的农产品“市场开放” 261

 第二节 GATT 加盟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265

 第三节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农产品市场开放问题268

 第四节 新农基法下的农产品市场扩展政策272

 第五节 FTA 谈判中的农业问题275

终章 再论日本农业政策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283

 一、 日本农业政策屡屡失败的主要原因284

 二、 保护农业与保护农民的错位288

 三、 “第六产业化”能否拯救日本农业291

主要参考文献295

《日本经济转型与治理变革论》 刘轩 著

刘轩,1967 年生,河北保定人。2008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留学于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并担任东京大学、一桥大学等客座研究员。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日本经济、日本近代史研究,著有《日本电信产业规制》,在《世界历史》《现代日本经济》《日本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 余篇。

目 录

绪论 日本经济转型与治理变革的演进1

 一、 战后改革的历史定位与战后经济体制1

 二、 高速增长时期的规制改革3

 三、 稳定增长时期的国有企业民营化4

 四、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转型困境7

 五、 信息化时代的治理变革7

 六、 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9

第一章 战后改革与战后经济体制10

 一、 战后改革中的财产税法及其政策价值10

 二、 经济波动与经济体制变革42

 三、 日本灾害治理的紧急对策体制60

第二章 高速增长后的规制变革与经济转型78

 一、 规制与规制改革78

 二、 电信规制改革的国际比较100

 三、 日本信息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及其条件约束110

第三章 稳定增长期的体制转型与国有企业民营化122

 一、 财产投融资与经济体制改革122

 二、 电信产业的经营转型与治理变革144

 三、 国有铁道的民营化改革与治理转型171

 四、 道路公团民营化与公共事业治理转型189

 五、 邮政民营化与公共投资体制转型208

第四章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转型与治理困境223

 一、 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223

 二、 日本房地产泡沫及其“崩溃”的认识误区232

 三、 日本房地产泡沫及其“崩溃”对中国的启示243

 四、 日本长期通货紧缩的制度根源与治理困境251

第五章 信息时代的产业转型与治理变革269

 一、 日本内容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困境269

 二、 数字时代的网络内容规制及其治理逻辑285

 三、 国立大学改革与内部治理299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摇摆与选择329

 一、 亚洲主义还是太平洋主义 ——日本在东亚共同体构建上的战略摇摆329

 二、 “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共生”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日合作与竞争的行动逻辑344

《日本经济产业解析:改革、创新、与演进》 张玉来 著

张玉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成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籍贯北京市平谷区。2005 年获得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分会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曾留学于日本国学院大学(2003—2004)、东京大学访问学者(2008—2009)。研究方向为日本经济史、日本经济。主要著作:《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合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合编《东亚模式、区域发展与一体化进程: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再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在《现代日本经济》《日本学刊》《国际问题研究》等学术期刊,以及《人民日报》《世界知识》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安倍经济学”与日本经济结构转型1

