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人的起源、发展与梅山王国的演变

苗人的起源、发展与梅山王国的演变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深入探讨梅山文化的进程中,不少学者提到“梅山王国”这个课题。“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这说明三苗之国的先民,与毕节的娄人为近邻。神农氏所封建帝国在梅山西北则鼎澧之域,为梅山第一个王国。炎帝战败后,退居今湖北的神农架,继又徙居江南,居今炎陵。其首领逐炎帝自立,自称炎帝。这段对话说明了帝尧、驩兜与共工氏共议国是。可见共工氏与炎帝部族均发迹于赤水。

苗人的起源、发展与梅山王国的演变

在深入探讨梅山文化的进程中,不少学者提到“梅山王国”这个课题。要探讨梅山王国,得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苗国说起。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1)赤水属今贵州省,赤水东包括黔东、湘南及广东北部。三苗国实力强大时,从粤北南伸至雷州半岛,越琼州海峡,直至海南岛

三苗,顾名思义,乃种植庄稼(苗)的民族。三苗发迹于哪里呢?云南学者扶永发认为:中华民族的根在滇西而不是历来所说的黄河流域。居赤水东的三苗之国当为从滇西徙去。滇西所居原始氏族为盘古氏(即盘瓠氏),发迹于六盘水。在贵州毕节的大娄山一带发现具有现代人类牙齿特征的三颗人类牙齿,埋藏时代为17.8万~11.2万年前。这说明三苗之国的先民,与毕节的娄人为近邻。抑或由滇黔一带的蛮(盘古氏)与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日增,便向东迁,且单靠采集野生果实及狩猎,不能满足先民的需要,便进化成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三苗氏。湖南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稻壳底层发现三块陶片,经碳14测定,距今一万多年。(2)

距今八九千年前,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出3~4℃,居滇、黔及湘南等地的先民无法生存,便向北迁徙。其中一支迁入川境,另一支则迁入湘北,居今湖南澧县城头山及彭头山等处。1995年7月19日,《湖南日报》刊发了《他组织发掘了我国最早的一座古城——记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介均》。该通讯报道了何介均率其团队在澧县城头山发掘了我国最早的一座古城。该城呈圆形,像盘子,当为盘古氏北迁的“杰作”。澧县属梅山“西北则鼎澧”之域,又属武陵郡,《宋史》所言盘瓠之后,“今长沙武陵蛮是也”。但北迁至此的盘古氏,已进化为农耕氏族神农氏了。据该通讯,古城垣外发现了大溪文化早中期的壕沟,修建时间超过6000年。由于淤泥隔绝氧气起到保护作用,城壕内170多种籽实(包括稻谷、瓜果类作物)保存完好,竹苇编制物、麻布,修制精细的船桨、船艄、船板等手工器物,几乎没有受损,可见当时神农氏的手工艺水平。这个发现比道县一万多年前的陶片迟了四千来年,据此,可推测该神农氏从湘南北迁而来。

三苗氏的族属

(一)炎帝神农氏

吕氏春秋》言:“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3)该封建帝国有父传子、子传孙,及“海上有十里之诸侯”的分封特征。

神农氏所封建帝国在梅山西北则鼎澧之域,为梅山第一个王国。

后来,湘北气温日渐飙升,神农氏又举族北迁。最后末代炎帝参卢氏迁到今河北阪泉之野。

当时,从川西迁居今陕西轩辕之丘的黄帝轩辕氏势力日渐强大,便向东边扩展,与炎帝神农氏发生冲突。于是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4)

炎帝战败后,退居今湖北的神农架,继又徙居江南,居今炎陵。他亲尝百草,将野生茶改为栽培,为我国医药及茶文化之鼻祖。

(二)蚩尤有苗氏

据《南蛮源流史》:“蚩尤原本系神农氏之裔,姜姓。他逐炎帝自立,自称炎帝。”蚩尤出自羊水,羊水在青丘一带。(5青丘属今河北省,尤人以牧羊为生,故以羊为图腾。(6)据此,蚩尤氏由炎帝神农氏的一个支系与崇奉羊图腾的氏族融合而成。

史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据《南蛮源流史》,炎帝末帝参卢氏迁居河北后,势力日弱,而蚩尤有苗氏日强,发展成72支。其首领逐炎帝自立,自称炎帝。既然炎帝已被蚩尤所逐,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者,不应是炎帝参卢氏,而是自称炎帝的那个蚩尤氏。正是由于黄帝与那个自称炎帝的蚩尤鏖战,炎帝末帝参卢氏才能从容不迫地退居湖北神农架,稍后又越长江之险,定居炎陵。

蚩尤首领被黄帝擒杀后,其余部联合几个与黄帝及尧舜等作对的氏族,壮大了蚩尤的队伍。

(三)丹朱、驩兜氏

丹朱乃帝尧之子,他看到舜实力强大,深恐自己继承不到帝位,常怀拔掉舜这颗“眼中钉”的念头,就率其部族谋反,想用武力夺取帝位,受到帝尧的惩罚。

驩兜又称驩头。“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7)帝尧时,驩头任司徒。虞舜见驩兜强大,向帝尧提出“放驩兜于崇山”(8)。崇山在今慈利县西30华里,崇山北有驩兜室。证明驩兜放逐到了崇山。

驩兜不愿到崇山去,他若去,则司徒的爵位就被革掉了。于是,他联合丹朱氏,与帝尧大战于丹水。丹朱战死于丹阳,余部追随驩兜。驩头战败后,跑到北方,其后裔加入了三苗队伍。“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9)

(四)共工

共工氏也是帝尧之臣。“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10)这段对话说明了帝尧、驩兜与共工氏共议国是。“鸠僝功”译成今文,就是施政,受到虞舜反对,便“流共工于幽州”(11)

