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南文化研究专著:南台湾与两岸关系的新视角》

《闽南文化研究专著:南台湾与两岸关系的新视角》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史研究文献类目》,以2013年度为范围,搜集具有历史研究取向与学术规范的专书与论文书目,提供台湾史研究相关出版信息与完整文献书目,协助学界建立兼具累积性和前瞻性的学术批评传统。本书目分为总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史料等六大类,总类下分通史、人物传记、工具书、研究方法等四类。《南台湾与两岸关系》一书,可说是近年来少见以南台湾作为主体来检视两岸关系的专著,是一个全新观察两岸关系的视角。

《闽南文化研究专著:南台湾与两岸关系的新视角》

1.《台湾历史的多元传承与镶嵌》,许雪姬主编,“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14年。

本书是“中央研究院”2011年通过的主题计划,“台湾历史的多元镶嵌与主体创造”第二年成果。该计划核心主轴以台湾经历多次政权更迭,台湾如何传承过去、接受新政权带来的新制度而构成现今的台湾;台湾如何由不同文化的传承与镶嵌,走到今天,等等。

内容包括:许雪姫谈1932年至1945年满洲国政府中的台籍公务人员;钟淑敏谈战后日本台湾协会的重建;薛化元从水利会组织的变化与人事变迁观察台湾地方菁英断裂与连续。经济组二篇,黄绍恒谈日据初期三井物产在台商业买卖之展开,并谈台湾总督府的统治凭借资本的活跃而具体落实;李为桢以产业组合与农会为中心,考察1910—1940年代台湾农业组织制度变迁。文化组三篇,陈培丰以日据时期乡土文学、流行歌谣与左翼知识分子,说明连战连败的文艺大众争夺战;黄英哲通过鲁迅《藤野先生》一文,讨论战后初期“中日友好”的符码;李衣云由1930年代台湾第一家百货与台湾百货公司的初步发展,谈日据时期视觉式消费与展示观念的出现。法律组二篇,王泰升谈“中华民国”法制“去内地化”的进展与局限;刘恒妏谈战后台湾司法人才养成背景的日本因素。

2.《台湾史研究文献类目.2013年度》,台湾史研究文献类目编辑小组编辑,“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14年。

《台湾史研究文献类目》,以2013年度为范围,搜集具有历史研究取向与学术规范的专书与论文书目,提供台湾史研究相关出版信息与完整文献书目,协助学界建立兼具累积性和前瞻性的学术批评传统。本书目分为总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史料等六大类,总类下分通史、人物传记、工具书、研究方法等四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史料等五类则分为通论、史前与早期、清代、日治、战后等时期。

3.《南台湾与两岸关系》,丁仁方、黄清贤主编,时英,2014年。

近年来,台湾在马政府执政下,对于两岸关系主要是采取“稳定化、制度化、全球化”的策略,鼓励民间与中国大陆各界积极交流。

鉴于两岸关系对台湾人民生活的影响愈来愈深化,政治层面的交流也逐渐迈入深水区,传统南台湾的独立意识受到更多的关注,虽说有许多观点认为两岸互动瓶颈的症结在于南台湾,可是学术社群对于南台湾与两岸关系的研究却相对稀少,亟需各界学者投入实证研究,积极论述,以祈突破僵局,再创新猷。

综观此书内容,除了呈现南部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加入北部学者的高见评论,包括邵宗海教授对于两岸关系变迁的宏观探讨,张亚中教授提出两岸认同走向的精辟见解,林浊水委员表达蓝绿两党阵营作法的观点评价,以及杨开煌教授阐述大陆对台政策的深刻观察等,各方观点多元深入,启迪思维。

本书囊括两岸关系理论基础及实证分析的精彩论述,从南台湾两岸认同的分析途径角度切入的有:廖坤荣教授的政治文化,苏嘉宏教授的投票行为,赵文志教授的历史意象以及黄清贤教授的欧盟经验;从南台湾绿化冲击讨论面向探讨的有:林文程教授的绿营看法,顾长永教授的绿营策略,丁仁方教授的蓝营崩解;从南台湾政策影响的论述观点分享的有:汪明生教授的跨域治理,晏扬清教授和吴全成教授的里长态度,辛翠玲教授的核心边陲等。内容阐述精彩深刻,充分体现国内学者们长期关注两岸研究的丰硕成果。

