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南文学中的散文与戏剧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闽南文学中的散文与戏剧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度闽南文学中的散文研究和戏剧研究,似乎比较薄弱。现当代散文研究中,林语堂散文颇受关注。前文指出,梨园戏是发祥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地区的重要南戏剧种。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其下南戏、上路戏和小梨园戏三种艺术流派呈现并存发展的格局,但仍保持同一的剧种特征。吴兹明的《芗剧〈保婴记〉传递人间温情》和李作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闽南芗剧的发展与传承》是难得的芗剧研究成果。

闽南文学中的散文与戏剧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2014年度闽南文学中的散文研究和戏剧研究,似乎比较薄弱。

古代散文研究中,林虹的《“能言而可信之君子之言”——论王慎中之碑志文》(《文艺研究》2014年第12期)指出,现有碑志类论文的主要关注对象,为唐宋古文家中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等,至迟为金代元好问,明代之后则少有人问津。王慎中是明代“唐宋派”的主导与核心人物,同时也是福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散文家,他明确地提出碑志文的创作主张,其文集中碑志文数量也较大,约占五分之一,且被誉为“能言而可信之君子之言”,确凿可信、真实客观,又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碑志文十分注重“不苟”与“有法”,特色鲜明。由于王慎中强调史料的不被“泯没”,因此,其碑志文内容十分丰富,在研究其本人及泉南文化史方面,亦有着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现当代散文研究中,林语堂散文颇受关注。郑新胜的《论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的贡献》(《闽江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指出,林语堂以闲适散文为主的创作实践,在20世纪30年代为中国现代散文园地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这一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乃至对现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和贡献不容忽视:“一是融合了中西方智慧的学养内涵和知性表达,二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三是开辟了现代散文文体探索的新路。”刘昉昉的《林语堂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及其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2期)从“生命活力的退化”、“中国人的面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作者认为,《中国人》是“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借此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以使西方人能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与中国人。(www.xing528.com)

戏剧研究中,罗金满的《论梨园戏的流派发展与剧种个性》(《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98~102页)和宋妍的《梨园戏的当代传播及其未来发展路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从不同角度研究梨园戏。前文指出,梨园戏是发祥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地区的重要南戏剧种。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其下南戏、上路戏和小梨园戏三种艺术流派呈现并存发展的格局,但仍保持同一的剧种特征。它不仅对梨园戏或南戏历史、艺术形态的研究,而且对戏曲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的剧种个性,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后文认为,梨园戏历经千年的传承与传播,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广的传播空间。从空间路径考察,梨园戏立足闽南本地,深入全国区域,保持港澳台、东南亚传播常态,走向世界舞台;从传播媒介角度考察,梨园戏借用媒体网络扩大发展空间,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寻求创新突破。然而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冲击,梨园戏的发展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如想获得长远发展势头,须在尊重剧种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地域特色的前提下,从官方保护、经济激励、民间推动、人才培养、学术促进、剧目与表演创新等方面探索其未来发展路径。吴兹明的《芗剧〈保婴记〉传递人间温情》(《中国戏剧》2014年第1期)和李作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闽南芗剧的发展与传承》(《韶关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是难得的芗剧研究成果。前文指出,《保》剧是芗剧作者汤印昌先生的力作,是芗剧难得的好剧本,剧作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表现的思想立意,所传达的价值取向,所展示的生活层面莫不与闽南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是典型的剧种化的剧本、理想化的剧情,戏中人物充满爱心人情味十足,有一种温暖诗意和色彩。后文主要阐述了芗剧的历史价值、语种传承价值、民俗价值、两岸文化交流价值,并论述了芗剧传承面临的困境和解决之道,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芗剧,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是全国近四百个地方剧种中唯一由海峡两岸文化交融而成的地方剧种,对开展闽台文化交流和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芗剧具有自身的传承价值,具有自身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