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中,在遭受抄家、“批判”之后,我被“下放”到上海远郊奉贤县杭州湾畔的“上海电影系统五七干校”进行“改造”,种了三年水稻。每个月只有四天休假时才能回家。我浑身晒得黝黑来到上海家中,对面的茶客们常常投来惊异的目光。
在干校,我成为水稻管理员。我从未种过水稻,为了摸索种稻经验,我每天给水稻记日记,休假时请值班者代记,一天也不间断,写出厚厚的《水稻日记》。
由于还担任了植保员,据说这是发挥我化学专业的“特长”,因为配制农药药水时要用量杯、量筒,计算农药浓度也属“化学范围”。我竟因此写了一本《治虫的故事》,于1976年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初版,1978年9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增订再版,印数达100万册!这本书印数那么大,据说是因为被列为全国各县植保员训练班的教材。更出乎意料的是,1991年6月台湾谦谦出版社还出版了《治虫的故事》台湾版!台湾朋友问起我怎么会写起《治虫的故事》,我一脸苦涩,因为跟他们说什么“五七干校”,只会使他们一脸茫然。
在“五七干校”,在海风劲吹的芦苇滩,穿着一身打补丁劳动服的我,在散步时居然遇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们。他们也被送来“改造”——“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也在那里。前已述及,我就在这时候结识《十万个为什么》的老编辑潘勋照的,他也穿了一身打补丁劳动服,脸晒得黝黑。
王国忠在1969年8月22日被下放到“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的“尖刀连”劳动。所谓“尖刀连”,“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尖刀”,负责用毛竹、芦苇、茅草、石灰搭建“宿舍”,活儿格外的重。曹燕芳、黄廷元、洪祖年也先后下到“五七干校”。印刷厂工人出身的张伯文,在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还算没有太多遭到“批判”,但是也被送往“五七干校”。我们都是“臭老九”,都成了被“改造”的对象。
在“文化大革命”中,少年儿童出版社也取消了。据说是为了“精简机构”,上海市出版局和各出版社被合并为一个大社,称“上海人民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成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下属的一个编辑室——少年儿童编辑室。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上海出版系统恢复原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少年儿童编辑室重新变成少年儿童出版社。
尽管《十万个为什么》遭到了“大批判”,尽管那时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但是毕竟《十万个为什么》已经在读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在那书荒的年月,终于“无产阶级司令部”决定,在清除“封资修毒素”的基础上,出版新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
据王国忠回忆,他在“尖刀连”干了一年,调回少年儿童编辑室所在的连队。那时候,“五七干校”里按军队编制。
在1971年7月初(叶永烈注:似应是1970年7月初,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版版权页记载是1970年10月第一版),王国忠正在“五七干校”田间劳动,忽然有人找他,说是:“沈团长要你去谈话。”
所谓“团长”,就是进驻上海出版系统的“军宣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的负责人。那时候,上海出版系统由“军宣队”和“工宣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领导。王国忠不敢怠慢,赶紧去沈团长那里。沈团长开门见山,对王国忠说,“现在大家没有书看,无产阶级司令部要你负责修订重印《十万个为什么》,速度要快,国庆节前出书!”
沈团长所说的“无产阶级司令部”,是指张春桥,或者是姚文元。张春桥在“文化大革命”前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主管上海出版工作,而姚文元则在“文化大革命”中主管全国宣传工作。
王国忠想推托,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为《十万个为什么》遭受多次“批判”,实在不想再淌这一浑水。
但是沈团长的口气是不容商量,因为那是来自“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命令。沈团长对王国忠说:“过去批判你是爱护你,现在你如果不肯修订,是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又一次犯罪!”
王国忠无奈,只得接受这来自“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命令。
沈团长说:“要什么人参加修订,完全由你定。”
于是王国忠要了原先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的编辑,要了两位美术插图人员。由于张之凡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王国忠只得另外要了一位封面设计人员。此外,还请“造反派”调了一位干部共同参加领导工作,以示尊重。
于是,王国忠带领编辑、美术人员从“五七干校”返回上海,在“工宣队”“军宣队”以及“出版革命组”的领导下,开始主持对《十万个为什么》的大修订,让《十万个为什么》以“崭新”的面目出版。(www.xing528.com)
用当时的话来说,那就是“大破大立”。所谓“破”,就是“大批判”。在“批判”旧版《十万个为什么》“封资修黑货”的基础上,出版“崭新”的《十万个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版《十万个为什么》,这就是所谓“立”。
“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命令是限时限刻的,即要求在国庆节前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从1970年7月起,屈指算来只有两个多月。
怎么办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书,作为第一步,那就是在《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在王国忠的领导下,编辑们日夜加班,抹掉一些明显的不适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词句,尤其是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过“批判”的地方。
比如,“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吗?”就干脆把整个“为什么”删去,以免再惹“麻烦”。
那个“太阳上的黑子是什么?”,改成了“太阳表面有些什么活动?”
……
经过两个多月的涂涂抹抹,1970年国庆节,《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前几册终于出现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柜台上,一下子就把柜台挤破了!
这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只有8个样板戏以及《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知识性读物极度贫乏,所以《十万个为什么》重新上市,马上引起轰动,购书者极其踊跃。
从1970年10月到1975年2月[5],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通常称为“文化大革命”)版前14册,32开本,黄色封面。这14分册实际上就是在《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的14分册的修订本。包括:
(1)数学,(2)物理,(3)物理,(4)化学,(5)化学,(6)天文,(7)气象,(8)地理地质,(9)动物,(10)动物,(11)植物,(12)植物,(13)医药卫生,(14)医药卫生
这14分册的出版,是《十万个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版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增写体育两册、军事两册以及人类史、天体史、地球史各一册,在1976年推出。即:
(15)体育,(16)体育,(17)军事,(18)军事,(19)人类史,(20)天体史,(21)地球史。
这样,《十万个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版总共21册。原计划还有2册,即(22)生物史,(23)生物史,未能完成。
《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最后一册,即(21)地球史,编辑于“文化大革命”之中,但在1978年3月才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