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核心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核心能力的新海量阅读指导模型主要包括阅读方法的指导层、阅读材料的筛选组合层以及外在因素层三个层面。由于新海量阅读指导模型建立的宗旨亦或者说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核心能力,因此,模型的核心是学生的阅读核心能力。不仅揭示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可质疑的主体地位,更说明由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与策略均需紧紧围绕“学生阅读核心能力”这一核心来进行。
①阅读核心能力的概念
从前文可知,阅读能力是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策略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心智技能。它包括对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认知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顾名思义,阅读核心能力即为学生阅读能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学生阅读能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呢?这可从PISA实验对阅读素养的测评中得到启发。
PISA实验中对阅读素养的界定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阅读活动的参与度。”从对阅读素养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阅读素养是阅读过程中主体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对阅读材料给出自己的思维立场,面对阅读材料具备独立的评论和评判能力的一种“我心”阅读。围绕着对阅读素养的定义,PISA界定了阅读素养测评的内容框架,包括情境、文本和考查要点三方面。其中,考查要点有时也被称为认知步骤或语言微技能。PISA阅读素养测评将这个概念定义为读者在具体和整体理解单个文本或多个文本时所使用的心理策略、方法或目的。
课题组认为学生阅读核心能力即为PISA中的语言微技能,也就是指学生在具体和整体理解文本时所使用的认知策略。
②阅读核心能力的要素
根据PISA实验中对阅读素养的测评中所划分的语言微技能要素,可知阅读核心能力即语言微技能,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感知觉接触阅读材料,能检索并提取文本的重点、细节,理解相关概念和重点句子的意思。如在一则招聘广告中找出雇主的具体要求、找出带有区号的电话号码、找到支持或反对某人言论的特定事实等。
2.整合与解释文本的能力。
整合,可以是针对单篇文本,理解文本的连贯性,包括辨识局部多个句子相连的特点、理解多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辨识多元性文本的关系等;也可以是阅读大量文本后,整合不同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提炼出这些文章的共有信息(如揭示同一个主题等等)来实现读者的某个目标;这些阅读范围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文本,而是多个文本,读者可以综合之前的信息得出新的结论或者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解释是获取文本没有明确表述的意思,包括解释与文本有关的深层次的问题(如解释什么因素引发了A事件?A事件是怎么发生的?A事件和B事件相比怎么样?通过解释这些问题来检验读者是否能正确和深入地了解不同文本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者利用己有的知识,运用理性思维去联系不同的概念,得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3.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在文本以外运用知识、观点或态度,把文本内信息与个人的思维、经验建立联系。反思可以看作是读者参照自己的经验或知识进行比较、对比或假设,以自己的观点客观地评价文章的文风,准确判断文章的结构、类型和风格等基本特征,并能解释这样的结构或风格的作用。评价则是以文本之外的标准来做出评判,需要学生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能够完成文本信息的转换,能够对文本中的相关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学会如何证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反思与评价要求读者把外部信息与文本信息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阅读核心能力的过程就是对其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整合与解释文本的能力以及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的提升过程。
(2)阅读方法指导层
阅读方法指导层是新海量阅读模型由里到外的第一层,主要是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我们现在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这才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提升其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为年纪尚小,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单纯令其自己开展阅读活动,阅读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加之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皆处于发展阶段,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来辨别是非曲直,区别善良与邪恶等,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运用的阅读方法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与略读法等,这几种方法从不同侧面、不同纵深辅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①朗读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朗读法,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虽不能说朗读法万能,然而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真是“妙不可言”,适用于小学各个年级,尤其是低段年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朗读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朗读能全方位立体化感受文章。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有位外国语言学家就曾说“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要比语言的材料(词汇、语法)丰富得多”。因此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
第二,朗读能加深记忆,培养语感。由于调动了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且是在享受中自然加深记忆。原来,记忆不只是眼睛和大脑所独有的,耳朵、舌头、口腔、喉咙也能记忆和帮助记忆。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还从教学的角度讲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②默读法
