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人讲究吃,把“吃”称“呷”。究其本源,得从“仡僚”说起。宋代章惇《开梅山并序》言梅山先民“食则燎肉,寝则寝皮”。仡僚乃梅山僚与饕餮氏融合而成的种落,古时滇、黔、湘均有分布。
到了近、现代,“呷”的讲究更缜密,形成了“呷文化”。民谚言:“叫花子嫁娘,只讲得呷。”还有调侃语:“住在桥头府,打破罐头城。走掉汤元帅,捉哒喻(芋头)将军。”引人发笑。民国时期,遇上荒年,殷实户有组织煮粥周济穷人的善举。贫苦农民自发组织“呷大户”,俗称呷“排家饭”。农民买卖耕牛或耕牛交换,买卖双方及做中的人要大呷一顿,叫作“呷贯食”。经费一般由买方出,“对牛”由双方出,叫作牛尾巴两边调。不从事体力劳动者称“呷松活饭”,梅山人参加婚丧喜庆的筵宴统称“呷酒”。死了人去吃酒又称“呷冷肉子”。几个人合伙呷酒宴称“打平伙”。梅山人认为男子要口大,女子要“樱桃小口”。俗语“男子口大呷八方,女子口大呷田庄”。父母老了,子女多的要轮流供养,称“呷人情”。亲戚朋友赚了钱或得了好处,到他家去贺喜,少不得大呷一顿,叫作“呷红”。靠奉承、拍马屁呷饭,鲁迅先生称“吃白相饭”,梅山人则叫“呷混账饭”。有什么好处,“手指甲长”的抢先占有,称“呷头浆”。民国时期,当兵称“呷粮”,当兵的人称“粮子”。清代官僚或在官府当差称“呷皇粮”。因家贫卖儿女谋生计称“呷崽女骨头”,靠搞迷信吃饭称“呷菩萨饭”。懒惰的人称其为“好呷懒做”“坐呷山空”。总而言之,呷的范围极广,下面谈谈一年四季的“呷”。
(一)元宵节
梅山人讲究呷元宵坨。用糯米粉做成坨子,坨子中放白糖及碾碎的花生米、芝麻等馅料,就是元宵坨。每斤坨子四十个左右。煮元宵坨先将放了油盐及韭菜的水烧开,然后将元宵坨倒入煮熟,便可食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用酒肴、元宵坨等祭祀天地、祖先、祖师、福神等神祇。晚上点元宵灯,敲锣打鼓耍龙、舞狮、扎“抬故事”,真个金吾不禁,凤翥龙翔,谓之耍元宵。耍元宵一般耍到午夜,这天家家呷元宵酒,叫作呷哒元宵酒,各人寻生路。
(二)花朝节
二月十五为花朝节,乃妇女的节日。师公子们要用酒醴祭花山娘娘。花山娘娘又称樟山娘娘、宝山娘娘。宝山即梅山,宝山娘娘乃梅山最大的娘娘,她的仙娘姐妹有云霄、水霄、碧霄等。花山娘娘乃司花之神。花朝节到了,二月兰率先开放,接着桃花、杏花、李花、梨花、杜鹃花、月季花等竞相开放,花蕊沁心,花荫覆地,春天景色迷人。花朝节间,年届16岁的姑娘要穿耳洞,耳洞穿好后用茶卡子(茶树细枝)塞入孔内。待圆眼愈后,就戴耳环。有钱人家女儿穿金戴银。无钱人家女儿以铜代金,以锡代银,有的干脆不戴耳环。农家女眷摆酒宴,祭花山娘娘。此习俗而今基本消失。
(三)寒食节
寒食节为每年三月初三日,又称上巳辰,乃对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的追悼日。介子推功高不愿受封,与其母隐居深山。晋文公派一支队伍去找,他总不肯露面。晋人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介子推死后,其隐居的山称“介山”,他死的那天,晋国人不吃熟食,饭菜都吃先天做好冷却的,故称寒食节。该习俗流传了两千多年。在江南,早就不吃寒冷食物。梅山则改成了“热食”,呷地菜子煮鸡蛋。地菜子有明目祛炎的功效,又是治蛇伤的妙药。蛇水师治蛇伤,用地菜子拌芦苇,擦洗伤口,把淤血洗尽,并接好“桩”,再内服地菜子、七叶一枝花、半边莲等熬煎的中草药,神效。
(四)清明节
清明节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孝道内涵,全国处处流行。清明节要扫墓,将已故先人坟茔上的杂草、灌木砍掉,挂上纸钱,俗称“挂青”。挂青时放炮竹,烧冥钱,给亡者叩头。中午摆上筵席,祭奠祖先。
