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山的多民族融合与共存

梅山的多民族融合与共存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山的俚人多融入瑶族和汉族,徙居滇、黔等地的俚人为布依、毛难及海南黎族的祖先。南朝陈至隋代,朝廷对梅山等地不服徭役的先民统称莫徭。莫徭是以瑶人为主的多民族共同体。梅山的多种民族大多融入瑶族。四面八方的先民拥向梅山,究其原因有四:一是远古时代,中华大地多种民族有过几次大迁徙。四是梅山有容纳多民族的文化内涵,数千年来,梅山多民族亲如兄弟,从来没有不同氏族间的相互杀戮,这正体现了梅山文

梅山的多民族融合与共存

梅山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隋书·南蛮传》言:“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狼,曰俚,曰獠,曰頠。”《三国志·黄盖传》载黄盖为武陵太守时,“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武陵、长沙二郡的先民为南蛮种落。汉梅山隶长沙郡,《宋史》称梅山之地“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宋之辰州及鼎澧等地为汉武陵郡所辖。可见古代武陵、长沙二郡间的梅山氏族之多。其中对梅山文化影响较大的有苗人、濮人、巴人、俚人、卢戎、越人、白虎夷人、瑶人等。

(一)苗人

苗人源于三苗。三苗乃五帝之世参与中原角逐失败后的部落联合体。帝尧时居荆州、江淮一带。因多次被尧、舜征伐,退居江南。长沙乃古三苗之国,夏朝初,“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1)。三苗绝国后,其遗民散居梅山等地,成为当代苗人的祖先。

苗人尊奉蚩尤有苗氏。在安化县梅城镇南20公里的思游(尤)界,与新化县毗邻的油(尤)溪,新化县圳上镇的油盐(尤贤)洞及今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均有苗人遗址。

(二)濮人

王鸣盛《尚书后案》:湖南辰州实为古濮地。《中国历代疆域战争合图·春秋时代图》附说:“濮称百濮,清湖南常德、辰州二府境。”安化县梅城镇南10公里有濮坳上,俗称“铺坳上”,栗林有濮水湾,俗称“泼水湾”,当为濮人遗址。

古梅山濮人后来大多徙居滇黔等地,先后融入壮族侗族、土家、布依水族之中。

(三)巴人

巴人原居四川,周初,在汉水南建立了巴国。春秋末,楚灭巴国,巴氏五兄弟散居沅水流域的五溪,号五溪蛮。安化县苍场江溪,曾出土一件巴人军乐器——錞于,当为巴人的遗物。

巴人大多融入汉族,但梅山西北澧水上游偏僻山区的巴人仍保持其古朴习俗,成为当代土家族的一部分。

(四)俚人

俚人是最先发明石犁的古代氏族,在长江、珠江及海南等地均出土过石犁,说明新石器时代俚人就定居江南。夏禹导九川,“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2)。说明其时俚(醴)人已聚居澧水。

梅山腹地梅城镇三里桥、七里桥、十里牌、雷公山(俚人崇拜雷图腾)等,当为俚人遗址。

梅山的俚人多融入瑶族和汉族,徙居滇、黔等地的俚人为布依、毛难及海南黎族的祖先。

(五)卢戎

左传》鲁桓公十三年(前699)楚将屈瑕伐罗罗、卢戎,据王闿运《尚书笺》,“卢在今岳州,辰沅境”。辰沅古属梅山地。往昔梅山曾供奉着“卢爷菩萨”。

梅山的卢戎大多从滇、黔、桂等地迁来,留在大西南的卢戎为彝族的祖先。徙居梅山者融入苗族和瑶族,最后融入了汉族。

(六)越人(www.xing528.com)

清同治《安化县志》载:越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更姓梅,因姓,其所居曰梅山。其实,梅山的越人不是勾践子孙。春秋战国时有三个丹阳,原来都属于楚国。勾践子孙避楚,绝不会跑到楚国人鼻子底下去的。