默读,即一种不出声的读书方法,是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可时常伴随跳读、猜读。因此默读花时少,速度快。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总的来说,默读运用的过程是:第一,粗条默读,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概况;第二,分析默读,进一步剖析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第三,记忆默读,边读边写边记忆,同步进行;第四,反复默读,以求理解的深化,能举一反三,变他人的知识为自己的。
③精读法
精读法,亦称细读法、研读法,是为了对读物内容做充分理解,在粗读的基础上,对读物逐字、逐句、逐段、逐章仔细阅读,达到深入理解领悟的一种阅读方法,也就是指以正常的或极慢的阅读速度深入钻研全书的内容,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详细掌握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清晰地勾画出全书的结构或情节,这就如同看展览一样,对每一部分的展品都要仔细观看,了解展品的性质、结构和用途等等。“精读”的要求在于细嚼慢咽、反复品味,往往要结合运用圈点、眉批、笔记等形式,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一事一物地深入理解,一遍一遍地反复琢磨、探究、品味,真正达到会意,才能寻到精英之处,才能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近年常用的“四步精读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预读。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做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做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精读法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阅读方法,一般适合于教科书、经典著作、信息量丰富且价值较高的读物。因此,历史上的著名学者,都是很讲究精读的。老子就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徐特立教育青年人读书“贵在精”,要“学得少,懂得多,做得好。”由于此方法对学生的专注度与认知发展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多适用于中、高段年级,并要求教师给学生以具体而细致的指导。
④略读法(www.xing528.com)
“略读”是指粗知文本大意,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即提纲挈领的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文章大致的内容。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略读速度应当是最快的阅读速度来阅读书籍和文章。但略读不同于普通阅读。普通阅读需要一字不漏地将阅读材料全部看完,而在略读时,可以略去一些材料不读,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抓住了内容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把半个段落或一段的四分之三略去不读。这种阅读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得很普遍。正如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偶)前言》中所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而学生在出校以后,为了需要或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或文章,这种应用能力必须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打下根基,养成习惯。略读正是为了实施这方面的历练。因此新课标第二学段就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读懂一篇文章的最基本标准。
那怎样进行略读呢?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⑤勾画、摘录法
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做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针对阅读方法的选择与指导,课题组采用DCC动力操作系统,首先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此前提下,制订了针对小学6年,按新课标的分段要求(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来分专题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策略方法进行指导。还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课型侧重培养不同的阅读方法。如,低段信息提取课型多用朗读法,中段解释文本信息课型多用默读法,高段反思评价课型多用精读法等。
(3)阅读材料筛选层
阅读材料筛选层是新海量阅读指导模型的中间层,其主要针对学生阅读材料的筛选提出具体指导策略。阅读材料是阅读活动的对象,培根曾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确实,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选择最适合自己阅读的文本,是阅读中极为重要的第一关。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阅读材料的选择看似简单,其实与人的思想素质和阅读的各种能力包括目标定位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鉴赏辨别能力等密切相关。阅读者在文本选择上,存在着五大类型:积极广博型(博览群书,取其精华,目的为打好基础);消极广博型(抓到什么书就看什么,只为混时间,毫无求知目的);博专结合型(浏览各种书籍,为自己的研究拓宽视野和想象的空间,但重点阅读的是直接有助于自己攻关的书刊);积极专一型(只读与自己专业或研究项目相关的书刊,阅读功利色彩较浓,对其余文本不屑一顾);消极专一型(只选择一种类型的消遣书刊,如武侠、言情、侦破,甚至是色情、暴力书刊)。类型的不同,显示了其文本选择能力的高下。
在阅读材料的筛选上,小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年级学生,由于其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往往不能很好地为自己选取阅读书目。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时,大多会选择他们这个年龄段难以理解的或一些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因此,课题组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阅读材料的筛选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多注重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推荐、重视阅读材料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效衔接、保证阅读材料的丰富性。对于个别不爱读的课文,教师要注意从中发掘有情趣的教学内容,创新地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品味、欣赏。
(4)外在因素层