民国及以前,各个氏族都有公田。清明那天,族上的“头人”便张罗办清明酒。只要能上山挂青的人都有清明酒呷。呷之前到祖先坟上挂青。我家枫树湾乃梅山龙氏的一个支派,我小时候参加过族人组织的挂青。首先给迁安始祖、葬于今道观村阳德墈的天祥公夫妇、天祥公之子志道公夫妇、志道公之子思泉公夫妇、思泉公之子必昌公挂青。随后到今龙安村镇安寨给必昌公之妻莫氏宜人、朱氏宜人及以下十多位昭穆挂青。最后回枫树湾,给本支派的始祖伟贤公夫妇挂青。以后便由各自支派分别挂青。我家为长房,分别给钖之公夫妇、钖之公之子毂舆公夫妇及毂舆公之子升猷公夫妇、升猷公之子文卿公夫妇挂青。挂青过程,一路赏玩梅山风景,心旷神怡,从中品味祖先兴家立业的伟绩。最后呷清明酒,祭拜祖先后大块呷肉,大碗呷酒。
(五)立夏节
梅山和全国各地一样,立夏节呷立夏圆子。不同的是,梅山人喜欢在圆子内掺入“暑肉子”。暑肉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灰褐色,糯性,具有泻火降压的保健功用。立夏圆子一般每市斤糯米做四个。将它煮熟后,首先要祭祀太阳公公,相传这天是他的生日。接着祭祀天地国亲师、福神、祖先、祖师等阴灵。祭毕,阖家大呷。我年青时一顿能呷八至十个。这天,每人要呷一个或两个鸡蛋,民谚称:“立夏呷个波(蛋的俗称),岩头古都踩破。立夏呷个蛋,岩头古都踩烂。”(www.xing528.com)
(六)插田酒
过去殷实户开始插秧那天,插秧人进秧田扯秧称“开秧田门”。那天请许多插田能手,早晨扯了秧,呷完饭,祭完神祇后,请“师父”们坐席,业主要清席。梅山兴插圈圈田,插最外那个圈的称“牵边师父”,业主邀他坐了首席。其余随便坐。呷完酒肴后,便挑着秧苗去插田,牵边师父是不担秧的。插秧时,你追我赶。插前一圈的生怕被插后一个圈的赶上、超过而被“关起”,因此气氛热烈。上午休息时称“呷早烟”。所谓呷烟实则呷茶——呷米擂茶,换茶有花生、瓜子、薯片子及糖食等物,每人还呷一个盐鸭蛋。但酒不多呷,怕影响插秧。上午插完后呷午饭,酒肴与早晨一样丰盛。呷下烟与呷早烟待遇相同。收工后的晚宴,比早、中两顿更讲究。特别是呷酒,可以放开海量,纵情畅饮。主人亲自敬酒,尽醉方休。民谚言:“插田栽米树,呷个不停住。”
(七)呷新
呷新是农村禾稻抽穗及部分新鲜蔬菜能呷时的祭祀活动,一般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祭祀的主神为“五谷大神”,桌子上摆满鱼肉等荤菜及新鲜蔬菜,并扯五根刚抽穗的禾稻(有时尚未抽穗,则在禾包子里剥出),摆在上方,家主请神,念迎神词,恭请满堂神圣、门中宗祖及“五谷大神”降临,祈求人兴财旺,五谷丰登。请完神后阖家大吃。
(八)烧包节
烧包节又称鬼节,烧包是悼念祖先亡灵的一种活动。每年七月初十日下午,梅山人放起鞭炮把“老客”(已故的亲人)接回,请上神龛祭拜。自十一日至十四日,每天祭祀酒肴茶饭各两次,每天要点一根能燃一整天的长香。到十四日下午约五时许,就送“老客”,少不得赠以钱币,钱币乃冥钱,横六竖七,每张42个。每包约20张。相传每个包经“天地银行”开启,只能抵八百钱,多的被天地银行据有。当代人觉得20张太薄,一般都是30张左右。封包纸用薄的纸做成,中间印上“中元大会”四个大字。其余大都有一定的格式和文字,要填上孝子、孝孙等人的名字及对亡者的称谓,如父母称先考妣,新故父母称显考妣,祖父母称祖考妣···…在“中元大会”的左侧填写公元××年岁次××农历七月十四日焚化。焚化前要请祖先打保卦,保佑全家老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烧包前在包下放进干柴茅草等易燃物,并在烧包场的四周插四个茅标,恭请茅山祖师震慑一切外邪野鬼,当烧包场点火焚化包钱时,同时在茅标外烧些野纸钱,供无依无靠的野鬼受用。
