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北部的澧水流域,为俚人所居之地。
俚人的鼻祖乃黄帝元妃嫘祖氏。嫘祖出自西陵氏,与蜀山氏毗邻。蜀山氏居岷山南麓,那里野生蚕虫极多,因而产生了使用蚕丝制作衣服的蚕丛氏。该氏族起源极早。李白在其《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氏的部族居川境的江南一带,又被称作蛮人。(按:繁体蛮字由言、丝、虫三字组成,即懂得缫丝养蚕的氏族。)嫘祖氏继承了蚕丛氏的技术,并介绍给了黄帝轩辕氏。因此,后人把黄帝与其元妃嫘祖称为缫丝养蚕的始祖。
据《南蛮源流史》:俚人又称里人,今四川威县有玉垒山,俗称雷山。下有玉垒江,西南有蚕陵山,当为嫘祖始居之地。嫘祖氏随黄帝入主中原后,徙居到了湘境的澧水。澧与俚谐音,澧水之名当源于居住着俚人。《史记·夏本纪》中就提到禹疏九河时,“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
俚人是最早使用犁,并以其氏族名来称这种农具的。长江及珠江流域的新石器石铲和石犁的出土,以及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中包括稻谷在内的170多种农作物籽实的出土,证实了俚人在五千年前就已徙居江南,创造了古老的农业经济和古老文明。(www.xing528.com)
居住在梅山北部的俚人,春秋战国时,受到强大的楚国攻击,就向南迁徙。梅山腹地梅城镇北有三里桥。该桥在洢水西,其对岸有雷打洞(俚人崇拜雷神)。三里桥北去有七里桥、十里牌。十里牌下有一座大山,称雷公山。从这里北上,可通桃江县的泗里河,即北宋开梅山时所指的“北界益阳四里河”。梅城镇东还有五里牌。这一带水利条件好,土地肥沃,适宜农耕。这说明了古梅山的农业并非“开梅山”后才有,而是与中原王朝的农业并驾齐驱。
进入梅山的俚人为找寻新的土地资源,一部分北迁,成了黄帝族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溯资水和湘水南迁,进入今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今广东的雷州半岛,属古代俚人聚居之地。有的又从雷州半岛徙居海南,成为海南省黎族同胞的祖先。进入滇、桂等地的俚人有部分迁至越南北部。今越西北有讲壮语的岱人,自称犁人。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东南亚最早使用犁耕的民族。而留在滇、桂等地的俚人,分别融入了汉族、布依族、毛难族及侗族等民族。
徙居两广、滇、黔及东南亚等地的俚人,除了从湖南省梅山等地徙去的以外,还有从四川省南下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