综言之,两岸关系和台湾的整体发展、东亚的地缘政治经济,乃至于世界和平稳定,有密切关系;南台湾的观点更将在两岸未来发展进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丁仁方教授主编的这本专书能网罗国内研究两岸关系的学界翘处,并将议题聚焦在南台湾与两岸关系。

谈两岸关系,如只从台北的角度去看,其实很多事情没有这么严峻,但把南台湾的因素加入后就会发现,两岸关系的分析就不能完全持一个乐观的态度。另外,我们也不能单从南台湾这个面向来看两岸关系的发展,因为这不是一个全面的观察。同样道理,也发现,要去探讨南台湾对于中国大陆这个地区的政治倾向,或民众看法,是跟北台湾比起来是相当不同。

《南台湾与两岸关系》一书,可说是近年来少见以南台湾作为主体来检视两岸关系的专著,是一个全新观察两岸关系的视角。前总书记胡锦涛在2010年对做出扩大对台工作“向南移、向下沉”的政策指示,2011年1月间,中国大陆对台工作会议再对此一方向规划落实。之后,包括中央及各省、市都不断透过各种做法,增加对南台湾工作的力度,南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南台湾为主体的两岸关系可说是首开先例,并切合了目前中央的对台政策。此外,发现当中国大陆已经“向南移、向下沉”,中国大陆实在需要对南台湾做点了解,要重建一个对南台湾的另外一种判断标准,本书也可以提供中国大陆这样的观点。

4.《战后台湾的语言政策(1945—2008):从国语运动到母语运动》,蔡明贤,花木兰文化,2014年。

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后,强力禁绝日文日语,引起若干台籍人士的反感,台湾本土的方言得以恢复,并以方言辅助“国语”教学,也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学校开始广泛利用《国语日报》与注音符号来推行“国语”,也开始禁绝方言。学校也利用惩罚的手段,迫使学童习惯说“国语”。从调查中发现,各地“国语”文能力的程度不均,家长职业与教育程度成为“常使用国语”的指标。各机关公务人员在“国语”运动下也必须使用“国语”。在独尊“国语”原则之下,也查禁罗马拼音文字,使宗教宣传、读经等活动受到影响。文教界也发行《中国语文》月刊来推广“国语”。“国语”运动结合威权体制来查禁方言歌曲。广电相关法令的制定与修正,影响到电视中方言节目播出的时间。台语电影也明显不受当局欢迎,相反的“国语”电影多可得政府奖励与鼓励。党外本土化运动纷纷批判“国语”运动,进行许多母语教育方案的讨论。台湾省议会与“立法院”不断出现语言冲突。电影创作者突破禁忌,尝试以多元语言的剧情安排,台湾方言文学也开始受到作家重视。紧接着而来的是客家族群发动“”还我母语客家运动,主要诉求在于全面开放客语节目,建立多元开放的语言政策等目标。同时,少数民族运动唤起少数民族的主体意识,同时,不同族群各实施“双语教育”,编辑国中小的乡土语言教材,在教育改革运动后,本土化与多元化的母语教育正式列入九年一贯课程中,乡土语言教学课程与各族群母语认证也逐渐展开。

5.《乡贤与土豪:清代台湾街庄总理与地方社会》,郑威圣,花木兰文化,2014年。

19世纪,清政府逐渐于里保区域下的街庄设置总理,借以联结广大的地方社会,而总理自设置以来便不曾废止,直至1895年清、日政权交替才终告停止。道光初年频繁的地方动乱,致使福建上级官员在台施行清庄联甲政策,并交由总理以专责成,于开启总理一时权倾的机会。之后,总理的职权不断被合法扩充,因此成为协助清政府治理地方与执行基层政务的首要人员。然而当台湾士绅阶层逐渐形成之际,总理因权势限于地方,且身份逐渐低微,故日益难以与之竞逐,总理的影响力则依地方局势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

本书探讨有清一代吞霄街庄总理始终是清政府联结当地社会的主要中介,其因来自当地士绅阶层薄弱,致使总理成为地方显著的领导人物。此外,当地总理常通过各种公私关系、人际网络来建与巩固他们的地位与影响力,并经由追随官府讨匪,晋身为军功士绅,也进而出现强大家族垄断乡村政权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同治末年吞霄街商人势力抬头,他们开始通过结社与结合其他势力,向军功荣身的总理进行长期抗衡与竞逐,甚至企图通过国家法管道夺回总理自咸丰年间以来所掌空的港口抽分权。

