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撰写《中国梅山文化》时,《史记》至少读过一百遍,不读《史记》就无法下笔。司马迁阅历弥深,治学严谨,思维敏捷,处理矛盾恰到好处。《史记》的纂成,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两千多年来,褒扬《史记》者大有人在。
宋进士马存《赠盖邦式序》中说:司马迁大力强调对历史的观察和了解,强调实际生活感受对作家创作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意义,强调拓宽眼界、观察多种事物可以收到艺术上的“殊类相感”效果,从而反对“纫缀腐熟”,认为关在书斋里抄袭陈词滥调的所谓“创作”态度,在当时乃至当代都是不可取的。他说:“子长生平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彭蠡之潴,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滀而渊深。见九疑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曼绰约,春妆为浓,秋饰如洗,故其文妍媚而蔚纡……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故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乎!
《太史公自序》云:司马迁乃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十岁能习古文,汉武帝时颇得器重。后来,汉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怀着报国之心,率五千人马北击胡,纵横千里,所向披靡。胡人探知李陵兵寡,遂引数万之众,将李陵围困。当时汉大将军贰师将军李广利不发援兵,致李陵被俘。初,朝廷闻李陵奋勇杀敌,赞不绝口,迄至被掳投降,武帝大怒。迁认为李非真心投降,一定会找机会回来。武帝以为司马迁责备其爱将李广利,为李开脱,遂下于缧绁,后予以腐刑。司马迁思欲一死了残生,而心中挂念着太史公职责,刑余之后,秉笔直书,历尽磨难,终于纂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力作《史记》。《史记》是血泪的结晶,其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其优点除马存所述外,还有下述几点:
一、厘清了“自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的历史经纬。在《史记》以前,尚无一本记载时间那么长的史籍。它不但记载了朝代更替,还记载了《礼书》《乐书》《律书》《天宫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记载了周边少数民族或国家,如东方的东夷、朝鲜、诸越,南方的南越,西方的西南夷,北方的匈奴、北狄等,是一部包罗天地、阅历古今的百科全书。
二、《史记》不以成败论英雄。如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史记》浓墨重彩地刻画项羽,使其英雄性格、高尚气质跃然纸上,并将《项羽本纪》放在《高祖本纪》前面。难怪《史记》纂成,只能藏之名山,不敢公布于世。至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用计诛奸相董卓后,名士蔡邕因感董卓一时知遇之恩,伏卓尸恸哭。王允大怒,欲诛之。太傅马日磾谓允曰:“伯喈旷世奇才,若使之续汉史,诚为盛事。”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至谤书流于后世。”可见《史记》自武帝至西汉,一直被当政者们视为“谤书”。
三、《史记》对巫觋、鬼神作了翔实阐述。巫鬼之术乃一定社会的文化载体。我在撰写《中国梅山文化》时,多次用到《史记》的相关记载。如《封禅书》载:“石闾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泰山在今山东,其下阯南方疑在今福建泉州至龙岩一带。那里多条石砌成的石屋,乃古之石闾遗风。
祠石闾的习俗到南宋时,演进成闾山教,崇奉闾山九郎、清阳法主和大奶夫人。其中大奶夫人陈靖姑确有其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徐清叟子妇怀孕十七个月不产。陈靖姑为其医产,从楼板上凿一穴,命产妇蹲于穴上。陈“作法”毕,俄而产一巨蛇,长丈余,从窍而下,被其仆人击毙,产妇得愈。