指导小学生阅读并培养其阅读核心能力,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用。外在因素层作为新海量阅读指导模型的最外层,主要是对影响学生阅读核心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提出可操作的指导策略。
①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对其一生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教师。科尔曼在研究中也发现,“在决定学生的学习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学校因素更重要。”总的来说,在家庭方面,家庭的阅读氛围、家长对阅读的认识与态度、阅读资源的选择与引导方式等因素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家庭的阅读氛围。
目前,小学生在家中的阅读大多随意性比较强,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制定家庭阅读规范,创设家庭阅读情境,让小学生在家中的课外阅读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形成长效机制,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在书房、小学生的卧室,或者杂物间,哪怕是一个角落,只要有安静的环境、明亮的灯光和一张书桌就可以满足小学生的需要,这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空间,更代表着一种仪式感和神圣感。
2.家长的阅读认知与态度。
一方面,家长对阅读的认识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行为。当前中国,家长越来越认同学前教育的意义,早期教育备受关注,但是这种认同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实用性,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认字的数量,认知教育被摆在了第一位,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读经教育”“英语教育”成为当今家长们纷纷追捧的理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当代家长的常见观念,学生阅读的大都是大量知识性、文学性较高的内容,学生没有自主阅读选择权,也产生不了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家长自己对待阅读的态度也会间接地影响学生阅读行为。尤其是通过家长本身更经常地阅读或者帮孩子找到他们爱看的书籍,影响会更大。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经常会在不自觉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的阅读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孩子,有爱读书的父母才会有爱读书的孩子。父母的阅读行为会让孩子模仿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告诫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样的一切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家庭书籍的选取。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伏尔泰也曾说:“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父母提供读写资源或者可以利用的印刷资料是培养学生早期阅读兴趣的基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阅读越来越重视,因此家庭购书已经成为当今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近几年,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孩子的父母,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希望力所能及地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他们愿意在学生图书方面花费。家庭图书的阅读对象虽然是学生,但是选择图书的权利大部分都掌握在家长手中,所以,家长式的功利性阅读现象在当下也比较普遍。家长更乐意为孩子购买的《作文精选》等教辅类书籍,这些图书大都是孩子不喜欢看的,而孩子们最喜爱的是趣味性强的动漫类和科普类书籍则很少成为家长首先考虑的对象,这种选择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热情。
4.引导方式。
正确的引导方式,能让孩子喜爱阅读并且自觉阅读。影响学生阅读行为的方式还有经常给孩子读书或者鼓励孩子自己阅读等。父母给孩子读书听,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技能,还可以通过这种参与活动传达阅读是一种愉悦活动的信号。同时,这种参与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主动地与父母交往的机会。这种愉快的互动方式,也会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热情。
综上所述,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互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该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合理看待课外阅读并广泛涉猎诸多读物,为小学生做好榜样,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营造适于阅读的家庭环境。
②社会因素
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活动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阅读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说,社会对学生阅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两点。
1.阅读生态环境。
学生阅读的生态环境主要受大众传媒影响。电视的影像文化的直观性接影响学生的审美心理,导致学生审美时产生肤浅和惰性的心理,让其习惯于用消遣休闲的心态来面对信息,严重侵袭学生的阅读生态环境。受此影响,学生选择读物的趋向是时尚与实用,流行性阅读、快餐式阅读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那些经典名著在学生阅读市场上的地位日趋下降。这种现象将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阅读设施的支持。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包括从小培养和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支持和参与各年龄群体的识字活动和计划,在必要时,组织发起此类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图书馆、社区图书室等公益性场所受到重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公益场所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阅读氛围。
尽管影响学生阅读核心能力的因素包括家庭与社会两部分,但由于社会因素教师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什么,因此,课题组在研究对外在因素的指导策略时,多分析的是家庭因素,并针对家庭因素提出营造良好家庭阅读氛围、科学指定亲子阅读书籍、丰富家长的亲子阅读方式等几类指导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