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深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时,我们开始意识到阅读材料筛选的重要性,相关的认识也才慢慢清晰起来,从理论和逻辑上开始寻找更为清晰的建构。
(1)准确定位“新海量阅读”的内在含义
锦晖小学语文课题组基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提出“新海量阅读”的研究课题。在山东名师韩兴娥“海量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赤峰市祖国民“速读速记”教学策略,提出锦晖小学“新海量阅读”教学策略,不仅有韩兴娥“宽度语文”的思想,而且有内蒙古的“深度语文”的特质。此外课题组还从教学内容上创新突破,借鉴北京第十六中李希贵提出的“主题阅读”模式,学习江苏名师陈琴“经典素读”,在语文课上“对话伟人、享受经典”,形成了锦晖小学特色“诗意语文”“经典语文”“海量语文”。
在“新海量”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关注到三个“新”,即阅读时间、空间新,阅读的材料新,阅读的方法新。扩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充分利用校内外时空,把阅读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拓展学生阅读的支持主体,除教师之外,促进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也在学生阅读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注重不同阅读材料的对比和比较,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和多元思维的体验。阅读材料新是指在韩兴娥老师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阅读材料有针对性、有结构的呈现给学生。阅读方法新是指教师根据阅读素养达成的指标(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文本的能力以及反思评价的能力)来设计课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指导。
(2)深刻认识阅读材料筛选的重要意义
作为指向学生阅读核心能力的第二圈层——阅读材料筛选层。
①以新颖的阅读资料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激趣乐学的过程,让学生感到阅读的快乐,比从中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必要前提,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其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②阅读资料筛选推荐
由于“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是建构阅读感觉、语文素养的(语感、情感、形式感、美感)的基本原理,因此,在阅读篇目、书目的推荐中,“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的基本原理也显得十分重要,也是编阅读篇目、书目的理论依据。基于以上的原理和经验,我校组织语文教师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学段性的读物,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
推荐的书目是整个阅读活动进行的初始环节(先有书才阅读),而且书目蕴含一定的目标管理思想:即通过读这些书来建构阅读主体某方面的心灵、内在机制。这些书是否被完成,本身可以作为检测阅读达标的一个标准,目标常常为活动提供方向,并且具有激励和评价作用。除了教师集中推荐的书目外,教师也组织学生自主推荐一些好的书目,以好书推荐卡的方式呈现并附上推荐理由和自制海报,作为激励和考评学生读书的一项方式。
(3)前人和已有的经验
有选择地读书,曾经被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
选择之一,分清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读好书,不读坏书。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为他们分不清好书和坏书而读了不健康的书走上邪路的大有人在。
选择之二,分清什么是必读书,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什么是不必读的书,我国南宋时有个叫陆澄的,从小“手不释卷”,见什么读什么,而且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生在做学问上毫无成就,被人称为“书橱”。读书应像歌德说的那样:“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选择之三,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只需要浏览,略知其大概,正如培根说的:“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可见,读书是要选择的,苏联十年制学校要求毕业生要从普希金读到高尔基。美国著名教授费迪曼写过《一生读书计划》一书,向18岁到80岁的人推荐了100多部世界名著。去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列了50部文学名著作为中学生的必读书。
选择并非是一味舍弃,而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得到,是为了让视野开阔起来,就如除了鼓励选择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外,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广采博识,选择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一样。鲁迅先生曾经谆谆告诫文学青年要全面地获得知识,他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马克思说过:“书籍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法拉格曾经称赞马克思非常惊人地善于利用他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往任何思想的海洋。”同学们只要有目的地选择课外读物,又善于读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读书要选得精。朱光潜也曾经说道:“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古人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读书只图多,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可能其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甚至于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但其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人都是社会的人,学生终究是要步入,走进生活,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也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由此说来,读书是必须要有所选择的,也只有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意义的筛选,学生的阅读才有针对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畅游书海,收获读书的无限乐趣。
(4)宏观的认识(www.xing528.com)
①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
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阅读环境所带来的客观的变化是惊人的。仅以2014年为例,2014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 810.1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650.13万吨。其中:图书出版总量,全国共出版图书448 431种(初版255 890种,重版、重印192 541种),总印数81.85亿册(张),总印张704.25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65.51万吨,定价总金额13 63.47亿元;其中:与孩子们大致相关的课本92 370种(初版34 147种,重版、重印58 223种),总印数34.99亿册(张),总印张273.99亿印张,折合用纸量64.39万吨,定价总金额367.62亿元。而与孩子们直接相关的少年儿童读物,全国共出版32 712种(初版19 896种)、49 693万册(张)、309 1760千印张、总定价945 425万元。
这还只是纸质出版的数据,而另一项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年4月公布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人数字阅读的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越来越多的民众已尝试并接受数字阅读,在这个动动手指似乎就能阅读到一切的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无法想象的,而光是每天我们所面对的短信、微博、微信,其信息量该有多大,恐怕也是难以计算的。从这些庞大而复杂的数据罗列中,我们是否可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所面临的信息量的庞大和复杂?如何来选择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阅读材料的筛选,似乎成了头等大事。
②阅读方式的影响
