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实现最终目标。因此,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判断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重要指示变量,跟踪这些变量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较快地判断其政策是否处于准确的轨道上。
(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必须符合以下五个标准。
1.可测性
可测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介目标应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以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二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准确数据。
2.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中介目标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目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存在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3.相关性
这是指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相关性。只要能达到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
4.抗干扰性
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只有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
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不同,选择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也必然有区别,这是不言自明的。
根据以上条件,尤其是根据前三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目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根据这些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指标,即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远,如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又称为操作指标;另一类是远期指标,即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弱,但离政策目标较近,又称为中间指标。
(二)中介目标的种类(www.xing528.com)
1.利率指标
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来看,选作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是长期利率,这是因为长期利率对投资影响显著,对不动产及机器设备投资尤其如此。但实践中,经常操作的中介目标是短期利率,主要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利率的优点是:(1)可控性强。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对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2)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3)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需求。
但是,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有其不理想之处。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信贷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停滞时,利率随信贷需求减少而下降。然而,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是同方向变动的: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应降低利率。这表明,利率作为内生经济变量与作为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分。比如,确定一个利率提高的目标,为的是抑制需求;但是,经济过程本身如把利率推到这个高度,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它却是难以抑制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判明自己的政策操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
2.货币供应量
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所推崇的中介目标。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理由是:(1)可测性强。M0、M1、M2等指标都有很明确的定义,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算和分析。(2)在可控性方面,现金直接由中央银行发行并进入流通;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也能有效地控制M1和M2。(3)就相关性而言,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量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有效需求总量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对最终目标有直接影响,由此其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
但问题是以哪一个口径的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因为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所反映的信息不一定一致,究竟哪一个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这会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难度。
是选用货币供应量,还是选用利率,不存在哪个绝对好哪个绝对差的定论。如何选择要看条件,并且也只有根据经验的积累才能判断怎样的选择对本国条件来说较为理想。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将中介目标由利率改为货币供应量;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又先后放弃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转而采用利率。这是因为,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使得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以致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也使得货币总量同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结果是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总量强有力的控制。
此外,一些经济、金融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是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确定其本币同另一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并通过货币政策操作,钉住这一水平,以此实现最终目标。
3.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都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水平而发挥作用的。
但是,作为中介指标,超额准备金往往因其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而不易为货币当局测度和控制。
4.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通货和银行准备金组成,它构成了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一般认为,基础货币是比较理想的操作指标,原因有以下几点:(1)可测性强。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其数额随时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很容易为中央银行所掌握。(2)可控性强。通货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随意控制银行准备金中的非借入准备金,借入准备金虽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通过贴现窗口进行目标设定,并进行预测,也有很强的可控性。(3)相关性强。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只要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也就等于间接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就能进一步影响利率、价格及国民收入,实现其最终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