梅山教和闾山教是梅山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教随着放簰木的梅山人带到了福建,闾山教将梅山教主张五郎(姓张,名世魁,乳名五郎)奉为清阳法主。《道藏经·海琼白真人语录》说:“元长问曰:巫法有之乎?其正邪莫之辩也。答曰:巫者之法,始於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於阿修罗王,复传於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山在闾州九郎……”梅山教中将所奉神祇置于堂屋中“福神”的下坛之中,包括翻坛倒洞张五郎、三洞梅山、屋檐童子、书童子、闾州九郎、横山七郎、盘古大仙等数十位神祇。闾山教传到了梅山,并在梅山扎了根,闾山教的科仪本《显法白蛇海游记》乃梅城张式弘先生在今乐安镇发现的,并已翻印在泛长江流域传播。对于闾山教的发祥地闾山,在第二、三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未曾弄清,直至我写《论梅山教与闾山教》,才从《封禅书》上找到答案。
四、司马迁是“史圣”,又是“文圣”。《史记》中一个个鲜活人物,一举手、一投足,拨云散雾,地动山摇。
本来,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是作者揣度出来的,作者不可能亲临其境,那就必须深入角色,探索一定时空中的人物该怎么说、怎么答。如《鸿门宴》中,张良见事急,出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段对话,樊哙的勇猛睿智,张良的见机而动,项羽的宽容待人,令读者宛如亲临其境。
五、《史记》绝大部分文章因人系事,在人物刻画上别出心裁。以《魏其武安侯列传》为例,着力描述了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将军灌夫三位主要人物,涉及窦太后、汉武帝、袁盎、奕布、汉景帝、栗太子、梁人高遂、桃侯、赵绾、王藏、鲁申公、柏至侯、丞相昌、青瞿、韩安国、窦甫、籍福、临汝侯、汲黯、石建、韩御史、淮南王安、内史郑等若干人物,各具特色,而三位主要人物错综复杂的权力角逐,气势之磅礴,浑然天成,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这类文章还有《魏公子列传》《蔺相如廉颇列传》等,这无疑乃后世撰写史书、地方志的楷模。甚至当代文人墨客撰写散文、小说,仍可从中汲取营养。
但是,《史记》乃司马迁一家之言,他是带着主观意识下笔的。当然,任何人著书立说,都受主观意识支配。但是,主观意识如不合乎客观实际,那就必须以客观存在去矫正主观意识。《史记》在这方面,似乎有推敲的必要。下面举几个例子:
1.《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据《辞海》,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事实上,居轩辕之丘的那个黄帝乃延续万余年后的末代黄帝。《山海经》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1)来黄帝的轩辕乃番禺之孙吉光发明的,今广东的番禺城,当属番禺氏始居之地。《晏子春秋》言:“五帝之位,在于国南。”(2)居“国南”的黄帝轩辕氏应距今番禺城不远。
《庄子集解》言:“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3)文中的轩辕氏尚处于“邻国相望……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而《史记》中的轩辕氏则进入了氏族之间咸相征伐的奴隶社会了。《史记》将唐虞以前的奴隶社会美化成“禅让”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了。
大概距今9000年左右,地球上的气温比现在高3~4℃,居“国南”的轩辕氏被迫北迁,其主支辗转迁到今四川,居四川的黄帝轩辕氏娶西陵氏女嫘祖氏,在那里繁衍了不知多少年代,再从川境越过岷山,徙居今陕西一带。最后那个与炎帝角逐的黄帝才定居今河南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史记》把居川境娶嫘祖氏的那个轩辕氏与最后那个居河南的轩辕氏混为一谈,其间人为地压缩了不知多少年。
2.《五帝本纪》言:“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换言之,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及夏禹皆黄帝子孙。下面逐一分剖。
(1)帝颛顼高阳氏。《山海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4)东海之外的大壑,当指今台湾省。据此,帝颛顼不是黄帝苗裔,而是少昊之后。
《太史公自序》云:“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五帝本纪》言:“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司马迁将颛顼附会为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前面已述过,帝颛顼为少昊氏之子而非黄帝之曾孙。司马迁把中华民族的子民都写成黄帝之裔,却不曾去读比他早几百年的《山海经》。