6.《台湾文学史小事典》,彭瑞金,台湾文学馆,2014年。

《台湾文学史小事典》以台湾文学发展史为纵轴,涵括汉语文言文学及现代文学两大范畴,将台湾文学史里的大事、要事,串接成台湾文学史大事记,并从大事记中,逐条寻索记事中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事件、文学运动、文学说派等“事典”。读者可以循着大事记,了解台湾文学发展的历史。而从“事典”之辞条释文,了解该事典的意涵,认识台湾文学。为可供台湾文学初学者简易查索、方便使用的基础工具书。

7.康锘锡:《台湾庙宇深度导览图鉴》,猫头鹰出版,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发行,2014年。

全台庙宇过万,本书精选最古老、最具历史意义,又保存完善,最具建筑特色与艺术价值共25座。(一)25座最具代表性庙宇,追溯台湾400年开发轨迹。收录台湾最早的佛寺(鹿港龙山寺),台湾第一座孔庙(台南孔庙),全台创建最早的妈祖宫(澎湖天后宫),台湾最大的王爷庙“天下第一府”(南鲲鯓代天府),以及虽非古迹却赢得国际艺术地位之三峡长福岩(祖师庙)等25座代表性庙宇,贯穿台湾历史400年,以属于台湾人的神圣建筑,重新诠释台湾先民的工艺成就、信仰与社会生活。(二)以游赏动线为呈现整座庙宇结构,化整为零,轻松掌握观赏重点。庙宇建筑的特色与居民的族裔密切相关,如何以最佳动线游赏庙宇,将有助于理解先民扎根台湾的过程。本书收录积累近三十年562张专业建筑摄影,并由台湾新生代古迹与手绘建筑达人徐逸鸿,以复刻古建筑图绘法,精制25张全面导览图,带领鉴赏殿堂与庭廊,并剖析风水环境建材、风格,以及巧夺天工的各种装饰元素。(三)抢救国宝手泽,留存珍贵记录。在古迹不断因无知或不得不之修建,本书即收录了早期台湾庙宇建筑相关各领域的大师代表作,举凡王益顺、陈应彬、陈玉峰、郭新林、潘丽水等,不仅是代表性神圣建筑导览,亦为台湾近四百年来之社会与文化发展轨迹的小缩影。

8.黄金田译,吕理政编:《台湾生活图历:黄金田民俗画Ⅹ现代生活历》,广场出版社,2014年。

这是一本人人可阅读的“现代生活历”,以黄金田先生描绘传统台湾样貌的民俗画为起点,从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出发,有系统地介绍民俗庆典、童年趣味和婚嫁礼俗,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常民生活样貌。黄金田先生的画作记录了早年台湾生活氛围里、画家几十年来实际的工作经验。画中人物穿着、背景搭配、工作场面一物一具、工序的细节表达,都十分传神而细腻,让人感受到本土草根的生命力。本书以一批描绘传统台湾样貌的民俗画为起点,按月令与节气顺序编排,发挥农民历智慧的一本人人可阅读的“现代生活历”,呈现的是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样貌。有些传统很难再看到,本书要说说其中令人回味的故事;有些现在还过着的传统,本书告诉你依循的准则与方法;有些现代及当令的事物,本书的提列整理让你方便查找。也许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那么丰富。

9.林美容:《台湾民俗的人类学视野》,翰芦图书有限公司,2014年。

台湾民俗是台湾庶民生活的真实呈现。从曲艺武术神话异说、生命礼仪、宗教信仰、岁时节庆,乃至于殖民者对于殖民台湾的民俗经验,通过作者的研究再度呈现宛如呼吸一样的庶民生活气味。庶民生活的台湾,才是最真实的台湾情感呈现。内容包括十二个单位:(1)子弟曲馆的高音与绝响:彰化集乐轩和梨春园为中心的考察。(2)一代武师罗干章:同义堂师祖的武术传承。(3)社会史视野的曲艺武术:彰化妈祖信仰圈的曲馆与武馆。(4)阴阳交界处的飘荡:台湾民俗的鬼魂说。(5)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福建与台湾的精灵鬼怪。(6)马祖列岛的浮尸立庙:马港天后宫起祀考。(7)送瘟请王的信仰:台湾王爷与曾文溪流域信仰。(8)在水一方:汉人民俗信仰的水边行事。(9)菖蒲盛开五日节:台湾端午节民俗观。(10)水上僻邪的阴阳性格:清朝与日治的台湾龙舟竞渡。(11)殖民者的殖民地风俗考:佐仓孙三《台风杂记》探讨。(12)台闽二地汉和两族的桥梁:殖民官员《台风杂记》与客卿教席《闽风杂记》。作者以温润的笔触、用心的田调、精采的分析,带领重新认识一个既熟悉又不太认识的庶民台湾生活。