考共工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12)原来共工氏乃赤水之后。赤水或因居住着名叫赤水的先民而得名。可见共工氏与炎帝部族均发迹于赤水。

共工氏被帝舜击败后,帝舜要“流共工于幽州”。共工氏没有跑到北方幽州去,却追随三苗部族,跑到了江南,居武陵郡一带,属梅山地域。今武陵一带多龚姓,他们以武陵为郡望,属共工氏之胤。

今黔东、鄂西南、滇西等地,共工氏遗民颇多。“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13)邛都乃共工氏所建的酋邦制王国。

(五)寿麻氏

“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14)今湖南省有麻阳苗族自治县,当属寿麻氏聚居之地。安化九龙池下有麻溪,疑为麻阳一带东迁的遗民,寿麻人当代称竿子苗,他们在蚩尤为首的三苗南迁时加入了三苗部落。

(六)苗龙氏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15)原来黄帝之子苗龙不曾继承到帝位,其中一支加入了三苗队伍,并有一支与崇奉犬图腾的盘瓠氏融合成了犬戎氏。

(七)九黎部落

九黎部落起源早,他们与居赤水的炎帝神农氏相邻,从事农业生产。今广东至海南一带,发掘了大批石犁,当属古代黎人的劳动工具。九黎部落在距今10000~9000年时,追随炎帝神农氏徙居今河南。后炎帝与蚩尤与黄帝逐鹿失败后,均退居江南。帝颛顼时,派其孙祝融氏黎去管理九黎种落,由是,祝融氏黎也融入了九黎部落。(www.xing528.com)

帝舜时,以上诸多氏族先后加入了以蚩尤氏为首的三苗部落。故其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帝舜及夏禹的打击下,退居江南,居今湖南、江西一带的两湖流域,后被夏禹翦灭。史载:“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16)

蚩尤部落中还有一支向梅山西部辰州一带逃遁,后被应龙氏所杀。史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17)

回过头来再谈居洞庭、彭蠡间的三苗部落,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以农耕为业的三苗之国,该国的武陵、长沙二郡属梅山地域,其国都为长沙。《史记》言其“德义不修”是对夏禹翦灭三苗国的美化。夏禹从中原一路追剿三苗,三苗退居江南,禹非要翦灭它而后已,“德义不修者”不言而喻。

(八)三苗的西迁与梅山王国

三苗国被夏禹翦灭后,其余部仍打着蚩尤的旗号,向西南部梅山等地迁徙。沿途留下一串串地名遗址。如梅城镇南三华里有枫树湾,东三华里也有枫树湾。枫树乃苗人崇奉的图腾,又是苗人关押奴隶的桎梏。此两个枫树湾为苗人地名遗址。从梅城镇南去三华里,到梅子仓下面,有尤子冲。尤子冲北约一华里,左为石灰冲。石灰冲西去,爬上一小山岗,便是思尤界。尤子冲和思尤界,疑为蚩尤氏安憩与后人怀念蚩尤之地。从思尤界西南行,到了今乐安镇浮青铺的尤溪桥,再向西南行二十华里,乃新化的尤贤(俗称油盐)洞。再向东南行,可到新化大熊山。大熊山北靠安化的九龙池,该山海拔1662米,为湘中第一高峰。山上有石砌房子,有人说此即为蚩尤屋场,蚩尤所建梅山王国在那里。笔者认为,蚩尤氏曾在河北涿鹿与湖南长沙建起过古之强大国家,绝不会在此不毛之山岗立国的。

当三苗氏见夏禹已归中原,不向他们用武了,便举众从九龙池而下,经过麻溪、将军岩至柘溪,顺资水而下,约四十华里,到了东坪镇。东坪镇因迁来了蚩尤氏而得名,原来居涿鹿之野的蚩尤氏居东坪陆监乡,到梅山后,将地名也“迁”来了,继又在安化的东坪建蚩尤祠。故老相传,蚩尤祠在原县政府大院内。解放前尚有人祭祀

该蚩尤之裔所建梅山王国,溯资水而上,经新化至邵阳及今城步苗族自治县,顺资水而下,至桃江益阳岳阳。今岳阳的君山,古称苗山(18)。这个地域广袤数千里,当时也算泱泱大国了。

北宋至和二年(1055),知潭州刘元瑜使杨谓入梅山,招降1200户,其隶益阳者置茶庄,隶宁乡者置钱庄。自夏禹至北宋至和二年(约前2100—1055),该梅山王国断断续续维持了约3200年的区域自治。

概言之,三苗部落最先是在赤水东建立了三苗国,但不属梅山地域。距今10000~9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梅山西北的澧县城头山及彭头山一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最后至今安化县治东坪镇建立了维持2000多年的酋邦制王国。

此外,以帝舜为首的瑶人在今梅城至乐安一带建立了另一个酋邦制王国,本书另有记载。

注释

(1)《山海经·海外南经》第184页。

(2)《中华文化论坛》1991年第1期第33页。

(3)《诸子集成·吕氏春秋·慎势》第460页。

(4)《史记·五帝本纪》第1页。

(5)《南蛮源流史·蚩尤传》。

(6)《南蛮源流史》第31页。

(7)《山海经·大荒南经》第260页。

(8)《尚书通检·舜典》第1页。

(9)《山海经·大荒北经》第287页。

(10)《尚书通检·尧典》第1页。

(11)《尚书通检·舜典》第1页。

(12)《山海经·海内经》第300~301页。

(13)《史记·西南夷列传》第830页。

(14)《山海经·大荒西经》。

(15)《山海经·大荒北经》第287页。

(1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502页。

(17)《山海经·大荒东经》第248页。

(18)《南蛮源流史》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