(2)帝喾高辛氏。《潜夫论》载:“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皞(昊),都于陈。其德木,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后嗣帝喾,代颛顼氏。其相戴干,其号高辛。”(5)据此,帝喾高辛氏乃伏羲氏之裔,非黄帝之后。
(3)帝尧陶唐氏。《五帝本纪》言:“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据此,帝尧乃伏羲氏之裔也非黄帝族系。
(4)帝舜有虞氏。《孟子集注》载:“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6)东夷人乃崇拜鸟图腾的部落,与黄帝族系无关。
(5)帝禹夏后氏。《夏本纪》言:“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此言有误。《诸子集成》中与帝舜有虞氏同页载:“大禹生于东夷。”又《潜夫论·五德志》:“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生白帝挚青阳,世号少皞(昊),代皇帝氏,都于曲阜。”其实,帝挚并非《史记》所言不善,只是他与帝尧建国之地不同,帝尧陶唐氏据有中原,建都平阳,帝挚青阳氏据有山东,都曲阜。
青阳氏之“后嗣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7)。据此,夏禹乃青阳氏之后。
3.自商周、春秋战国及秦汉,没有一个君主或诸侯王为黄帝之裔。
(1)《殷本纪》言:“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将殷契附会为帝喾之子,纵使是帝喾之子,乃伏羲之裔而与黄帝无干。且简狄之时尚属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据贾雯鹤《先商史的神话学研究》:契乃黑夜与早晨的契合点。“故契者,太阳初升,凿开混沌也。”《殷本纪》载:契居于砥石迁于商。砥石乃中流砥柱,疑为长江出东海口的崇明岛,古隶扬州,今属上海市。商在今商丘南,扬州乃古扬越发祥地。据此,疑殷商祖先为扬越,商王朝为扬越所建。扬越属鸟夷种落,与黄帝族系不相干。
(2)《周本纪》言:“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而帝喾乃伏羲氏之胤,非黄帝之后。
(3)《秦本纪》言:“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帝颛顼乃少昊氏之子,也非黄帝族系。
(4)《高祖本纪》言:“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又《诸子集成》载:“帝尧之后为陶唐氏。后有刘累,能畜龙。”(8)该刘累疑为刘氏祖先。
究竟高祖为谁之后?《封禅书》载:高祖已定天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很可能黄帝灭蚩尤后,其留在中原的余部被沦为平民,刘邦乃蚩尤之后。且《封禅书》还载:“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且古“刘”字左边有金刀,右边有利刀,刀乃兵器,与兵主蚩尤有关。据此,刘邦当属蚩尤之后。且刘邦入长安后,旋建蚩尤祠,祀兵主蚩尤。
(5)各诸侯国王也非黄帝之裔。
其一,吴太伯乃周太公之子,出自伏羲氏。其二,齐国始祖姜子牙与吴太伯同宗,出自伏羲氏。其三,鲁国始祖周公旦乃武王弟,亦伏羲氏之胤。其四,燕国召公奭与周同姓。其五,《管蔡世家》言“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其六,陈国祖先陈胡公为帝舜之后,属东夷部落。其七,宋微子开乃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亦属东方鸟夷部族。其八,唐叔虞乃周武王子而成王弟,也是伏羲氏之裔。楚国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属少昊氏之裔。越国越王勾践乃夏禹之后,乃少昊氏之裔……概言之,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很难寻觅出一个黄帝后裔。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姑、儇、衣氏。十二姓中姬姓建有周朝,其始祖后稷乃伏羲氏之后,滕国乃周文王子错叔绣所封之地,属伏羲氏之胤。
