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地域多丘陵、山地,气候温暖,适宜茶叶生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山民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梅山茶文化。
自古以来,梅山就以产优质茶叶著称。上梅山(今安化、涟源一带)素称茶乡。唐代,安化渠江出产的薄片已负盛名。(1)“薄片”即压制的砖茶。唐末至北宋时期,“梅山蛮”常以茶叶出口中原,换取食盐、铁器。北宋时,朝廷对“梅山蛮”实行“经营开拓”政策。“至和二年(1055),安抚司刘元瑜募进士杨谓招诱瑶民1200户,其隶益阳者置为茶庄,隶宁乡者置为钱庄,宣补招安将以领之。”(2)当时茶叶在北方极其昂贵。金国《茶法》规定现任五品以上官员方许饮茶。梅山茶庄的设置,无疑对北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元、明时期,梅山的“芙蓉茶”“云雾茶”驰名海内外,被定为贡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规定安化上贡茶22斤,县督仙溪、九渡水、大桥、龙塘采制,时称“四保贡茶”。万历二十三年(1595),安化黑茶被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安化红茶为“湖红”正宗,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齐名。民国四年(1915),安化研制的“安化名茶”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质量最优大奖章。自此,武汉、长沙等地茶商都悬挂“安化名茶”招牌;外国人则非“安化名茶”商标的茶叶不买。新中国成立后,安化研制的“松针”茶为国优产品,后来又研制出“荷香茯砖”“安化银毫”“银币”等省级优质名茶。到了当代,安化黑茶驰誉国内外。
梅山名茶有享誉千年的历史,而饮茶、植茶的历史更长。早在春秋时,湘境梅山等地已普遍饮茶、植茶,并懂得茶叶的清暑、解毒、提神等药用价值。楚庄王三年(前611),“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悦,是岁灭庸”(3)。庸国乃巴、秦、楚三国中的大国,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其南疆到了今湖南张家界(原名大庸)等地。原来庸人乘楚饥,联合南蛮(湘境梅山等地的古民族)伐楚,于是楚庄王遣伍举、苏从还击。相传伍举、苏从伐庸,进入南蛮之地,一路秋毫无犯。值酷热炎天,军士多染疾病。幸梅山长者相助,给军士饮以茶,疾得愈,遂灭庸,并置黔中郡。
世传唐御史陆羽(733—804)在江西上饶市居山植茶。其山称茶山。时人称他为“茶仙”。其实陆羽系今湖北荆州天门人,乃楚人之裔。原来“茶仙”出自楚国。
湖南种茶比江西早得多,可上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炎帝之时。在今湘境茶陵县东也有个“茶山”。该山疑为炎黄阪泉之战后,炎帝退居江南,居山植茶之地。后来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自炎帝以降,湖南已有了数千年植茶史。陆羽所在的唐代,湘境已有岳阳淄湖茶、衡山南岳茶被定为贡品。
湘中梅山茶的历史同样悠久。梅山瑶人“刀耕火种、摘山射猎”的生产习俗延续数千年。“摘山”系指采摘包括野生茶在内的野生食物。梅山称“茶乡”,乃野生茶的原产地,至今芙蓉大山尚有野生茶。茶陵茶山的茶,疑为梅山茶的移植。茶陵毗连江西,上饶茶山的茶,疑为茶陵茶的移植。今天,茶的种植遍及世界。若要寻根访古,离不开茶陵,更离不开梅山。
