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货币乘数,二是基础货币。金融创新对这两个因素及货币供给特性等方面都产生影响。
(一)金融创新使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变得更加困难
各国中央银行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把货币供给划分为M0、M1、M2、M3等,然后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有重点地进行控制。金融创新后,由于不断出现新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性也在增大,使得货币的层次划分变得困难,导致各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不断进行修改。如英美等国在金融创新活动踊跃时多次修改货币的定义,但金融创新活动并未停止,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无法准确计量。
(二)金融创新使基础货币的可控程度降低
一般地,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通货和银行准备金构成,它是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是一国货币供应的基数。而且,一般是通过向存款机构(商业银行)贷款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控制基础货币的。金融创新使存款机构的筹资渠道大大拓宽,技术进步提高了存款机构的临时调拨资金的能力,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也在整体上提高了存款机构的资产流动性,从而使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意愿降低,中央银行通过向存款机构贷款调控基础货币的效应大大减弱。结果,中央银行只能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为主,使其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削弱了。
(三)金融创新加大了货币乘数的作用
由于任何一时点上的货币供应量,都可以看作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个变量的乘积,因此,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既定时,货币乘数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变量。而对货币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银行超额储备,金融创新使这四个因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金融创新使通货比率降低
通货比率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其持有的活期存款的比率,它与货币乘数是反比关系。金融创新使各种新工具大量涌现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整体报酬率,从而使公众的持币机会成本提高,减少其通货持有量。同时金融交易、支付及清算技术的创新降低了转账清算的成本,而且速度快、手段方便,使公众持有通货的比例下降。(www.xing528.com)
2.金融创新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际提缴率下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它与货币乘数也是反比关系。由于各国央行一般对不同提缴对象采用差别准备金率,这就为金融创新通过模糊对象界限,减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实际提缴法定准备金提供了余地。金融创新出现了不少介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新型负债类账户,导致传统活期存款的实际余额下降,而一般的规律是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创新导致的传统活期存款的下降导致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际提取率下降,货币乘数加大。
3.金融创新使银行超额储备金下降
超额储备是银行持有的全部准备金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它与货币乘数是反向变动关系,金融创新主要从两方面降低银行超额储备金:一是金融创新使存款机构建立储备的供给更方便,即在需要时可轻而易举地从货币市场上及时补充其准备;二是金融创新使社会公众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提高,公众对通货的偏好减弱,存款机构持有库存通货的需求减少。这两方面使得银行超额准备金下降,从而加大了货币乘数。
4.金融创新使定期存款比率有所变化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公众所持有的定期存款与其持有的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与货币乘数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在金融创新中非存款性金融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市场发达,证券服务日益完善,从而提高了银行存款之外其他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使银行定期存款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吸引力降低,定期存款比率会降低,加大货币乘数。但若银行在创新中也不断推进新型的定期存款工具,增加对公众的吸引力,那么在活期存款不变时,该比率又会有所上升,从而使货币乘数降低。
(四)金融创新增加了货币供给主体
当代金融创新中,除了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之外,非存款货币银行也成了货币供应者。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务综合化和金融机构同质化趋势,模糊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混淆了这两大类金融机构在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上的本质区别。随着融资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支票账户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可转让存单、电话存款、证券化货款等业务的逐渐完善,使得存款货币的创造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创造货币的功能。金融创新以后,在开始混业经营的国家里,货币供给由过去的中央银行提供通货和商业银行提供存款货币两类主体扩展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