4.《史记》将历代君主及诸侯王均写成黄帝之裔,目的是标榜黄帝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笔者认为,人文初祖是对发展人类文明,使人类从动物世界彻底解放出来的重大贡献者。黄帝有哪些重大贡献呢?其驾驭的“轩辕”乃番禺氏之裔吉光发明。缫丝养蚕虽承袭于川境的蚕丛氏,但江浙一带就挖掘出5000余年前的丝制品。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早在10万年前从滇西北迁的卢戎人就发明了结草为服,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只是习用,而蚩尤氏善用干戈,被奉为“兵主”。
再看伏羲氏,伏羲结绳为网,首创捕鱼技术;作河图、洛书、八卦,开启了地理、天文知识的研究。更兼“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我中华民族的“华”字,系从华胥氏而来。伏羲以龙纪为龙师而龙名。中华民族乃龙的传人。据此,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伏羲氏算起,是合乎情理的。按:炎帝神农氏,从江南到江北建立了十七代封建帝国,而伏羲氏也有相当长的历史传承过程。那么,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许有了八九千年吧。
5.禅让之事,本属乌有,《史记》却将其描述得有板有眼。
《五帝本纪》言,尧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相传昔尧北教化乎八狄,葬蛩山之阴。禅让之事,《荀子》言:“尧舜擅让,是虚言也。”(9)禅让之事,诗仙李白的《古风·远别离》说:“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五帝本纪》言:“尧崩,三年之丧毕……(舜)然后践天子位焉。”尧葬在蛩山之阴。三年后,才将帝位禅让给舜,岂非尧之魂魄在那里禅让?特别是,我国亚圣孟子在其《万章章句》中有下述记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这里肯定了尧不曾以天下禅让与舜,而舜之天下乃“天与之”,实则暗示了武力篡权。
《五帝本纪》言:“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预荐禹于天者,指定禹为天子位继承者也。其后舜“十七年而崩”。
据《尚书·舜典》,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鲧乃禹之父,鲧被舜处决后,夏禹为报杀父之仇,便篡了帝舜的王位,还将他追杀到苍梧之野,落了个“野死”的下场。
禅让之事,三国末年也有“上演”。东汉献帝被曹丕篡位,丕之亲信华歆指献帝曰:“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仁慈,不忍加害,封汝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在此之前,玩了个筑坛禅让,三次才受禅。事后,丕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岂料40多年后,又上演了魏主曹奂“禅位”于司马炎的故事。
6.《五帝本纪》言: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据此,帝舜死时正好一百岁。百岁老人怎能从其政治中心今河南伊洛二水之间,千里迢迢去今湘南的零陵巡狩呢?按苍梧之野有两处。其一,《山海经》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11)赤水即红军四渡赤水之地,在贵州,赤水东的古零陵于1995年改称永州市。其二,“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春秋、战国时并属楚。”(12)帝舜所崩苍梧之野当为后者。因为湘南的永州市在帝舜主中原时,尚属荒蛮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言:“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文中的苍梧指今洞庭湖边的苍梧之野。
《五帝本纪》言:舜83岁时“预荐禹于天”,即让禹践帝位——实则已被禹篡位。舜逃到湘北的苍梧之野,应在禹篡位时,也就是他83岁时。且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也跑到了古之湘山,即今岳州之君山,舜与二妃可能是同时跑到岳州去的。今岳州与华容接壤处,有个苍梧台,或为帝舜所崩之地。
但苍梧台附近没有帝舜寝陵,“零陵”乃没有陵墓之意,舜很可能率其余部跑到了今长沙西部的梅山等地,今梅城镇境有洢水、洛阳湾。镇西20公里乃乐安镇的浮青铺(当地称瑶青铺),当属帝舜从河南的伊水、洛水、瑶碧山南迁的遗踪。浮青铺有放马寨,相传为帝舜定居该地,放马南山之处。
六、《史记》为突出黄帝轩辕氏,竟无视炎帝神农氏的十七世封建帝国,仅写了最后那个炎帝参卢氏。
