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帝南征与帝舜南巡审视与重构

黄帝南征与帝舜南巡审视与重构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击败炎帝及蚩尤后,炎帝率部退居今炎陵及洞庭湖一带平原地区,从事农耕。但是,浮青山黄帝虽未到过,帝舜却实实在在地到过。其实,帝舜83岁时,大权已落在夏禹之手,禹窃取了帝位后,就对帝舜及其二妃进行追击。帝舜在中原时,其政治中心在河南一带,都城为古之蒲坂县。瑶青铺有大山,称瑶青山,乃帝舜退出中原角逐后马放南山处,其主峰称放马寨,海拔830米,系当地的高峰。相传帝舜死于瑶青铺。

黄帝南征与帝舜南巡审视与重构

史记·五帝本纪》言:“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南至于江,登熊、湘。”(1)其中湘山即君山,为帝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所处之地,在今岳阳市内。熊山在哪里呢?考《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之首往东北移四百四十里,曰崃山,再往东移二千二百里,曰熊山,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郊的郾城南而江汉之北。(2)

宋理宗时祝穆的《方舆胜览》卷二十六“宝庆府”(邵阳县、新化县)条中写道:“山川熊山,昔黄帝所登,意即此也。”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击败炎帝蚩尤后,炎帝率部退居今炎陵及洞庭湖一带平原地区,从事农耕。蚩尤余部则从河南被黄帝追剿,退居今湖北,最后徙居湘中山区包括唐宋时期的梅山等地。祝穆所言熊山,即今新化与安化接壤的大熊山。黄帝虽到过湘山,但他绝不会跑到距湘山六七百里的新化大熊山,到据有该地的三苗部族那里去送死。

古今文人墨客不但推断出熊山即新化大熊山,还臆想出“熊耳浮青”即今安化乐安镇境内的浮青山。这一讹传,司马迁有一定责任。《史记·封禅书》言:齐桓公“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3)。熊耳山确有其山,在商洛地区。殊不知商洛地区的熊耳山距召陵遥远,怎能登之呢?这都是《史记》将熊山之中添上一个“耳”字之误。

“熊耳浮青”,后来经学者们着力渲染,竟成了梅山十景之一。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教谕方清纂修的第一部《安化县志》载:“紫云晚照,洢水拖蓝,笔架凌霄,熊耳浮青。仙岩佛像,镜泉浴月,泉塘沸玉,印石奇纹,灵龟兆雨,芙岭朝云。”(4)清康熙《安化县志》刻意作了描述:“梅山十景,实甲三湘。如灵龟存有生之气,仙岩留不坏之躯,芙岭下神女之云,镜泉洗婵娟之魄,此皆天然垂象,地灵作秀者也。青葱蔚若熊山,蓝光萦回洢水。他如印石奇纹,笔架供好,烂锦鳞于紫云之巅,吸龙沫于泉塘之底,山川之秀,谁得而拟诸!”明嘉靖《安化县志》将浮青山写成了“熊耳浮青”,即熊耳山;清康熙《安化县志》则写成了“青葱蔚若熊山”,就是将浮青山写成了熊山。于是便有了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中的熊山即是浮青山之误,却不曾细察黄帝所登熊山在河南,那里可一览江汉平原无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有学者仍循明嘉靖《安化县志》之说,以为黄帝登上了安化的浮青山,借以提高浮青山的知名度。

但是,浮青山黄帝虽未到过,帝舜却实实在在地到过。帝舜是古代制陶人的领袖,古称陶器为“䍃”,制陶人称“摇民”。帝舜遗民徙居梅山后,与土著以狩猎为生的盘瓠蛮融合,便成了“猺”人,近现代以来改作“瑶”人。

帝舜及摇民是如何徙居梅山的呢?这就有必要追溯到舜禹之世。夏禹是鲧之子,鲧乃一位暴戾的奴隶主,他是否治过水,尚待考证。但由于他侵凌诸侯,被舜杀了。舜代尧位后,就“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5)

《史记》言:“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乃预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6)舜61岁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而崩,其时正好100岁。百岁老人怎能不远数千里去南巡狩呢?再看苍梧之野,据《山海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7)赤水在贵州省,即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地。赤水东的苍梧之野今属永州市。帝舜100岁时,是不可能去那里巡狩的。其实,帝舜83岁时,大权已落在夏禹之手,禹窃取了帝位后,就对帝舜及其二妃进行追击。舜与二妃率其摇民南遁,跑到了岳州(今岳阳市)的湘山。湘山今称君山,乃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所居之地。随后,又跑到了岳州的苍梧之野。该苍梧之野见诸一部权威性巨著——《古今图书集成》的《方舆汇编·坤舆总部》:“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春秋、战国时并属楚。”该苍梧之野又叫苍梧台,在今岳阳市与华容的交界处。但那里没有陵墓,故称零陵。帝舜乃一代君主,他不会在苍梧台自尽的。从考古发现及地名遗址分析,帝舜及其摇民跑到了上梅山,即今安化等地。

今安化东坪镇的城埠坪、大福镇的永田村,曾出土一批泥质红陶、褐陶、黑陶片,经湖南考古专家鉴定,制作于4800~4200年前。帝舜南遁,正好在距今4800年前后,特别是今梅城镇西的乐安镇红泥田,烧制夹砂褐陶器——砂罐子、砂炉锅等器物,已延续数千年,至今仍未停止,此当为帝舜遗民的“活化石”。

帝舜在中原时,其政治中心在河南一带,都城为古之蒲坂县。《水经注·河水》载:“又南过蒲坂县西……皇甫谧曰,舜所都也。”(8)蒲坂与河南的伊水接近。《水经注》还载:“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帝舜的摇民迁到今梅城后,不忘故国,故梅城城镇有洢水,又东北流,注入洛阳湾,但当代梅城人将洛阳湾改成了“落霞湾”,错了。

帝舜的摇民进入上梅山后,与崇拜狗图腾的土著盘瓠蛮融合而成了瑶人,成为古代梅山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据今乐安镇西浮青铺老人说:浮青铺自古至今都称瑶青铺,因这里的先民多为瑶人。瑶青铺有大山,称瑶青山,乃帝舜退出中原角逐后马放南山处,其主峰称放马寨,海拔830米,系当地的高峰。(www.xing528.com)

相传帝舜死于瑶青铺。还有一传说,帝舜与隐居插合岭的善卷,在放马寨同乘凤凰升天。

注释

(1)《史记·五帝本纪》第1页。

(2)《山海经·中山经》第300页。

(3)《史记·封禅书》第206页。

(4)《安化县志》第537~538页,1992年版。

(5)《尚书通检·舜典》第1页。

(6)《史记·五帝本纪》第7页。

(7)《山海经·大荒南经》第258页。

(8)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第3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