笔者认为,梅越乃商汤之后,汤入主中原后,其子孙在今安徽亳县南建立了梅国。武王灭商后,梅国的臣民多徙居河南。今皖南不少以“梅”命名之地,当为梅夷遗址。而徙豫境梅山的梅越为避徭役,被迫辗转南迁到湘之梅山。

今安化县东山周梅村曾出土一批战国时越人的兵器,乃梅越居梅山的见证。秦末,梅越出了个传奇人物梅鋗,他辅汉灭秦功高,被封为十万户侯。(3)其子孙多移居广东。留在梅山的越人之裔加入了瑶族、侗族行列,最后成了汉人

(七)白虎夷人

白虎夷人是黄帝族系的支族。其祖先乃高辛氏“八元”中名“伯虎”者。“八元”与高阳氏“八恺”齐名。《史记·五帝本纪》言:“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商初,白虎夷人建立了从属于商的虎方侯国。商武丁以后,双方关系破裂,商王多次征伐虎方,最后吞并了虎方国。自此白虎夷人被迫南迁,其中的分支“扶夷”远徙资水上游的扶夷水。

白虎夷人南迁时,在梅山留有定居的遗址。今安化县的敷溪、大福坪,涟源市的虎溪桥、伏口(敷、福、伏与虎谐音)等皆是。益阳出土过一把虎纹剑,安化县高明铺出土过一件青铜酒器——虎食人卣,当为白虎夷人遗存的文物

白虎夷人首领扶汉阳曾在梅山为王。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太宗遣翟守素攻打梅山,扶汉阳战死。从此,白虎夷人大多被迫外迁,迁往湘西者多加入土家族,迁往湘南者多加入瑶族。清代永州永明县有扶灵山,扶灵瑶居其下。

(八)瑶人

瑶人乃帝舜的“摇民”与盘瓠氏融合而成的古代民族。《中国史纲要》言:在洞庭湖以西的山岭中,居住着古老的以犬为图腾的盘瓠蛮,又称武陵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言盘瓠之后:“今武陵长沙蛮是也。”瑶人古称“猺人”,“猺”字即崇拜狗图腾的盘瓠氏族与摇民结合的象征。古代称陶器为“䍃”,制陶人称摇民,帝舜是个制陶能手,史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4)。《南蛮源流史》也言“舜生戏,戏生摇民”。可见舜乃摇民的鼻祖。

帝舜的摇民居河南伊、洛二水间的瑶碧山一带。禹篡舜位后,帝舜被迫率摇民南迁。史载舜伐三苗,死于苍梧之野,这是对夏禹的美化。按《史记》:舜六十一岁践尧位,践位三十九年而崩,其时正好一百岁。百岁老人是绝对不能麾师万里去湘桂边界讨伐三苗的。

摇民远徙湘南时,在梅山留下一支。梅城镇有洢水有洛阳湾,洢水上游有瑶青山(旧县志作浮青山,梅城话“浮”读“瑶”),当为摇民迁居梅山的地名遗踪。

徙居梅山的摇民与尚处于游猎经济状态的盘瓠蛮融合,组成了猺(今作瑶)族。安化县东坪镇城埠坪、大福镇及小淹镇等地,发掘了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古陶器遗址,当为摇民徙居梅山的历史见证。

南朝陈至隋代,朝廷对梅山等地不服徭役的先民统称莫徭。莫徭是以瑶人为主的多民族共同体。

宋太平兴国二年至熙宁五年(977—1072),瑶人苏氏担任领袖达百年之久。梅山的多种民族大多融入瑶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朝廷下令改为“新籍”。

古代梅山还有僚人、苍梧人、相人、蜒人等氏族以及陆续被“逼上梅山”的汉人。

四面八方的先民拥向梅山,究其原因有四:

一是远古时代,中华大地多种民族有过几次大迁徙。梅山处于南北要冲,必然遗留部分氏族。二是从炎黄之世开始,中原部落竞相角逐,梅山成了战败者的避风港。三是古代梅山为“荒服”之地,蠲免了徭役。四是梅山有容纳多民族的文化内涵,数千年来,梅山多民族亲如兄弟,从来没有不同氏族间的相互杀戮,这正体现了梅山文化的巨大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