 一、 告别传统改革路线的“安倍经济学” 2

 二、 “安倍经济学” 改革架构与实施6

 三、 经济转型与“安倍经济学”改革成效14

 四、 日本经济面临的风险与趋势21

第二章 日本经济改革现状与课题25

 一、 “异次元”金融宽松出台及其演变26

 二、 失衡的经济改革现状33

 三、 日本经济面临的新考验40

 四、 经济转型期的基础与困惑47

第三章 产业空洞化与日本经济困局56

 一、 震后产业环境大幅恶化56

 二、 经济与产业发展转型压力加大64

 三、 海外转移成企业战略重构的显著特征68

 四、 产业空洞化推升的创新转型74

第四章 日本制造业转型及其转型之痛78

 一、 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78

 二、 “全球化经营”不断深化83

 三、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成突出特征87

 四、 造假丑闻令日本制造业经历转型之痛92

第五章 经济环境变迁与日本产业转型96

一、 赶超之路与产业竞争力构筑97

 二、 陷入模式困境的日本产业102

 三、 产业转型的摸索与新尝试111

 四、 顺应国际潮流的海外并购热123

第六章 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133

 一、 中小企业的接班人之困133

 二、 外国人劳动者政策招牌与本质140

 三、 以东芝为例看企业诚信下降148

 四、 虐童事件所折射的社会问题153

第七章 日本军工产业急于“破茧”的动力与目标159

 一、 “破茧” 内在动力是结构性困境160

 二、 战略转型从暗流涌动到大张旗鼓165

 三、 国产化战略与产业竞争力构筑171

 四、 能否成世界军工产业“ 黑马” 178

 五、 出口解禁未能推动日本军工转机? 181

第八章 日本企业模式的形成与变革187

 一、 “ 三大神器” 的内涵及其外延188

 二、 终身雇佣制及大变革192

 三、 以技术进步克服禀赋约束202

 四、 基于现场主义的改善型创新210

 五、 日本改善型创新的启示214

第九章 企业案例:丰田“现场主义”与战略转型217

 一、 系列承包与垂直一体化模式217

 二、 模块化创新的成效与代价227

 三、 回归现场主义原点的变革239

 四、 走向服务化的第三次转型252

第十章 能源危机与日本危机治理模式260

 一、 日本能源消费结构及其演变260

 二、 日本能源供给体系的形成及特征266

 三、 能源危机后的战略转型273

 四、 自然灾害与危机治理机制的形成280

第十一章 日本对外经济关系293

 一、 日本对东南亚战略溯源及其演变293

 二、 环保外交及其背后的战略意图301

 三、 积极捍卫多边自由贸易体制309

 四、 日美欧一体化趋势与日本立场318

第十二章 日本对华经济战略与中日经济关系324

 一、 日本对华经济战略的演进324

 二、 以“经济为纲” 的对华经济战略330

三、 产业互补型经济关系335

 四、 在华日企与中日经济关系343

 五、 “ 岛争” 对中日经济关系冲击349

第十三章 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战略转型361

 一、 风口浪尖的日本汽车产业361

 二、 高处不胜寒的日本机器人367

 三、 向价值链上游云集的日本企业372

 四、 “不死鸟”的日本综合商社380

《日本近现代教育政策研究》 臧佩红 著

臧佩红,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1999年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曾先后赴日本立教大学、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等留学及合作。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中外教育比较。主要成果:专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年);在《日本学刊》《南开大学》《中国教育报》等中外学术杂志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

目 录

第一章 近代教育政策的展开及其右倾化1

 一、 近代教育政策的基础——幕末教育及其三重因素1

 二、 近代教育的原点——“学制” 前的教育政策20

 三、 “学制” 与近代教育政策的展开29

 四、 近代教育行政政策的“敕令主义” 38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政策的右倾化48

第二章 现代教育政策的开端与发展64

 一、 占领时期对日本战前教育的认识64

 二、 战后初期“民主化”教育政策的推行81

 三、 教育改革与战后经济高速增长113

 四、 “自由化”的教育改革政策133

 五、 日本教育的“ 结构改革” 政策157

第三章 当代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育政策181

 一、 “国际化”教育政策及其启示181

 二、 对外教育援助战略及其启示193

 三、 日本的“信息化”教育政策224

 四、 日本的“终生学习”政策238

 五、 战后女子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246

第四章 历史教育与历史教科书问题261

 一、 战前教科书“国定制”的确立及影响261

 二、 战前历史教育的演变及作用272

 三、 战后的教科书审定制度282

 四、 战后的历史教科书问题293

 五、 战前的历史教育及其“遗毒” 306

《战后日本能源安全保障研究》 尹晓亮 著

尹晓亮,河北易县人,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早稻田大学产业经营研究所特别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2003 年在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后经考核直接攻博。2008 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曾多次赴日研修、留学、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国际关系史、日本核政策史、能源环境政策史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海外基金项目等十余项。

目 录

导论1

第一章 日本能源安全保障的历史系谱4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能源供应危机及其解决4

 第二节 高速增长期的综合能源政策35

 第三节 石油危机期的能源结构转型54

 第四节 能源稳定期的新能源政策67

 第五节 复合风险期的能源安全政策83

第二章 日本的能源危机管理96

 第一节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应急管理政策97

 第二节 两次石油危机后的常态管理政策123

 第三节 福岛核危机对核能产业的影响135

 第四节 福岛核事故的危机管理与反思151

 第五节 日本对核电“弃留”的“理性选择” 167

 第六节 日本石油储备战略的“再认识” 180

第三章 日本能源安全与外交196

 第一节 日本的能源外交体系与能源安全197

 第二节 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中国与日本220

 第三节 中日俄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博弈229

 第四节 中日围绕东海石油资源的博弈237

 第五节 日本在资源民族主义中的新策略244

第四章 日本节能环保政策254

 第一节 低碳概念的提出:意义与动向255

第二节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约束条件259

 第三节 日本构建低碳型社会的战略论证267

 第四节 日本构建低碳型社会战略的行动路径272

 第五节 日本的节能环保积分制度289

终章 日本构建能源安全体系的逻辑与思想305

 一、日本规避能源约束政策的历史逻辑305

 二、日本构建能源安全政策的空间逻辑316

 三、日本能源政策的效果及启示328

附件344

参考文献382

后记3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