网络时代人们主观阅读方式的改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同样是震撼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周围的一切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而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也在悄悄改变,时尚的阅读方式应运而生。人们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阅读,而是把阅读伸展到了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方面。我们可以在书吧里看书,在路上还可以听书,在电脑上浏览电子书,汲取精神食粮的形式与传统的“书店买书→居家看书”模式迥异。这样的转变,对人在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上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现今,随着多媒体和信息爆炸时代到来,现代人的阅读开始通过各种多媒体和超文本格式进行,阅读已变得更加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根据最新阅读普查数据显示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69.7%。通过各种媒介进行阅读已经不可忽视,传统的通过书籍的阅读方式似乎已有被取代之势。而阅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速食化,人们也日趋习惯于快速浅阅。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对于新型阅读方式的冲击,合理把握尺度,在现代阅读和传统的图书阅读之间正确取舍,对当今每个社会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网络在线阅读。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利用文本机制提供的查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人们只需轻击键盘,输入关键字,所需要的信息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图书资源。很多大型网站,都在其主页上建立了自己的书库,其内链接了大量的图书,从古老典籍到最新发行图书,应有尽有。人们可以以一个很低的价位甚至免费就能阅读到自己想要读的图书。炙手可热的网络也吸引到了很多杂志社的注意,他们开始利用这个平台发行自己的电子杂志。电子杂志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在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动态元素的同时,还加入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已成了一种时尚享受的阅读方式。如今,《青年文摘》《南方人物周刊》《意林》等各大杂志社都在新浪网上链接了自己的电子杂志。而如iebook,杂志部落、ZCOM等专业电子杂志门户也赢得了大批读者的青睐。
据统计,仅在2007年,我国固定阅读电子杂志的人数已经达到为227万之众,而这些数据还在逐年递增中,在2010年预计将突破300万。这些网络阅读资源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二是电子书(E-book),网络阅读虽省钱省时,但终究需要电脑在侧,不能随时随地使用。于是,比网络更方便的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E-book便应运而生了。它主要通过手机或是专门的阅读器进行。手机,作为当代主要的通信工具,已经基本普及而且大部分都随身携带。很多网站利用其特点开发了手机书城,并且在网络上提供了可与手机里浏览文字的PDF、JAR、TXT等文本格式的下载。人们可以在手机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所要了解的资料进行阅读。据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在各类数字阅读中,手机阅读占了12.7%。手机阅读的悄然兴起,已经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据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有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人阅读过电子图书,“听说过”电子书的人占全部被调查总数的47.4%。而且据估算,目前,全国固定阅读手机报的人约为251万。由此可见,e-book也已开始渗透人们的生活。
三是有声阅读,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很少人有时间坐下来静心读书了。于是人们开始利用MP3、MP4、Flash等多媒体方式进行阅读。用播放器听书让人们省去了对文字的阅读,与下载手机电子书一样,用户只需在相关网站寻找相关书目,支付少量的费用或者免费,便可以“眼睛休息,耳朵来听”的方式进行阅读。即使走在路上,我们也可以进行阅读,了解信息。据有关专家研究,声波进入大脑在很多时候,比眼目的扫描更能加深记忆,所以听书有时比看书更有效率。而各个调频也在各自的节目中越来越多地增加读书的时段,有的甚至进行了连载,以增加收听率。而为了给阅读增添声色,人们也开始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开发动画,将文字转变成有声有色的图片,让阅读变得更加通俗有趣。
当然,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现代人的影响是极大的,一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的图书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虽然现在不少图书的内容变得浮华娱乐,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的积累,这一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新型阅读方式虽然省时省力,集影、音、图、文于一身的整合传播反只剩形象思维的过滤。长此以往,有可能带来思维的钝化。
二是对阅读习惯的影响,新型阅读往往是多媒体,它容易造成读者注意力分散、经历不集中,即使在搜索引擎出现的情况下,网络介乎无限的信息量和我们不够全面的知识面还是造成阅读质量降低,娱乐性增强。致使已经习惯浏览这种信息的人把这种习惯也带到了阅读里,常常是一目十行,只看大意,这便造成了阅读习惯的缺失。这种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虽然可以快速获得信息,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对提高现代人的国民文化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人们对待阅读,一味追求快节奏,高效率,对现代人影响颇大。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这样的阅读习惯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而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阅读材料的变化会影响到阅读方式的改变,或者说,选择怎样的阅读材料也就选择了怎样的阅读方式。而对于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们来讲,并不是每种阅读方式都适合他们,因此,因为要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阅读方式也决定了对其所占有的阅读材料必须进行筛选。总之,不论是客观阅读环境的变化,还是主观阅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们在面对众多的阅读材料时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上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如何来理性地面对和把握,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材料、阅读方式和习惯,从中获取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在快节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无论如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代阅读思潮中,我们依旧需要在书中来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尽管“条条道路通罗马”,但还须静下心来,合理利用现代阅读和传统阅读,学会辨识纷繁复杂的阅读信息,每个人才能在阅读中受益匪浅。
(5)微观的洞察
在课标的解读中找到方向。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提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这种对话自然就是多元和开放的,这就引发我们的一种思考:文本的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编者、时代。选择了怎样的文本,怎样的阅读材料,就选择了怎样的阅读对话场景和对话层次,阅读者所获得的优劣高低是不一样的。
而在“关于阅读的评价”中更是直接提到:“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可以看出,阅读材料的筛选,不仅是保证整个阅读质量的前提,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家长的慎重之举,也是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这对于孩子们在复杂的信息生活中更为从容地面对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再次证明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