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胡耀邦推崇《十万个为什么》

周恩来、胡耀邦推崇《十万个为什么》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耀邦是一个读书甚多甚广的人,他读了《十万个为什么》,非常赞赏。胡耀邦建议,给每一位共青团中央委员发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由于胡耀邦的重视,各地共青团组织纷纷购买《十万个为什么》,提倡共青团员读《十万个为什么》。杜棣称赞“《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成功的书”。《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当时印刷量最大的畅销书。不然,《十万个为什么》的盗版本定然充斥市场。这样,使《十万个为什么》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周恩来、胡耀邦推崇《十万个为什么》

还应提到的是,由于《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先后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引起了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对《十万个为什么》的关注。

胡耀邦是一个读书甚多甚广的人,他读了《十万个为什么》,非常赞赏。1962年6月19日至7月9日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胡耀邦建议,给每一位共青团中央委员发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分册)。

胡耀邦说:“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由于胡耀邦的重视,各地共青团组织纷纷购买《十万个为什么》,提倡共青团员读《十万个为什么》。

据说,周恩来总理也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在他的轿车里放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在车上顺手翻阅。

关于周恩来总理和胡耀邦对《十万个为什么》的称赞,以王国忠的回忆最为准确[2]:

1965年夏,团中央召开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团中央同志告诉我说,周恩来总理说这是一套好书。我因没有看到具体的批语,所以一直未与编辑室同志说起此事。不过,胡耀邦同志找我说,凡是青年工作干部应该人手一套。他关照我立即从上海调300套书发给到会代表。这套书在“文革”中批为大毒草,是“修正主义黑线”产物,一再追查有没有上面的指示等等。对总理和耀邦同志曾经肯定过这套书的情况,我一概守口如瓶,只说是我一个人的主意。

另外,我在2004年4月访问越南时,在河内胡志明主席故居的书房里,看见书架上放着一套中文版《十万个为什么》。胡志明精通中文,他也爱读《十万个为什么》。

那时候,在我的宿舍的走廊里,有《光明日报》报栏。我常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文章,所以很关注这家报纸,每日必看。1962年11月3日,我在《光明日报》上读到署名杜棣的书评《让科学知识读物更加丰富多彩——谈〈十万个为什么〉》。这篇评论排在第二版头条,占了三分之一版面。

杜棣称赞“《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成功的书”。杜棣分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特色:

《十万个为什么》的大多数问题释文,都努力做到有一定的故事性,并使用适当的文艺语言(引者注:应是文学语言),而又不牵强或过火,这样,就不致科学解答被外加的东西所湮没或冲淡。《十万个为什么》的许多释文中,还有这样一个特色:它往往追溯到这个知识的起源和历史,或者推测、展望它的未来。例如,在“原子里有些什么东西?”的释文中,叙述了春秋时代庄子墨子的一次争论。在“锡器为什么不能受冻?”的释文中,叙述了十九世纪彼得堡某军服库中全部库存的军服的锡制纽扣失落的故事。在“粮食为什么会生病发热?”的释文中,叙述了一艘外国轮船在中途自燃失火的事故。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得到的知识更加完整。

在我看来,在种种《十万个为什么》的评论中,只强调《十万个为什么》的知识性,而这篇书评抓住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趣味性,十分到位,而这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可贵特色。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当时印刷量最大的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光是在上海印刷已经无法满足全国各地的需求,各省、市出版社纷纷租型翻印(那时候是铅字排版,打纸型之后浇版印刷。所谓“租型”就是租借纸型异地印刷)。《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在短短的两三年间,竟然印行了580多万册!(www.xing528.com)

幸亏当时还没有盗版。不然,《十万个为什么》的盗版本定然充斥市场。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能够一炮打响?

这是因为《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题目林林总总,来自生活和生产,来自读者身边,读之十分亲切;内容广泛,无所不谈;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说古道今,趣味盎然。这套书以“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为特色,受到读者欢迎。《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但是,由于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所以青年读者以至成年人也喜欢这套书。这样,使《十万个为什么》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主编的王国忠,曾经分析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成功的三个原因[3]:

《十万个为什么》之所以有一定的生命力,用编辑出版术语说,即是“重印价值”比较大,有三个原因:

一、收集的问题大多来自生活,来自少年儿童、教师和其他行业中的实际问题。编辑室到学校开了不少座谈会,发了大量信件到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学校,从他们那里收集到不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由哪些人编写和回答这些问题,确定的方向是:谁掌握回答这些问题的钥匙,就请他写。当然几百位作者中,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居多,也有不少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干部、工人,还有的是虽然不曾写稿,但提供了不少有用知识的人。广泛的作者队伍,为回答广泛的问题保证了质量。

三、编辑人员为它倾注了可贵的劳动。当时对编辑的苛刻要求是:每一篇回答都应是生动、活泼又有知识性的小品。几百位作者写的文章,在风格、写法、思路、质量上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作者写的稿件,内容好,但文字平淡、枯燥。这工作要编辑来做,也确实做成功了。当然作为作者的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数易其稿,写上几千字,这是质量的基础。编辑在改稿核对数据的准确性上,为弄清一个实际问题而奔波访问考察,文字上的提炼、推敲,所花的劳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上三点,我想是这套书从问世到现在二十五年能够一印再印的原因。

这套书是有一定特色的少年儿童科普读物。知识广泛丰富,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题目生动有趣,写法活泼通俗。大约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广大读者才接受了它,成了畅销书。1962年团中央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时,曾赠给到会者每人一套,提倡团干部学点知识。有的地方也把它作为奖品赠给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优秀少先队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