梅山人呷的茶有:
1.煎茶
煎茶用粗茶叶熬制。粗茶叶的制作方法简单:先从茶园摘回老茶叶(立夏后采摘),在灶锅里放进清水烧开,将茶叶倒进,打几个滚,捞出晒干待用。熬煎茶时也要先烧开水,然后放进一把老茶叶,煎十分钟左右,倒进茶缸,便是煎茶。煎茶大多冷饮,具有解渴、提神之功效。梅山人吃煎茶,有点“蛮气”。中国传统茶文化讲求斯斯文文,慢慢地“品茶”。正如《红楼梦》中妙玉所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梅山人终日与茶打交道,无需慢慢品尝。渴了就大口大口地吃。大热天在山上做工,随身带个装上五六斤茶的茶筒。休息时,搬起茶筒咕咚咕咚地吃,有时吃了个筒底朝天,从不顾什么饮牛、饮骡,只图个心里凉快。
2.泡茶
泡茶是用细茶叶加开水浸泡而成,老年人早晨起来,喝一碗泡茶,顿觉精神舒爽。梅山人好客,接待客人时,泡茶就是见面礼。梅山人还讲究在泡茶里加入一些芗料和盐。芗料有芝麻、花生米、炒黄豆之类。泡一碗雨前(谷雨节前)采的白毛尖茶,配上芗料,香气扑鼻,呷起来滋滋有味。
3.擂茶
擂茶有清水擂茶和米擂茶之分。其制作特征在于一个“擂”字,少不了擂钵和擂茶槌。
清水擂茶。先从茶园摘一把生茶叶,洗净,放进擂钵中用擂茶槌擂碎。接着加入芝麻、熟黄豆、生(熟)花生米、熟绿豆、生姜、胡椒及山苍子、食盐等,一并擂碎,然后倒入开水搅匀,便是清水擂茶。清水擂茶呈淡绿色,味道好。
米擂茶。先把大米浸泡,加入生熟花生米等一并擂碎,并将锅中水烧开,再将擂碎的食物倒入锅中,有的还加入新鲜嫩玉米,边烧火边拌和,煮成糊状。用擂钵擂好,加上芗料,熟后倒入擂钵中与芗料同拌匀,便是米擂茶。米擂茶使用的料比清水擂茶浓度高,具有饱腹充饥的功用,人人爱呷。
梅山山多田少,往昔大米珍贵,打米擂茶呷的人不多,梅山瑶人“竟有年登耄耋,未曾尝过粒米者”(4)。民国时期,梅山人讲究在“茶节”(谷雨节)打米擂茶吃。新中国成立后,打米擂茶吃已成为梅山人日常生活中常见之事。
4.唤茶
梅山人在吃茶的同时,非常讲究“唤茶”。“唤茶”的“唤”字,含“唤醒”的意思。梅山人嗜茶。吃起擂茶来,人人能吃上七八上十碗,吃急了就会“茶醉”。于是便摆上些土产食物,与茶配合着慢慢地吃,借以“醒茶”。那些食物便叫作“唤茶”。梅山的唤茶可分五大类:
(1)炒唤茶。先将河沙放入锅内加热,滴几滴桐油,再将食品倒进,用铲子翻炒。炒熟后用筛子筛出沙子。炒熟的食品称炒唤茶。常见的炒唤茶有花生、葵花子、南瓜子、黄豆、蚕豆、豌豆、红薯片等。
(2)酸唤茶。用醋腌制的唤茶称酸唤茶。梅山人喜爱制酸唤茶。用一个缸子,缸子里倒进立冬后的清水或冷开水,然后加入食盐和“醋娘”。醋娘多为酸杨梅、酸橘子等物。约浸半个月,便成了醋,即可腌制酸唤茶。醋越陈久越好。有的醋坛子沿袭了几十年、几代人。由于所浸酸唤茶为黄瓜、豆角、刀豆、莴笋、辣椒、蒜、大薤白、萝卜等,都能分泌出果酸,所以缸里的醋水浸干后,只要加水和盐就成。
(3)油炸唤茶。用食油炸出的食品,叫作油炸唤茶。常见的油炸唤茶有炸蚕豆、炸豌豆、炸红薯片等。梅山有一种特殊的油炸唤茶,俗称“巧古”。巧古源于“金鼓楼”,金鼓楼是用黏米做成的薄片,上有鼓楼图案,将它炒熟,鼓楼图案呈金黄色,因而得其名。巧古制作是金鼓楼的改进。其不同的是将沙炒改成油炸,将黏米改成糯米,将鼓楼图案改成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加清水揉成条状,条条中配以红、绿、黄等花纹图案,再用布条包好,放进锅子里蒸熟。取出后过一个晚上,使之“翻生”。然后撕掉布,切成薄片,便是生巧古。生巧古制作多在立冬后,以利于巧古坯子“翻生”。生巧古放进油锅里一炸,便是熟巧古。炸好的巧古比生巧古大两三倍,且花样奇艳,呷起来又香又甜,是款待宾客的上乘唤茶。