10.林镇山等合著,林淑慧主编:《时空流转:文学景观、文化翻译与语言接触(第八届台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万卷楼出版社,2014年。

本书为台湾师范大学与长荣大学合办之“第八届台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时空流转:文学景观、文化翻译与语言接触”,不仅汇聚人文相关领域学者的对话,更呈现时间与空间变迁下台湾与世界的交互影响与反思。内容包涵诸多跨领域的议题,如时代与地景变迁、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客家聚落形成的历史因素、空间移动与文本再现、时间叙事与空间经验、族群接触与语言变迁、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的番易/翻译等,表现台湾文化的多元性与辩证性。台湾学在历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耕耘下,积累探索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的特殊经验,并于以时空流转的研究主轴下,发掘台湾人文的深层意义。(www.xing528.com)

11.秃鹰:《行!来去拜拜:一〇一座台湾香火鼎盛的庙宇》,晨星,2014年。

详细介绍各庙宇为什么香火鼎盛的故事,为什么网络拜拜与网络搜寻最多人气,请看北、中、南、东全台湾搜罗最齐全的拜拜地图。台湾庙宇拜拜礼节须知、入庙祈福仪式、如何选择适合的庙宇,以祈求平安、姻缘、事业、招财、考运、开运等重点提示。本书特色主要针对全台湾香火最鼎盛的庙宇101座,详细介绍各庙宇香火鼎盛的故事。同时,与QR Core结合,创造纸本与智能型手机互动使用特色,提供读者最快速、最便捷找出最符合需求的拜拜图鉴书。

12.陈伟智:《伊能嘉矩:台湾历史民族志的展开》,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

历来台湾学者称伊能嘉矩是台湾历史研究的“金字塔”、“巨峰”、“奠基者”。别号“台史公”的伊能嘉矩,来自日本东北乡村远野。随着近代日本帝国的扩张,来到台湾,一步步展开其台湾研究的踏查足迹。在明治维新前一年诞生的伊能,其人生轨迹也随着近代日本的展开与扩张,而有不同阶段的发展。随着近代日本发展,伊能嘉矩从远野到东京,再到台湾,然后再回到远野;在帝国中心的东京、内国乡村远野,以及海外扩张所获的殖民地台湾,展开其人生与知识探索的旅程。马关条约之后,伊能嘉矩于1895年动身来台。

在台湾,伊能以台湾总督府下层官员的身份,展开其“台湾人类学”的研究计划。他从事全岛原住民调查,并出版台湾历史研究专著,成为台湾研究的知识权威。作为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与记者的身份于一身,本书即为其代表性传记,是在帝国研究、概念史、人类学,以及东亚史等各领域之中极受瞩目的新作。本书透过对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呈现他的一生及其所属时代。更透过伊能嘉矩,追踪当代台湾历史文化建构的殖民印迹。全书内容主要为伊能嘉矩的生平传记,以及针对其作品及其学术思想研究的评论。书中附上百幅珍贵图片,及表格、年谱、著作目录等数据。

13.近藤正己著,林诗庭译:《总力战与台湾:日本殖民地的崩溃(上、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

本书针对日治台湾后期的战时社会与政治,作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之作。作者近藤正己教授不取前人惯常从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失败的角度,而是从“殖民地本身”的视角探讨日本殖民统治的崩溃。本书指出,战时的“总力战”(总体战)体制对殖民地台湾的全面动员,是殖民统治崩溃的重要因素。