(九)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是梅山民间讲究呷的日子。如熬腊八粥。该粥用糯米、籼米、粟米、糁子、莲子、花生米、桂圆、荔枝八味食物加红糖熬制而成。其中糁子分黏糁和糯糁。糁子是梅山特有食物,具有补肾、强心、健胃的功效。还有,腊八这天,农民煮腊八豆豉,蒸腊八甲酒、腊八甜酒。
(十)过小年
梅山人过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又叫小把戏过年,食物多为小孩喜爱呷的。头天,要把扬尘——挂在壁上的柴烟沉积物扫尽。相传灶君菩萨(司命府君)是玉帝的外孙,二十四日要到玉帝那里去述职,将家主的善恶向玉帝汇报。扬尘乃司命府君记载户主善恶的载体,所以要在二十三日将扬尘扫掉,有隐恶扬善之意。二十三日中午,要办酒席给司命府君、司命夫人践行。二十四日乃正宗过小年的日子。先要将酒肴茶饭摆在堂屋中桌子上,恭祝天地国亲师、仙娘姐妹、地脉龙神品尝,其中的祖先虽在福神上有个“亲”字,但要详细将高、曾、祖、考妣的尊称一一在请神祝文中列出。叩拜完毕,全家大小欢欢喜喜过小年。梅山人在铺店等单位帮工的,老板要办一桌酒席,送帮工的回家过年。这天,农村要“封仓”,将一批珠宝钱币放进仓中,落了锁,到来年正月十五后再择日开仓。过小年时,少不了要请“司仓”之神一起享受。
(十一)过大年
过大年为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准备工作从腊月中旬开始杀猪、宰羊、煮酒、做年粑、做英米子(用糯米几经操作做成)。这天,外出工作的年青人都要回家过大年,忙碌一年,回家与老人团聚,往昔那些讨米要饭的,也要回家过年。叫花子都有个三十夜,其余人更不用说了。三十这天祭祀的神灵,与过小年相同。梅山人的大年,在堂屋里过。堂屋既是祭拜场所,又是食堂。祭祀神灵之后,全家老少团团围坐过大年,同时鸣放鞭炮。到了晚上,阖家都到火坑里,火坑乃梅山的厨房。这晚的火要烧得大,烧得红火,烧得有气派,常言“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梅山人在炊灶旁挖一个火塘,到三十夜,在火塘中燃起个大树蔸,有的火蔸一直燃到天亮。在火塘中央,挂一个梭筒钩,将菜锅挂在钩上,锅里熬的菜叫“吊锅菜”。吊锅菜多为羊肉、狗肉之类。羊肉加当归熬煮,称归羊汤;狗肉加黄芪煮,称芪羊汤,都有祛寒滋补的保健作用。在吊锅菜中加入生芫荽、白菜之类,减少油腻,更好呷。是晚阖家畅所欲言,一般要到凌晨一点以后才休息,这晚待的时间长,谓之“守岁”。过去的老年人有一夜守岁到天光者。守岁有等待欠了账的人来结账的意思。三十夜里放炮竹流行甚久。民国时期,梅城的店铺有从断黑直放到天明的习惯,还互相攀比,看谁家炮竹放得多。到了次日,即新年头一天,一开门就放炮竹,炮竹放完后就紧闭大门,叫“关财(柴)门”。安化有的地方大年初一过大年,如与梅城毗连的乐安镇浮青铺一带,都是大年初一过大年。在梅城,有初一呷头一天煮的饭的习俗,意思上一年的饭到下一年都呷不完。如今此俗已革除。大年初一日祭祀后,呷完饭,就开始拜年。先拜梅山神祇,包括盘瓠、都贝大王及列祖列宗神祇,接着就给活着的长辈、父母拜年。过去给长辈拜年要下跪,平辈则作揖就行,如今已不兴跪拜,只在口头上讲一句就作数。正月拜年的时间长,有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姑嫜的说法,一般拜年到初七、初八就结束,民谚有“拜年拜到初七八,冷却坛子冷却罄”之说。个别人家亲戚多,也有拜到元宵前一日才收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