(4)凉拌唤茶。梅山的凉拌唤茶主要有凉拌黄瓜、西红柿、凉薯、紫苏木瓜等。将食物切成薄片,加食盐、白糖、醋拌匀,过15分钟就可食用。其中紫苏木瓜乃梅山特有。把紫苏和切成片的木瓜晒到半干半湿,加白糖、食盐拌匀,腌在缸子里,很快就可食用。紫苏木瓜是暑天的保健食品。紫苏有发表、治感冒和健胃的功能,木瓜有行气、活血、通筋络的功效,味道鲜美,人人喜爱。
(5)糖食唤茶。梅山人做的糖食唤茶有麻枣、鸡脚酥、糖粑粑、瓜箭、炒米糕、七粉子等,做工精巧、美观,具有地方特色。下面简单讲讲七粉子的做法。用熟花生米、炒玉米、炒薯片、炒黄豆等磨成粉,加面粉、蔗糖、橘皮丁,拌清水和匀,蒸熟冷却后切成小三角形块块,因由七味食物组成,故称七粉子。七粉子是往昔梅山常用的糖食唤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自做的糖食唤茶慢慢减少了,糖食唤茶被杂货铺里的糕点、果糖取代了。
梅山人婚丧喜庆离不开茶,迎宾待客少不了茶,茶文化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略谈几个方面。
1.招待“贵客”的茶
梅山所称“贵客”,莫过于“上亲”和“新客”。上亲是娶亲那天女方到男方家做客的长辈。新客是对新郎第一次去岳家拜年的称谓。如上亲进门,要在特意安排的上亲房内摆一桌茶。茶叶要用一叶一心手工揉制的“白毛尖”。桌子中间摆一个“间盘”。间盘有七间和九间之分,分别称“七子盘”和“九子盘”。中间一间最大,摆花生。其余摆南瓜子、巧古及其他唤茶之类。玉米、红薯片等粗食不上间盘。间盘里的糖食(自制的除外)一般不吃,留给下次再摆。如有的将银杏染上颜色,放在间盘里做摆饰,好看而不能吃。
2.请工的茶
梅山人请木工、篾工、泥水工等,或请人“打会工”(不收钱的协作),少不了三餐饭,两钵茶。早餐后午餐前的“早茶时节”和晚餐前的“下茶时节”都要吃茶。这种茶大多用米擂茶。唤茶不用间盘、碟子之类,而是用“茶筛子”装得满满的,其品类为炒薯片、炒玉米、炒花生等。近40年来农村修新房子,唤茶讲究质量,薯片子用油炸,还大捧大捧地放糖食唤茶。
3.送礼的茶
亲戚、朋友家里死了人或做棺材,梅山人讲究送茶。有一种专门用来送茶的“茶盒”,木料做成,漆得鲜红锃亮。其上有花鸟图案。每格里放一个横“日”字形间盘。梅山做喜事送茶,所送的茶用间盘装着。盘内分五格,上四格放八碟唤茶。最下一格放一碟唤茶和一包茶叶。之所以将茶叶放在最下面,是沿袭远古梅山先民崇拜地母习俗。唤茶除一碟花生和一碟瓜子外,其余大多是油炸货或糖食。送给丧事家的人情茶当天就要请客人吃光。吃不完的兜着走。
梅山有送柩前上“茶祭”的习俗,选一盒最好的茶为亡者“饯行”。实际上亡者享用不了,由扛柩的“八大金刚”瓜分。
4.新妇娘茶
往昔梅山人嫁女,女方家要打发新妇娘茶。娶亲的那天,宾客们吃的茶是新郎家的茶。次日早宴后,就要打一大锅擂茶,所用茶叶、唤茶,都来自女方家。女方家打发的唤茶,既讲数量又讲质量。从数量上讲,有打发一两担花生、英米子(炒糯米)的。从质量上讲,做的各种唤茶都很漂亮。如巧古图案有并蒂莲开、牡丹初绽等。数量多表示女方家豪爽、大方,质量好表示女方家“根本”好。(www.xing528.com)
5.茶亭的茶
梅山人好客。假如你到梅山去游览,渴了,随便跑到哪一家,都能品尝到一碗凉滋滋的煎茶,不收你一毛钱。不给人茶喝的女人被斥为“撬胯不贤”的堂客。梅山还有一种独特的公益设施:在交通要道经过的山头上置茶亭,委托一户人家四时烧茶水,招待过往客人。其开支从“路会”公益金内报销。
梅城南五华里有梅岭,乃过去通蓝田(今涟源)、宝庆(今邵阳)的要道,号称“天下第一茶亭”。其亭联是:梅岭寒泉能止渴,长途有客好停车。“梅岭寒泉”乃梅山十景之一。寒泉所在地风光旖旎,清澈的泉水甜滋滋、凉丝丝的,沁人心脾。