全书分为两部(上、下册),共十章,含图表107个。第一部“战时的殖民地统治结构”,论述台湾自1930年代卷入总力战体制的过程:台湾军部势力抬头、总督府南进,以及殖民政府如何从“人心”动员开始,把“人力与人命”驱至战场,最后皇民化运动导致“殖民地主义的终结”。第二部“台湾光复运动的展开”,则转向追踪在中国的台湾人抗日政治势力——台湾义勇队、中国国民党台湾党部、台湾革命同盟会,以及其重要人物如宋斐如、李友邦、翁俊明……以了解为何台湾在殖民地崩溃时,是走向“光复”而非“独立”。作者在全书之两部分别从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地战时统治,以及台湾人在中国进行的抗日运动这两个深具历史意义的面向,探究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崩溃的完整样貌。丰富史料的运用,为本书另一特点。书中使用的第一手档案文献、公私文书,极为全面且多元,诸如日本内务省、外务省、台湾总督府的各类档案与文书,户籍簿,中日文杂志、报纸,相关人的日记、当事人访谈纪录……综观全书,本书既有宏观理论建构,亦有微观精采描述,其诠释观点建立在扎实深厚的史料基础之上。

14.田中实加(陈宣儒):《湾生回家》,远流出版公司,2014年。

“湾生”,是指公元1895年到1946年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因为战争的无奈被迫离开。不过他们很爱很爱台湾,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台湾才是故乡!故事的开始很简单:一个学艺术的女孩田中实加,原本只是单纯想为日本奶奶家的管家爷爷把骨灰带回台湾花莲,却随着寻找他的故里与身世,宛如解谜般,进而发现了一段又一段被时代湮没的“湾生”传奇。而她自己,也因为卷入这场时代悲剧的探索,完全改变了原本顺遂平稳的人生……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在花东一带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政策”,陆续建立了十余处颇具规模的移民村。移民天真地以为安定下来就是故乡,谁知1945年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在台日本人遭到全数遣返的命运,因而发生一则则生离死别的感人故事。在短短日据五十年间,许多日本人在台湾出生,这群人就是所谓的“湾生”。作者的日本奶奶田中樱代是一位“湾生”,22岁时遣返回到日本;管家爷爷竹下健志则是当年在台日本人所收养的花莲太鲁阁族少数民族小孩。这本书就是湾生后裔田中实加12年来追寻“湾生”身世之谜的动人纪录。

15.铃木怜子著,邱慎译:《南风如歌:一位日本阿嬷的台湾乡愁》,蔚蓝文化出版社,2014年。

看一位在台湾度过儿时岁月的日本时代女性,如何用一辈子的记忆,深情见证对台湾这座南方岛屿的爱。日本战败,台湾出生的少女怜子跟随家人搭乘“橘丸号”返国,快到达时船上有人大声欢呼,怜子父亲却眉头深锁说:“离开了‘故乡’,为何欢呼……”呵!父亲可是抱着埋骨台湾的决心,而在岛上拼命奋斗多年的呢!

但战败改变了一切,改变了“湾生”女儿怜子的一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少女怜子始终无法习惯那远在北方的母国,她只记得,在南方的台湾,她总是赤脚在宽阔的庭院奔跑,在小溪里追赶着嬉游的鱼,晚上睡前还得把蝗虫或蝴蝶的蛹放进笼子里才能入睡,一些奇妙的生活习惯围绕着她的惬意童年。多年以后,怜子将这样的乡愁凝止在对儿时哺育她的台湾人奶妈的思念上。那位身穿七分裤,露出结实小腿,走起路来有点外八的欧巴桑阿岩,总会在她放学回家时,从小屋里踏着小碎步出来,拿出杏子干、甘蔗等一些零食给她吃。记忆里的一切都那么清晰温暖,怜子在心里深处认定,她真的是喝台湾人的奶水长大的,从里到外,她都属于台湾这种亚热带天气……这是复杂的台湾历史的一个侧面。爱与被爱、国族与记忆、自由意志与命定、忠诚与背叛、压抑与解放,种种的对立困顿,都在怜子如风如歌般的记忆中一一消逝。童年远扬,唯乡愁永存,怜子阿嬷写下此书,是对岛上所有的人,以及所有的人所眺望的历史最诚挚的祝福。

