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南方言语法方面的研究论文

闽南方言语法方面的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了”在闽南方言各地普遍用作表示实现体貌的形式,但由于实现体貌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各地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闽南方言“了”的发展演变过程比普通话较迟或较慢,而各片的发展进度又快慢不一。

1.施其生:《闽南方言表实现体貌的“了”》,《语言科学》2014年第3期。

“了”在闽南方言各地普遍用作表示实现体貌的形式,但由于实现体貌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各地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表示动作行为本身实现的、活动于词层面的“了1”在福建一台湾片和雷州片基本上不用,在粤东片和海南片则普遍存在;用于表示事件作为一种新情况实现、活动于句层面的“了2”在各地普遍存在;用于表示事态实现、活动于词组层面的“了3”在闽南方言的大部分地区仍存在,但在雷州片和海南文昌已经消失。这种“了3”多少带有一些“完毕”的意义,语音上也未弱化,是一个不成熟的体貌标记。三种“了”的句法分布在各地也有差异。考察、比较三种“了”在不同地域中和不同句法环境中的分布,可追溯出表实现体貌的“了”在闽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过程。总体而言,闽南方言“了”的发展演变过程比普通话较迟或较慢,而各片的发展进度又快慢不一。

2.连涵芬:《简析德化话中的“互”》,《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德化话中的“互”字主要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可表给予义、使让义和被动义。文章就德化话中用作介词的“互“字的用法、语法特点及渊源进行考察。

3.连朝霞:《闽、汉、英程度副词的标记性比较》,《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6期。

方言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虽相当完整地保留了汉语程度副词的词性与语法特点,但在其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态,体现了其地域和文化特征。本文对闽南语、汉语及英语程度副词的标记性的比较,不仅能够分析闽南语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为纠正闽南学生英语学习的偏误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更有助于促进和推广闽南语的学习和使用。

4.林颂育:《闽南角美话助动词“着”的语义分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从表达语义角度看,角美话助动词“着”应分为表推测某种情况出现的必然性、表示现实需要、表说话人的要求等三类。划分三类可用于解释每类“着”对句类、句型、否定形式、主语成分等的不同要求,而不同类“着”句法功能差异的存在也恰好可以印证三分法的合理性。(www.xing528.com)

5.谭科宏:《闽南语重叠式形容词之结构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2期。

闽南语的重叠词非常活跃,特别是形容词的重叠,结构繁复,变化多端,可分为全部重叠(AA、AAA、AABB、ABAB)、部分重叠(ABB、AAB、ABAC、ABCB、ABCC)和叠音词(双声、叠韵)三大类。本文针对上述各类重叠形容词作了结构分析,发现重叠会造成性质程度的增减,但部分重叠形容词则一体成形,重叠前不是语意完整的“词”。

6.李蕾:《台湾国语的助动词“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台湾和大陆在助动词“会”的使用上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的助动词“会”在语义类型上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上却有明显差别。台湾助动词“会”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用法又占了绝大多数,部分用法语义已经虚化,具体使用方面也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独特之处,这主要是受到闽南语影响的结果。

7.王丽:《仙游话三种差比句及其演变》,《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福建仙游话差比句从比较标记(marker,M)上可以分出双标差比句、单标差比句和零标差比句三种。从仙游话差比句与其他闽语的比较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仙游话差比句的句法特征,它们具有闽南方言的特点,同时又有自身发展痕迹。双标差比句“SJ+并+ST+厄+A”是方言与共同语杂糅的产物,单标差比句“SJ+厄+A+ST”属方言特殊格式,零标差比句“SJ+A+ST”是最古老的一种格式,与共同语的历史演变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