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靠掌握某种“非遗”技艺的人才方能得以存在、得以传承,因此保护闽南文化和保护“非遗”,需要培养一大批有专业知识,身怀各种绝技的人才。在这方面,闽南师范大学成效显著。该校紧紧抓住漳州是闽南文化发祥地的区位优势,认真打造闽南文化研究高地,突显闽南文化特色,培养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的不同层次的闽南文化专业人才。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闽南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闽南文化与家族社会”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
在本科层次上,在全校开设《闽南民间信仰》《闽南社会史田野调查》《闽南文化与文学》等30门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在此基础上,2011年学校开始实施福建省“十二五”教育改革项目“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014年改为示范项目),按照“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闽南文化以及基础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能从事闽南文化研究宣传及闽台文化交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管理、闽南文化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设置了由5门必选课程和23门任选课组成的闽南文化课程体系,其中学生须完成必选课程10学分,任选课程12学分。该课程体系在国内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是一个创新之举。
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上,根据培养目标,按闽南民俗文化、闽南民间文艺、闽南民间文献与家族、寻根文化与闽南家族交流等方向,设置由《闽南文化概论》《闽南民间文献》《闽南民俗文化》《闽南家族社会》等专业学位课程和《闽台民俗文化比较研究》《闽台民间信仰比较研究》《闽台民间舞蹈文化》等22门专业选修课构成的课程体系。
在博士人才培养层次上,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2012年,闽南师范大学申报闽南文化博士点,经国家学位办批准,2013年正式招生,至2014年已招收2届6名,从而使闽南师范大学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应用推广到新的高度——博士研究生教育。该博士点设置由《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导论》《闽台闽南方言文献专题研究》等专业学位课程和《福建文献整理与研究》《闽台闽南方言比较研究》《闽台家族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闽台民间信仰比较研究》《闽台文化生态专题研究》《闽台家族经济研究》等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25]
上述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闽南文化的主体部分,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了较完整的闽南文化知识体系,有利于夯实学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拓展宽广的学术视野。(www.xing528.com)
泉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最值得称道的项目是南音。该项目因受群众喜爱而广泛流传,至今全市十二个县(区、市)有民间南音社团组织220个,社团成员7422人,而且多数是少年儿童南音演唱团体,这应是南音传承保护的可喜现象。在南音的传承保护方面,泉州师院也做出了有益的推进工作。该院南音本科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并在南音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泉州南音学院,至2014年已经招了12届共毕业一百多名学生。2011年底获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硕士点招生,至2012年正式招生,至2014年已毕业三届南音专业硕士生。
泉州市还通过政府拨款和民间筹资建立南音基金两种方式培养南音人才,支持南音团体。为培养南音人才,制定了南音传承人培训计划,由政府和民间筹资建立南音基金会,筹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闽台戏剧学院南音专业,在泉州地区大专院校开设南音课程。继泉州师范学院艺术系招收专科升本科专业学生取得经验之后,4年内将在泉州地区的其他大学推广开设南音选修课或南音艺术鉴赏课程。更为重要的是坚持从娃娃抓起,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泉州市教育局实施中小学“南音进课堂”。目前,泉州已有120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了南音音乐课,有近12万中小学生学习唱南音。泉州培元中学面向全市招收初中艺术特长生,组建南音演唱团。从泉州南音乐团、泉州民乐乐团聘请老师开课,并开发南音教材,在初中开设南音音乐课,高中设南音欣赏课,培养南音演唱、演奏人才。每年一度举办全市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同时加强南音所在生活社区的活动,培养南音业余爱好者,为南音的传承保护提供了较为广泛而又可持续的人才保证。[26]
由于掌握的报刊资料有限,上面所述只是沧海一粟,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