16.钟明宏:《一九四六·被遗忘的台籍青年》,沐风文化出版社,2014年。

这是讲述一段被动乱抹去悲恸历史、一群被历史遗忘台湾青年的故事。1946年,即台湾光复来年,为了促进台湾本地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尽快与分裂五十年的祖国重新融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举办了一场考试,录取一百名台湾青年,以公费方式派遣至大陆各大名校就读。他们是台湾史上首批由政府特意栽培的知识分子,而这也是两岸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官方交流活动。

然而,这群公费生“登陆”后,迎接他们的却是日益激烈的国共内战,以及一连串社会事件与学运思潮:沈崇案所掀起的“反美帝运动”,因五四运动二十八周年而兴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潮”,以及远在家乡发生的“二二八事件”。这些事件造成公费生对国民党政府越来越不满,思想越来越左倾,不少人因此转而认同共产党,甚至加入共产党。

1949年,国民党溃败至台湾,许多公费生在家书急召下返回台湾,但依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公费生选择留在大陆,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他们大多认为,以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势如破竹的态势,拿下台湾是迟早的事。然而没有人预料得到,这却是分隔一甲子的开始,许多人甚至一辈子无法回到台湾故土。同时,如同惊弓之鸟的国民党政府,也刻意淹没这段历史,而他们的亲人也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他们的踪影,白发人与黑发人自此永别。

六十年过去了,多数公费生皆已离世,绝大多数台湾人都不知道这段历史。本书作者的高中同学恰好是其中一名公费生的独子,因而意外得知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于是他耗费多年抽丝剥茧,亲自前往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等城市,逐一找到这些滞留在中国的老人家。透过多次访谈与拍摄,终于以最完整的纪录写下这群这群公费生的曲折一生。

他们是大时代悲剧的见证者,本书将为您娓娓道来这些见证者的传奇人生。这是台湾出版史上第一本专书,记载两岸交流史上第一批正式到中国大陆留学的台湾人,诉说台湾光复初期公费生的时代悲剧和沧桑离合。作者亲自走访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等城市,拜访硕果仅存的十多名公费生,并且翻找台湾光复初期至今超过半世纪的政府公告、新闻报导,为这段历史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字记载与影像纪录。

17.陆传杰:《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远足文化出版社,2014年。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地方居民因应地理环境因素,以及融合语言、历史与风俗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晶。台湾融合丰富的族群文化,包含原住民、闽南、客家、日本甚至是欧洲人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足迹,共同交织出许多独特且丰富的地名文化。探寻老地名,就是对自身存在根源的好奇心。本书透过丰富的的史料与古地图,加上大量田野调查结果,层层剖析、抽丝剥茧,挖掘出许多老地名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更替讹误的地名旧说提出全新观点。在地名与各种族群典故、地形证据的精采推理辩证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地名资料的重建与整理而已,更是亟欲被大众重新认知的文化记忆,以最有骨肉血泪的面貌,展演在你我眼前。

18.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陈培丰等译:《战后台湾政治史: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历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

台湾经历了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民主化历程,开启并带动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巨变。作者若林正丈以“中华民国的台湾化”为线索,统摄战后台湾政治史的发展历程,并分为“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启动(1945—1987)”与“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展开(1987—2008)”两大部分展开论述。

本书大量应用既有的研究成果,统合目前为止中、日、英文学界对战后台湾史的研究,横跨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区域研究、认同政治等学术领域,是一本具科际整合特色的战后台湾政治史,并且在先行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战后台湾政治发展的脉络,提出独特的“分析式架构”与整合性的诠释观点。作者若林正丈经常访台考察政治现势与进行学术研究,本书相当程度地能够忠实反映日本学术界对台湾政局的理解与看法,是对战后台湾政治研究兼具开创性与全面性的著作。他在本书将台湾史的格局放大在近代世界帝国体系变动的脉络下检视,不仅凸显台湾历史的边缘性质,更对战后台湾的政治提出整合性的解释。

19.George H.Kerr(葛超智)著,詹丽茹、柯翠园等译,《被出卖的台湾(重译校注版)》,前卫出版社,2014年。

《Formosa Betrayed》于1965年问世,是第一本详细记录台湾战后史与“二二八”事件前因后果的书籍。虽曾于1974年由陈荣成先生等译成中文在海外流传,但直到1991年,台湾才有翻译版。然因时空背景的限制,以至于有许多误译来不及更正。鉴于本书流传与影响之广,同时为促进对“二二八”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台湾教授协会因此重译校注,以协助读者对台湾史有更正确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