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温娟著《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探析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纷争

评温娟著《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探析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纷争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庞德良《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系“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系列著作之一,是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温娟所著。《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的作者温娟将该书的挑战归纳为两点:一是探讨“资本主义与农业的问题”。

评温娟著《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探析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纷争

庞德良

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系“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系列著作之一,是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温娟所著。“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是“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和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成果的集体展现”,是“南开大学日本研究和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可以说该文库的出版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的作者温娟将该书的挑战归纳为两点:一是探讨“资本主义与农业的问题”。对此作者本人做了如下的论述:“首先,资本主义与农业。马克思已经在《资本论》中作了精彩的总结:‘历史的教训(这个教训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农业也可以得出)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农业,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即‘土地正常的合理运用’的农业,也就是说‘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矛盾……事实上,如何解决资本主义与农业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日本乃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化及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各国农业政策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另一是探讨“政府与农民的问题”。对此作者解释道:“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最直观的体现,是农业政策。日本农政学家东畑精一曾经在分析二战前日本农业问题时指出:‘除加工业者、大商人、若干的农民、动态的地主之外,难道就不存在直接推动日本农业的主体吗?的确存在。在以上的论述中,漏掉了最大规模的主体,毋庸置疑那是政府’,这里东畑所指的‘推动农业发展’的当然是政府的农业政策。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不仅二战前如此,即使是现在仍然如此;而且不仅日本如此,世界各国也是如此。”

笔者阅读本书后感到,的确如作者本人所述,《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以丰富的史料为背景,对日本在从前近代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整个过程中,近代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纠葛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不难看出作者之意在于通过考证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发展、变化,探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农业政策的协调轨迹及其重要性。

近年来因为我国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学界对日本农业问题的研究亦不断增加,研究范围包括日本农业经济、农业法律体系、农业政策,乃至日本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成果颇丰。关于学界各类研究成果且不在此赘述,仅就《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一书的贡献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的体系做了历史性梳理。大概因为作者是历史研究者的原因,本书运用了大量原始史料(其中包括江户、明治、二战前后日本政府的公文书、国会记录等贵重文件),对日本农业政策从前近代向近、现代转化的整个过程及重要节点做了详尽的梳理与论证,这种超越了近现代时间跨度的视角,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但是很好地为读者展现了日本在从前近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农业政策的变化,乃至政策变化为日本农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平台与机遇。其中作者的两个观点值得注意:首先作者指出,近三百年的幕藩体制中,在以江户幕府为首的农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这虽然加速了商品及货币经济的发展,但是带来了农民阶层的贫富分化乃至寄生地主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出现在根本上瓦解了前近代,即江户时期的领主性土地所有与农民性土地所有共存的土地所有构造,为日本土地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作者认为,二战后日本农地改革的成功,虽然与GHQ的“劝告”关系密切,但却不能忽视日本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指出“……不能忽视的是,日本政府在法案制定过程中的动向。事实上,自耕农创建是日本农政官员的夙愿,早在一战后佃农斗争多发之际,日本政府的农政重点便开始向自耕农创建偏移,然而其进展却不如人意。这与当时地主阶层在政治上的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国会上立法的困难使该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日本政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中提交法案的主要原因亦在于此。具有讽刺性的是,通过自耕农创建使耕者有其田这一日本农政官员的夙愿,却在日本战败后、在GHQ的监管下得以实现,至此日本农业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战后日本农业及农政均将在这个平台上展开”。(www.xing528.com)

2.作者在对日本资本主义与农业发展问题的论述上,同样运用了历史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的原始资料及数字的解读,指出:(1)明治前期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从农业部门征收的地租,但是农业部门却未能在为日本资本主义提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蜕变,其原因在于寄生地主制的出现使日本农业结构仍然被制约于地主与佃农的半封建性土地制度及农业经济关系之中,使其不能完成向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转化。(2)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由于其内部结构中存在的高速工业发展与半封建性农业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不仅农民暴动迭起,农业结构也整体萎缩,种种迹象表明农业问题已经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内部的最大问题。(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中,日本农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原因在于战时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统制政策的展开,使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了数十年的倒退,再度成为以生产主要粮食作物为中心的单一结构。

3.关于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展开,作者的视点更加尖锐。与既往的研究着重于正面分析相比,本书更加着眼于对其存在矛盾的分析论证。(1)本书论证了日本农政法律体系中存在两种自相矛盾的理念、即“自耕农理念”与“农业构造论”之间的矛盾,指出1952年公布的《农地法》中的“自耕农理念”与1961年公布的《农业基本法》中的“农业构造论”之间存在着不可融合的矛盾,虽然其后两法均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却始终无法摆脱“保护自耕农权利与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规模农业这两种理念的矛盾,一直在以上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然而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农业的发展。(2)在对日本战后农业政策的整体评价上,作者指出现在日本农业所处困境(农业生产者减少、农业生产及农业收入额的减少、农地面积减少、农产品自给率下降),使日本农业面临失去作为产业而持续发展可能性的危机,这与“尽管日本战后农政方针及内容进行了屡次调整,亦无法矫正资本主义发展与农业问题之间的矛盾”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作者同时指出“必须指出的是,日本农政并非一无是处,战后的农地改革为日本农村民主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基法成立后,日本农业现代化程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功有目共睹。然而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普遍存在的是农民兼业现象的扩大,据2003年日本《农业白书》统计,1960年度农户年收入41. 13万日元中,农外收入为19. 21万日元,占比为46. 7%;2002年度农户年收554. 84万日元中,农外收入为452. 72万日元,占比高达81. 6%。也就是说,机械化投资及生活水平提高与兼业收入不无关系。在如何使农业成为‘赚钱的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上,日本农政的‘失败’非常明显”。

4.关于日本农业是否存在“复苏”的可能性问题,本书在终章中做了客观性分析。作者通过具体数据,分析了2011年日本《第六产业法》出台前后出现的农业第六产业化动向,指出“农业的第六产业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农业及农村的活性化,但由于国内食品制造工业总产量处于下降状态,因此此政策是否具有使日本农业复苏、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之效果,仍有待今后的持续观察”。

首先,通篇阅读,能够看到作者试图通过对庞大的原始史料群的解读,论证日本政府的农业政策,在协调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论证日本农业面临今日困境的原因。不可否认在以上两点的分析上,作者做出的极大的努力。但是笔者认为,本书在某些章节中,过于注重对史料的引用,略显错杂,所以在史料的取舍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其次,虽然在上文中,笔者承认作者对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尖锐评价不失为本书的贡献之一,但是仍然有些许偏颇的感觉。笔者认为虽然日本农业现在陷入极度困境之中,但是纵观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趋势,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乃至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具有极大程度的提高,本书对以上发展与战后日本农业政策之间的关联分析略显不足。

(作者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