《吕氏春秋》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13)《史记》仅记载了被黄帝击败于阪泉之野的那个炎帝,是为了突出黄帝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为了塑造黄帝之世前均属“公天下”。(www.xing528.com)
七、《史记》将夏禹描述成圣君,其实他是暴君。
《夏本纪》言:“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又言:“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可谓把夏禹捧上了天。
再看他的实际行动,为报帝舜杀父之仇,篡其帝位,迫使其远道野死。还有: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14)这段话是《史记》上写的。司马迁把退出中原角逐,居湘赣两湖流域从事农耕的三苗部落贴上“德义不修”的标签,于是便“师出有名”了。
夏禹征服九州后,把九州诸侯国的兵器铸成九鼎,为后世秦始皇搜集兵器铸铜人的师法。
夏禹还做了一件灭绝人性的事情:翦灭了共工之国。该国乃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原始氏族国家。《山海经》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15)又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16)
夏禹在大荒之西殄灭共工之国后,共工之遗民与其臣相鲧逃至昆仑之北,也被斩尽杀绝。其地因血腥,不可以种五谷。
八、《史记》在记述楚汉相争时,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对三苗部落,自黄帝至唐、虞、夏历朝却竭力贬抑,以突出黄帝族系。
《山海经》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17)据此,三苗的祖先也和盘古氏一样,在今云贵一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云南学者扶永发深刻研究了《山海经》之后,得出结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滇西而不是历来所说的黄河流域。我在探讨中国梅山文化时,发现滇境有六盘水,认为六盘水乃盘古氏的发祥地。传说中“盘古开天地”,南方众多古氏族,“首出御世的人皇乃盘古氏”等说法不谬。
三苗之国是指几个从事农耕的氏族联合体。居赤水之东的三苗国疑为盘古氏与居贵州大娄山的娄人——当代学者在贵州毕节(距大娄山极近)发现了距今11.2万~17.8万年的现代人类牙齿,比走出非洲的7.5万年前的早期人类要早十多万年。还有从事狩猎的蚩尤氏族的先民,这个部落联合体“其为人相随”,即重视一个“和”字,讲究和为贵的意思。
在距今八九千年前,地球上气温比现在高3~4℃,居滇贵一带的三苗部落被迫北迁,其主支迁到了今湖南澧县城头山一带。
《吕氏春秋》言:“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神农氏的前十六世都在今湘北,到最后那个炎帝神农氏才迁到今河北。其时神农氏日衰,而其部族蚩尤氏日强,发展到72个支族,有篡夺神农氏大权,自称神农氏的意图。于是,炎帝神农氏联合黄帝轩辕氏,击败蚩尤有苗氏于涿鹿。自此,黄帝轩辕氏越强,乃联合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击溃炎帝。
被击溃的蚩尤有苗氏退处江南,居长沙以西的古梅山等地,而炎帝神农氏则处长沙及以东至湘南等地,从事农耕,退出氏族之间的权力角逐。
帝尧时,有从南方北迁的驩兜氏族。《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兜)。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有驩头之国。”(18)该国先民后来迁到今河南的灌水到洛水之间的驩举山一带。帝尧时,命驩头首领为司徒以执掌兵权。虞舜目睹驩头日益强大,向帝尧进谗,提议放驩兜于崇山。驩兜不满。帝尧之子丹朱因继承不到父亲的帝位,也反对舜。及舜主天下,驩兜、丹朱联合起来造反,被帝舜击溃,也被迫南遁,加入了以蚩尤为首的三苗部落。
帝颛顼时,派其孙祝融氏黎管理九黎部落。此后,蚩尤部落南迁时,与九黎氏族融合。
尧舜之世,炎帝神农氏居长沙及以东至江西之地,从事农耕。蚩尤有苗氏联合丹朱、驩兜氏及九黎部落在古梅山等地也从事农耕。至夏禹时,蚩尤又被打败。还有一支蚩尤余部,退处龙标域,即今黔阳的黔城镇,被应龙氏所杀。
夏禹之世后,三苗余部陆续南遁,成为当代苗族同胞的先民。
纵观上述记载,三苗在我国历史上贡献巨大。但《史记》为了褒扬黄帝,竟将三苗部族打入“阿鼻地狱”了。
九、《史记》贬抑“九夷”,对东起青阳城(今长沙市),西至青阳山(今安化芙蓉山),南起今滇桂,北至今鄂陕一带的少数氏族,称为“九夷”。《楚世家》言:“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实则居九夷之地的夷越,地旷人稀,并不曾作乱,无需去“镇”。
