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货币数量论及其适用性

传统货币数量论及其适用性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由于MV=PT,则上式是由传统货币数量论导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它表明人们持有货币仅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货币需求量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因此,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发生。但是,物价并没有相应上涨,这是否表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不灵了呢?

传统货币数量论及其适用性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发展成熟的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名义总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理论。因为它也告诉我们,在给定名义收入情况下需要多少货币持有量的问题,因而也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特征是,它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不产生影响。

(一)交易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最好的概括,建立了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揭示了名义收入与货币数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

式中,M、V、P、T分别代表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平均价格水平和总产出。因此,PT称为名义总支出或名义总收入。该交易方程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显然,这是一个恒等式,它仅仅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在交易中发生的货币支付总额(等于货币数量乘以它的流通速度,即MV)等于被交易商品或劳务的总价值(即PT)。其中,P的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不过,费雪分析,V由制度性因素所决定,在短期内可视为常数;由于古典学派充分就业的假设可以认为T也是大体稳定的,只有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可见,P和M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

费雪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MV=PT,则

上式是由传统货币数量论导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它表明人们持有货币仅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货币需求量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而根据其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量,所以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

交易方程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货币不仅仅是交易的媒介,人们可能出于多种原因而想要持有货币。因此,当某些因素发生变化而名义收入不变时,人们仍可能在货币和其他财富持有形式之间进行调整,这样,货币需求就不可能是名义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

第二,它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注重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

(二)现金余额方程式

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庇古(A.C.Pigou)等人发展起来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也得出了与现金交易说完全相同的结论,但分析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他们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动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币数量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其中k代表持币比例,即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Y为总收入;Md为名义货币需求。剑桥学派还假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于是便有

这就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www.xing528.com)

比较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前者为M=·PT,后者为M=kPY。假定把费雪方程式中的T等同于剑桥方程式中的Y,即用总产出量等同于总收入量,再把V视为既代表交易货币的流通次数,又代表与收入水平对应的流通速度,即1/V=k,就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或储藏的功能。

第二,费雪方程式重点研究货币数量同物价间的关系;而剑桥方程式才是真正地研究货币需求,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变量,即k、P、Y。

第三,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诉诸制度因素,压低人的主观动机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式则特别重视人的持币动机和判断的作用。

专栏

货币数量论

铸币税与通货膨胀

随着金属货币的产生,历史上所有掌握政权并控制一定地区贸易的君主都有意发行自己的金属货币,因为发行货币可以获得铸币税。铸币税就是发行的货币面值和铸币成本之间的差额。君主们在通过大量发行贵金属含量少、成本低的货币来获取财富时,也导致货币供应量大于实际经济能够提供的货物,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国家由于金银矿少、通货相对不足而导致物价下跌。新航线的开辟使西方殖民者从殖民地、特别是从美洲掠夺和开采的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这就改变了市场上货币与商品的供求关系,太多的金银追逐太少的商品,于是出现了“价格革命”,即物价大幅上涨。

纸币与物价上涨

1923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败北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 320亿赔款。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渡过难关。当时德国政府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债务人可以用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则相应负债累累,纸币发行过多产生了财富再分配的效应。

因此,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发生。但是,现在的货币供应量,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但是,物价并没有相应上涨,这是否表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不灵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