安化木孔乡老山坑茶亭亭联是:老少英雄千里奔劳止渴茶浆何处饮,山林俊杰一行辛苦此间活水可堪尝。安化辰山茶亭联是:雨住云收天已近,山高月小夜光清。
梅山茶亭亭联为梅山茶文化平添了几分雅致。
6.巫师用茶
梅山先民信仰鬼神,茶便成了与鬼神交往之物。如小孩受惊后,要请巫师“数吓”赐茶。朝拜庵堂佛祖,也要包一包细茶,请佛祖赐茶保佑。梅山巫师崇拜的祖师爷,是木雕的菩萨。其背部凿了一个洞,里面放一把茶叶和该祖师爷的生庚八字。因为茶有治病的功用,木菩萨用茶做了“肚肠”,意在为人治病更灵验。上述巫师用茶看来荒谬,但往昔梅山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笃信巫觋祛病消灾的那种原始信仰,也无可厚非。
7.梅山峒歌中的茶
往昔梅山峒民“传情记事全凭歌谣”(5),其歌谣称“梅山峒歌”。茶是梅山峒歌数千年来传情记事的重要题材,可以说从“盘古开天地”唱到今朝。如梅山流行的峒歌《盘古开天地》中,就有关于茶的表述:“盘古开天地,只见侬和你,梳头打扮去看姐……堂屋里椅子拖几拖,哥呀你到咯里来请座,我到厨房之中给你筛碗冷茶喝。又放胡椒又放姜,麻麻辣辣又喷香,又放芝麻又放盐,麻麻辣辣又沁甜。”
又如《采茶歌》:
“正月里(几)采茶,是(呀)新年(吔),
姐妹(依咯)双双,佃(哪)茶园(吔)。
佃了(依咯)茶园,十二(吔)亩(吔)。
当贵(依咯)点子,现交钱(吔)。
二月里(几)采茶,
茶发(吔)芽(吔),姐妹(依咯)双双,
摘(呀)细茶(吔)。左手(依咯)摘茶,
茶(呀)四两(吔),右手(依咯)摘茶,
茶半斤(吔)。三月里(儿)采茶,
是呀清明(吔),
姐妹(依咯)双双,
绣手巾(吔)。
两边(依咯)绣起,茶(呀)花朵(吔),
中间(依咯)绣起,心(呀)上人(吔)……”
梅山茶歌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的人情韵味。
近些年来,国际茶叶生产的竞争加剧。如何以质量取胜,重振梅山茶的雄风,至关重要。当代梅山腹地安化创造的“白沙溪”砖茶、金花十两茶和“晋丰厚”散装压制的新品种,在国内外享誉日增。
历史上,“芙蓉香茗”贡茶传承上千年,至今仍有迹可寻。特别是,梅山境内濒临灭迹的“茶乡仙草”(在安化梅城田心村,涟源的伏口镇)尚有迹可寻。“茶乡仙草”简称“茶乡草”,是制作贡茶不可或缺的配料。其所以称“仙草”是因为它本身没有香气,但只要与茶叶配合沤制,就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诱人的幽香。据有关专家论证,茶乡草能预防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多种疾病,连癌症也能预防。茶乡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很细很细,淡黄色,呈瓜子形。籽实萌发力很低,因而繁殖缓慢。而今,安化科研机构正准备用当代科学技术繁殖茶乡草,继承和改进“芙蓉香茗”的制作技术,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让“芙蓉香茗”走出梅山,走向世界,获取新的万国博览会质量最优大奖章。
此外,安化白沙溪、东坪镇酉州等地的黑茶久负盛名,进而产生了崭新的茶文化,这有待当代有识之士进一步发掘、整理。
注释
(1)《安化县志·茶叶》第252页。
(2)清同治《安化县志》。
(3)《史记·楚世家》第329页。
(4)《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
(5)1989年8月26日《新民晚报》:《传情记事全凭歌谣,祖师是个倒立英雄——梅山文化湮沉千载,今被确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