梅山文化的奠基者梅鋗,是辅汉亡秦的一员大将。《高祖本纪》言:沛公“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又封梅鋗十万户。在司马迁笔下,梅鋗乃越裔,故称“别将”。梅鋗在楚汉相争之际,立下一个大功劳,平定了南越王赵佗的叛乱,《史记》阙如。《汉书》补上了这一史实:“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19)文中说吴芮从百越之兵诛暴秦,而率百越之兵者乃梅鋗。且文中虽没有明言平定了南越,但象郡、桂林、南海三郡,乃南越武王所踞。这说明南越王赵佗的叛乱已被平定了。梅鋗平定南越,见诸《古今图书集成》:“鋗从吴芮定百粤有功,封侯。”文中百粤指居南海一带的越人。《南越列传》也载:“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释佗弗诛”意味着赵佗曾被抓获并囚禁。
梅鋗功劳那么大,却被《史记》抹去,荒唐。倒是《续广事类赋》说得好:梅鋗因功多,封十万户,食台以南诸邑,谓之台侯。于是,《粤中见闻》言,梅鋗子孙多移居曲江、浈阳等地,便顺理成章了。
除上述九条外,还有《高祖本纪》言:“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轵道旁”以降。但《项羽本纪》中则云:“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其中的元年四月,是高祖入咸阳的次年四月,应属汉之二年四月。另外《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自黄帝起到太初而讫。但有的地方超越了太初纪年。这些均属枝节,无伤大雅。
纵观《史记》,其贡献之巨大,司马迁学识之渊博,写作功底之深厚,调查研究之广阔,均是后世学者难以企及的。但司马迁对其以前的重要著作,如《山海经》、诸子百家之书,涉猎不多,而以太史公的职位,以一家之言说了算编纂成书,难免失之偏颇。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颂古非今乃古之文人墨客作文的大趋势。孟子说过:“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诚然,古为今用是对的,《增广贤文》说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汲取古之传统美德,抛弃其糟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人世间一切劳动中,求全乃人们的主观愿望,不全乃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史记》乃司马迁一家之言,不可以求全责备。我的史记解读则是我的一家之言——不,我谈不上“家”,只能算一人之言,或称耄耋老人的胡诌或狂言。后生可畏呀!当后起之秀提起本书审阅时,可能觉得《史记》的优点远非文中所记。而我胡诌的一揽子狂言也许全都错了,或部分错了,由是而产生新的史记解读,给人们提供一幅崭新画面。我将拭目以待。
注释
(1)《山海经·海内经》第300页。
(2)《诸子集成·晏子春秋》第446页。
(3)《诸子集成·庄子集解》第188页。
(4)《山海经·大荒东经》第245页。
(5)《诸子集成·潜夫论·五德志》第213~214页。
(6)《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
(7)《诸子集成·潜夫论·五德志》第219页,按上文注(1)、《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尚书帝命验》云:“禹白帝精,以星感,……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命。”注云:“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
(8)《诸子集成·潜夫论·志姓氏》第235页。
(9)《诸子集成·荀子集解》第262页。
(10)《诸子集成·孟子正义》第475页。
(11)《山海经·大荒南经》第258页。
(12)《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坤舆总部·舆图部》第7093页。
(13)《诸子集成·吕氏春秋·慎势》第460页。
(1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502页。
(15)《山海经·大荒西经》第269页。
(16)《山海经·海外北经》第200页。
(17)《山海经·海外南经》第184页。
(18)《山海经·大荒南经》第260页。
(19)《汉书·高帝纪》第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