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如何指导阅读方法

教师如何指导阅读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以致用让阅读增值学以致用让阅读增值锦晖小学郭锐一书一世界,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丰富的世界。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让阅读学以致用。一要引导孩子注意应用,引导家长注意搜集孩子运用语言的例子,发给语文老师,让“学以致用”发挥辐射作用,惠及更多的孩子;二要选择有运用经典的例子的书籍,供孩子进行阅读,成为有源之水,有火之炊;三要交换对读物的看法,质疑、释疑、存疑。

教师如何指导阅读方法

(1)学以致用让阅读增值

学以致用让阅读增值

锦晖小学 郭锐

一书一世界,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丰富的世界。只有在书的世界里,孩子们才会在时空中穿梭,与今人嬉戏、与古人促膝……从文字里,孩子们学习谦虚、友善;学习顽强、乐观,学习……通过海量阅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会变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这早已是我们的共识。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让阅读学以致用。

由于工作的调动,我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我在忙于迎接不断地考试、考核时,整天与孩子们在课文和三千常用字中鏖战不休……偶尔抽出时间与孩子们畅游书海时,也时常感叹这会不会叫浪费时间;如今一走进教室,孩子们对书的热爱难以言喻——值日生的“起立”声常常也显得有些乏力,想象之中,有这样的阅读氛围,语文测试分值应当高才是,而结果却是令人唏嘘不已!

那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希望得到一些确切的答案。我不是为分数至上的人,但是我看重分数,因为我觉得素质教育和分数并不矛盾,分数很低的学生,我们不能认为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吧?为了弄清原因,调查了孩子们的阅读书籍和阅读情况——如漫画书籍乃是孩子们阅读的首选,纯文字的书较少看,即使看一般也不会看第二遍。

问题在哪里?

1.在选择书目上,漫画类太多,文字类书籍太少;

2.在看书后缺少习得,沉淀少同时又缺乏运用。

如果能在充分照顾小孩子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书籍,学以致用,阅读就会焕发出新的光彩,阅读的航道会越来越宽广。选择书目,首选经典。当下的孩子读漫画类的书籍其实还是可以的,因为它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阅读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儿童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甚至代替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如果孩子仰赖这样的“快餐”式阅读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读经典阅读恰好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导向,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注重积累和应用,也能为我们逃脱不了的测试增值加彩。

何谓经典呢?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卡尔维诺曾经这样评说经典: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从时间上来看,经典可以是现当代的,也可以是古代的;

从地域上来说,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经典总是饱尝人们对它的赞扬和批评,但不论人们怎么说,它都岿然不动,虽沉默无语,却引得无数学子的瞻仰膜拜。

既然选择读经典,那经典又当如何读呢?如是看不到读经典的效果,便会有来自家长和学生的反对,读经之旅就会搁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接受到赞同需要一个过程。

浅——指时间短、文字短、文意浅。开始在阅读经典这条道路上,《论语》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周读三则论语,背诵六句名言,是容易完成的。到第二周,利用一次课堂中的机会进行温习和评价,一学期下来沉淀的东西就比较多了。这个阶段特别需要的是坚持,需要的是及时的评价。当孩子们有了基础后,我们选择经典时可适当增加其难度,辅以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经典的阅读。

一要引导孩子注意应用,引导家长注意搜集孩子运用语言的例子,发给语文老师,让“学以致用”发挥辐射作用,惠及更多的孩子;

二要选择有运用经典的例子的书籍,供孩子进行阅读,成为有源之水,有火之炊;

三要交换对读物的看法,质疑、释疑、存疑。要引导孩子养成圈点勾画、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提高他们读时圈、画、点、注、评、摘的能力;

四要有重读,掌握好重读的次数和形式,以免机械地重复后陷入不想读不愿读的泥沼。

叶圣陶先生说: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读写结合,最终才能乐读善写。

清代诗人萧抡曰:“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是的,人心如同一棵稚嫩的幼苗,需要用经典泉水的滋养和浇灌才能茁壮成长。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孩子们的心灵,走向圣贤,走向经典。

但是经典并不是孩子们阅读的唯一,而是其中之一。其实在书山学海中还是有很多不是经典的经典,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多阅读,多甄别,鼓励孩子敢于选择,学会选择,学以致用让阅读增值。当我们探讨阅读的功用时,并不是刻意强调功用,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读更多、更有意义的作品,而不是待在那里浪费我们的青春。

