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边石的故事:神奇的问卷集结上海校园

山边石的故事:神奇的问卷集结上海校园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每一个分册的作者名单之中,最后一个都是“山边石”。后来,我从曹燕芳那里得知,“山边石”就是“三编室”的谐音。他们在编辑的时候,编辑们也写了一些“为什么”,统一署名“山边石”。他的建议得到了第三编辑室编辑们的赞同,于是第三编辑室印了一万份征集“为什么”的问卷,散发到上海许多中小学。“路边的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

山边石的故事:神奇的问卷集结上海校园

在《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每一个分册的作者名单之中,最后一个都是“山边石”。

这“山边石”是谁?

后来,我从曹燕芳那里得知,“山边石”就是“三编室”的谐音。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第三编辑室,即知识读物编辑室。《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由第三编辑室编辑的。他们在编辑的时候,编辑们也写了一些“为什么”,统一署名“山边石”。

王国忠所主持的第三编辑室的五位编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责任编辑,都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初创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这五位编辑之中,曹燕芳比王国忠还年长一岁。她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在当时算是“高学历”的了,所以数、理、化分册都由她编辑。曹燕芳是从山东人民出版社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的。1953年曹燕芳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第一本少儿科普读物《看不见的助手——电》。此后,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她编辑出版了《科学家谈21世纪》一书,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本书由郭沫若作序,收入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等二十五位著名科学家谈21世纪的文章。曹燕芳能够组织这么多名家为《科学家谈21世纪》一书撰稿,显示了她不凡的工作能力。

王国忠这样评价曹燕芳对《十万个为什么》的贡献[4]:

曹燕芳同志是这套书挑大梁的,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分册,都是她做的编辑工作。

2012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的时候,曹燕芳曾经这样深情地回忆[5]:

今年88岁的我,一生的工作经历和事业发展,几乎都与少儿社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的,还是1960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时,我和自然编辑室的同事王国忠、张伯文、黄廷元等同志一起,积极开拓,努力工作,为少儿社打造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图书品牌。

黄廷元、张伯文、洪祖年在当时都还是新手,潘勋照则原本是俄文翻译,他们都在王国忠、曹燕芳带领下工作。

在这五位编辑之中,除了曹燕芳与我联系最多,黄廷元、张伯文、潘勋照、洪祖年也都跟我有很多的交往。不过跟他们相识,是在我来到上海工作之后,当初曹燕芳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化学分册的编辑,而黄廷元、张伯文、洪祖年、潘勋照则担任其他分册的编辑。当时出版社编辑给作者的信,不仅不署编辑姓名,而且还不是编辑信件的原稿。据曹燕芳后来告诉我,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给作者写信,要由编务重抄一遍,盖上编辑室图章发出。

黄廷元生于1932年5月,江苏海门人,略带沙哑的海门口音。他当时担任天文气象分册的责任编辑,也兼顾农业分册。他对编辑工作非常认真。为了弄清楚“蚕宝宝为什么要吃桑叶”这个“为什么”,他从上海坐车到镇江,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这才得到最为准确的答案。

黄廷元在1976年担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科学》编辑部主任,曾经多次热情向我约稿。他在2009年去世。

张伯文,瘦削,看上去像一位老农。1933年6月他生于上海浦东。他当过7年出版印刷工,高中文化程度。1958年11月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任助理编辑,在1960年升为编辑。(www.xing528.com)

张伯文自知学历不高,所以很刻苦地学习各种知识。他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的动物分册的编辑时,主动要求担任上海西郊公园(动物园)的义务饲养员,以求“亲密接触”各种动物,了解动物习性。

王国忠这样提及张伯文[6]:

张伯文同志是印刷工人出身,他是两本动物分册的责任编辑,为了编好这套书,一面自学了不少动物学方面的专著和科普书籍,一面常常到动物园去观察各种飞禽走兽的习性和特点,一个时期还养过一些甲虫、知了,用来观察。

张伯文后来成为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副社长。他多次到我家,热情地约我写《科学家故事100个》一书。

潘勋照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第五册生理卫生的编辑。虽然当时他跟我多次通信,但是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才结识他——我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上海奉贤柘林的“上海电影系统五七干校”,他在一河之隔的“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我们在傍晚散步时常见面。

潘勋照长相俊俏,具有知识分子典雅的派头。他的字也写得漂亮。他跟我很聊得来,原因之一是同乡——都是温州人。他的岳父乃著名作家、翻译家刘大杰——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潘勋照在1953年毕业于大连俄语专科学校,1954年进入上海平明出版社担任编辑。1955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担任编辑及俄文翻译。1960年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担任编辑及俄文翻译。

潘勋照翻译过大量俄文文学作品,不过很多译作署笔名潘辛。他的译作有《伏尔加河上的灯火》(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出版),还有《阿列霞》《黑色的闪电》等,此外他翻译了许多童话、儿童文学作品。

少年儿童出版社把潘勋照调入第三编辑室,原本是打算让他翻译苏联伊林等科学文艺作品,没料到正值《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人手不够,也就让他担任生理卫生分册编辑。他的文字功夫不错,缺点是对自然科学不熟悉,所以他当时不断前往上海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以及许多医院去请教专家,以求编好生理卫生分册。

在第三编辑室的五位编辑之中,洪祖年是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35年,在1960年不过25岁。

也正因为年轻,当时洪祖年还兼任上海长寿路第四小学和上海郊县松江的天马山中心小学课外辅导员。他当时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编《十万个为什么》应当向小读者征集“为什么”。他的建议得到了第三编辑室编辑们的赞同,于是第三编辑室印了一万份征集“为什么”的问卷,散发到上海许多中小学。后来收到六七千份来自小朋友的“为什么”。这样使《十万个为什么》能够贴近小读者,回答小读者心中的疑惑。《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中的很多“为什么”,就来自这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比如“人是不是猴子变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水壶里为什么会长水垢?”“为什么馒头里有一个个小洞洞?”“路边的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

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正是在室主任王国忠的主持下,五位编辑齐努力,终于编出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这是一次由无到有的开创,《十万个为什么》这块“金字招牌”就是这样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