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心中的碰撞:彼此之间的对话

孩子心中的碰撞:彼此之间的对话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再单从阅读的角度来审视学生不同学段特点①小学低学段1.南美英博士把小学低年级称为“幻想童话时期”,这一阶段孩子的阅读特点主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强。但随着识字量的逐渐增加,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只听,或者和父母一起读,而是要自己大声读出来。

孩子心中的碰撞:彼此之间的对话

如果说对孩子们的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是从表面上为孩子们的阅读找到方向,那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认识则是从更深层次了解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从家长的喜好到教师的喜好,再到孩子们的喜欢,更加尊重学生的选择,这对于新海量阅读材料的筛选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1)不同年级段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爱读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接触社会比以前多。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虽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觉执行,自控能力较差。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六年级: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边处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小学生活,向往进入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环境。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教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六年级学生敬仰英雄名人,爱抄名人名言,想当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

(2)再单从阅读的角度来审视学生不同学段特点

① 小学低学段(一二年级)

1.南美英博士把小学低年级称为“幻想童话时期”,这一阶段孩子的阅读特点主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强。孩子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就有发达的想象力,在小学低年级时达到高峰。所以他们相信书中离奇的故事,并且希望在生活中重现这些让人吃惊的场景。

2.多阅读简单的短篇童话。想象力的发展,再加上生理条件的限制(8岁之前大多数孩子视觉统合还没有完全发展好,而且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低年级孩子更喜欢那些篇幅相对短小、完整独立的童话故事。

3.喜欢和父母一起阅读,独立阅读的意识也开始萌发。

和父母一起读书,既会让孩子感到有趣好玩,也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阅读,了解书中的内容。但随着识字量的逐渐增加,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只听,或者和父母一起读,而是要自己大声读出来。

4.喜欢表演和表达。通过阅读而有所收获,会让孩子觉得非常喜悦而乐于和其他人分享。这时,如果其他人能够和他一起来表演书中的情节,或者听他讲讲故事,都会让孩子非常欣喜。当然,表达的方式还可以是书面的,比如写日记、绘画等。

5.大声朗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倾向在于:

短篇,内容连续、完整的故事;

利用知识性儿童读物,或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经验;

喜欢幻想性题材的故事;

能够了解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

喜欢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表达他看过的简单的故事;喜欢用问答的方式来探讨故事的内容以及人物活动的细节;

期待故事情节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对儿童读物中所提到的规则感兴趣;

喜欢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

喜欢字句活泼、内容变化大、充满热闹、愉快气氛的读物;

喜欢高声朗读;喜欢介绍自然界、动物界的儿童读物;

喜欢介绍不同生活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儿童读物。

② 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

这一阶段被南美英博士称为“历史故事时期”,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有很大提高,阅读面更加开阔。主要特点有下面几条。

1.仰慕英雄,渴望友谊。小学中年级儿童已经能逐渐把自己与他人加以区分,克服自我中心,并形成左右的空间概念。随着朋友增多,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非常重要。

2.孩子开始有了自己择友的意向,伙伴的意见对其影响有时胜过父母师长。

3.自己开始选择书籍,此阶段,儿童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概念系统逐渐开始形成。为了使儿童建立正确的概念,家长必须注意儿童读物中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4.独立阅读时间增长。此阶段,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大部分常用汉字,他们能看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更持久,因此,孩子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www.xing528.com)

由此我们发现小学中年级孩子的阅读倾向在于:

开始发现阅读是一种享受,希望阅读时不被打扰,喜欢独自阅读或在笔记本上随意涂鸦写作;

有些儿童因阅读能力与兴趣不断增长,变成一个“贪婪”的读者

喜欢童话类儿童读物;

喜欢科学类儿童读物;

读完后,喜欢与他人讨论读物内容;

喜欢读伙伴读过的读物;喜欢读描述他人受苦、哀伤的读物;

喜欢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故事;

喜欢传记类读物;

对描写过去历史、遥远的地方或未来生活情景的读物尤感兴趣;

喜欢节奏明快、富有刺激的故事;喜欢神秘性、创造性的故事;喜欢“如何做”“为什么”之类的儿童读物;

喜欢搜集或与人交换儿童读物;

开始学会使用目录索引和工具书帮助阅读。

③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

这一阶段被南美英博士称为“知识与论理的时期”,小学高年级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更方法,所有基本概念大致发展完成,身体机能更为成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感到好奇和注意,开始有了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个阶段的儿童有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富有正义感,开始懂得关怀别人,同情弱小。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步脱离绝对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够试图从多种角度看待一个问题。孩子开始关心国际问题,对神秘、玄奥、超自然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由此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儿童的阅读倾向在于:

喜欢阅读专门性的儿童读物;

喜欢阅读传记、游记类读物;喜欢科幻小说

喜欢优美短小的散文和言情小说;

倾向选择适合其兴趣爱好的儿童读物;

喜欢阅读介绍各行各业的读物;

喜欢阅读介绍两性差异和生长发育规律的读物;

喜欢阅读残疾、孤儿、弱者奋斗成功的故事;

喜欢带有悲剧色彩的儿童读物;

对介绍不同人种、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读物开始感兴趣;

喜欢从参考书、百科全书、书报杂志中吸取知识以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读完后,喜欢与人讨论;

希望有独立的较长的阅读时间,不受人干扰;

希望有属于自己阅读的场所;对艺术类书籍感兴趣。

(3)从老师家长的筛选到孩子们自己的筛选

有了这样的深入了解,对阅读材料的筛选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我们为孩子们的阅读书目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增加了自选书目,形成了新的推荐书目,特别是让学生参与书目和作者的推荐,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各年级各班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孩子认真的态度和鉴赏水平让我们感到惊讶。

孩子们对自己推荐的书籍进行充分的“论证”,以五年级为例,孩子们在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时,曾这样来描述:沈石溪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代表作有《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白象家族》等,其中《斑羚飞渡》(选自《和乌鸦做邻居》)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第27课、《最后一头战象》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中;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是一套属于中国孩子的贴心成长读本,是父母和老师必读必阅的儿童内心世界的全记录,展露了真正的孩子和完整的童心,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给孩子带去温暖、快乐和理解,给父母带去震撼、感动和反思,给社会带去正确健康的成长价值观,马小跳是一面成长的镜子,是当代中国孩子的典型形象,是一个永远陪你长大的童年伙伴。

通过开展让孩子们参与的书目推荐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把阅读材料的筛选逐渐形成孩子们的自觉行动,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对阅读材料的筛选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其鉴别欣赏能力得到了发展。有了这样的阅读筛选,孩子们的阅读方向越来越清晰。但接下来产生了新的困惑,如何通过筛选来助推学生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层次的提升,还缺乏一个更为系统完整的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