(2)语文学堂应重视以读为本

语文学堂应重视以读为本

锦晖小学 郑 燕

摘要:满足学生朗读的时间,还学堂琅琅读书声,教师应引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贯穿于语文学堂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以读为本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练结合读中感悟培养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教育名言,广为我们锦晖小主人学堂所引用,为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目前我们锦晖小主人学堂教学的面貌,得力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师满堂灌现象得以消除,教师的讲堂转化为学生的“读堂、学堂”,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又回来了。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彻底地“返璞归真”。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端着书,不知所云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应该也是不行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的,学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研究小主人学堂,我们认为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心中要有“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指引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普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个学堂,应引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更活跃,更富有创造性。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我认为这是花架子。)假如,我们能更多地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出发,这个阶段,不管你怎样设计导语,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通读课文的时间。今天,我们常听到教师走进课堂,非常直白地说“请同学们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这句话,最朴实、最真实,也最能突现“以读为本”的新理念,促成学生对“读”的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

一、错误!链接无效。(www.xing528.com)

我跟学生讲,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毫无疑问,总是需要先通读几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因此,我喜欢语文课一开始就设计“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设计导语,或创设情境,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

良好的“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严格地培养。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要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自己要有朗读功底)

5月,我在绵阳东辰小学观摩了“四川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遂宁的一位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一开课,就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读到“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这句时,为了引导学生读出正确停顿,老师就采用了范读,还辅助了典故,让学生在理解“山阴道”后,再读这句话,学生不仅读顺了,还读出了味道。

二、“你读懂了什么?”——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有所感悟”就是指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是学生自主深入地读书后的一种自悟自得,是学生语感能力的体现。这个阶段,最能反映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使分析架空,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先仔细阅读,在细读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的语感。细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可以是教师点拨的,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一位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中,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有这样一些读思结合的环节,值得学习:

师:请圈出词中写了哪些人物。学生答道“翁媪”时,老师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了解翁媪的意思,并跟进提出了思考点:今天,我们怎么称呼“翁媪”?生:爷爷、奶奶、婆婆、大爷、大妈……

师:吴音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师:想听听吗?(播放一段语言)这就是吴音,什么感觉

生:轻飘飘的、听不懂……

师:老两口可能会聊些什么呢?

此时教师安排了课本剧,老师先扮演老头子,话筒对着哪位学生,学生就扮演老婆子,反复多次,学生一边演,一边思考着角色语言。然后交换角色,在自由的课本剧表演中完成了读、思的结合,把人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教师又安排了加上动作朗读,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读议结合。学堂是孩子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阅读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这样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一位老师执教《枫桥夜泊》安排了这样一个读议环节:

师:你喜欢诗中的哪个字,圈出来,说说理由。

生:愁 落 啼 满 眠(理由略)

师:用眠表现不眠,多妙啊!

师:月落还会升起,泊船还会再出发,所有的忧愁都只是暂时的,路在远方。老师让学生走进愁,再走出愁,激发学生对人生挫折的一点辨证思考,多好。

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有效措施。

例如,资阳有位老师执教《凡卡》挨打片段时,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比读来感悟语言的。

老板揍了我一顿。

老板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老板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三、“为什么这样读?”——品读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对学生进行辅导“应该怎样读课文”,通过“范读激情”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的,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我们还可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如第四册语文《瀑布》一文的朗读教学,在读仰望瀑布这一片断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我让学生设想自己就在欣赏瀑布,带着心中的惊喜,来读课文。有学生整节诗都读得太高,太快了,我问“为什么这样读?”他说:“又惊又喜呀?”我又问:“整节诗4排都这么读吗?”许多同学都发表意见:后两句应该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读的时候也需慢些,声音要抑扬顿挫。我再让学生来读,有时自己也来一两句示范,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感觉,把课文读得越来越好。

四、“你想将它读背吗?”——诵读积累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教师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哪一位文豪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形成语感。

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也并非都要有这样一个读的过程,因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学堂岂能用一种模式去构建?总之,语文教学就该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多练练,多做做。当然,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语文课才会更有活力,更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