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科学中的德育因素分析及策略优化

小学科学中的德育因素分析及策略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探究未知世界的初级教材,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小学二年级科学课2018年9月开设。作为科学教师,应及时利用这些资源,把握教育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起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

小学科学中的德育因素分析及策略优化

(一)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探究未知世界的初级教材,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小学科学课程原本是三年级起始的课程,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并要求执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至此,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将《科学》课的起始年级延伸到小学一年级。其中,增设的小学科学教材有《科学》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课程的内容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小学二年级科学课2018年9月开设。按照教育部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科学课程,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科学教材和课时不变。

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有自然、历史社会、生活等,涉及面非常广泛,同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亦大量地存在其中。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此学科的优势,积极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德育内容,深入地挖掘其中隐藏的德育因素,抓住德育契机,在教导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结合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索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道德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小学科学课程德育渗透策略

1.小学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热爱祖国是最崇高的情感,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只有具备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才能使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追求。在三年级上册第1课“什么是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述科学殿堂浩如烟海的成就,让学生对什么是科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用PPT的形式展示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如作为历史最悠久的造纸术外传以后,结束了西方用牛皮和树叶等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结束了冷兵器时代,迅速推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印刷术的问世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使曾经各自孤立、不相往来的世界各地逐渐联成一个整体。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PPT的演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已悄悄地植根于每一个学生心灵的深处。然后教师再适时地向学生解释,近代中国之所以备受列强欺凌,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当今中国科技尽管发展迅速,但在许多领域依然还很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生从现在起就学好科学知识,用好科学知识,这样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自然会生出学好科学、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崇高情感。

(2)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集体观念

当今社会,在重视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同时,更加强调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是培养未来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需要团队成员在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责任的同时,积极地相互支持和配合。具体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要相互帮助,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困难时要相互信任和鼓励,合作学习几乎贯穿整个小学科学课的始终。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要求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三组实验,测出摆的次数,最先完成的为优胜组。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小组顺利完成探究任务,实验也非常成功。然后请这个小组的组长介绍他们活动的经验。原来他们在活动之前就对组内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即一人实验、一人计时、一人数摆动的次数、一人记录,小组各组员各司其职,因此整个实验过程秩序井然,效率很高。之后,让其他组借鉴其做法再做一次实验,结果每个小组都顺利地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并再次强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团队精神才是取胜的法宝。这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的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具备一名公民的优秀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

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又给人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科技成就带来的双重影响的实例。作为科学教师,应及时利用这些资源,把握教育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起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水资源”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告诉学生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时,很多学生面露怀疑之色,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该教师提供了一份世界主要国家水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的PPT数据表格,学生看到具体的对比数据后,才对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教师接着追问:“在我国水资源缺乏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现状下,每个人应该做些什么?”“节约用水!”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继续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节约用水呢?”学生争先恐后抢答,“及时关水龙头”“洗澡时不要一直开着淋浴器”“生活用水要重复利用”等。因为学生每天都和水打交道,所以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这种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自然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又如,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时,学生知道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是致命的威胁,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者,那么会怎样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尽管一些想法很稚嫩,但其中也不乏理性的思考,如很多学生想到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知识面广的学生甚至还提出要求汽车制造商降低汽车排量,还有的学生提出要把化工厂等污染企业搬离城市和居民区等。(www.xing528.com)

再如,讲五年级下册“塑料”这一课时,对如何解决塑料污染这一问题,会有很多学生想到去菜场和超市购物不用塑料袋,还有学生提出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取代塑料袋。这些充满智慧的想法出自小学生之口,可以想见,在他们思考的同时,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这种可贵的责任感也正逐渐地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

(4)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坚持的执着精神

执着是一种可贵的意志品质,只有耐得住挫折,不甘失败,并勇于坚持,才能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石,因此,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时间周期较长的实验,非常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养蚕”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给班级每位学生发了几条幼蚕,在做了相关指导后,让学生带回家细心喂养,一周后就会有明显的差距。有的学生养的蚕看起来精神很好,个头也大,有的学生养的蚕明显精神不佳,个头很瘦小,甚至有的蚕已处在濒死状态。针对这一反差,笔者在课堂上专门让学生就自己的养蚕经历总结经验教训,如养蚕失败的学生承认自己没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因为每天都要找桑叶,每天都要观察和记录,他们认为实在麻烦,因此不愿坚持。听了他们的汇报,笔者教育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都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否则,就不会有成功。之后给这些学生每人补发了两条蚕,鼓励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怕失败,但要牢记失败的教训,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饲养蚕宝宝的全过程,从蚕的生长、吐丝结茧到化蛾破茧、产卵都有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会建立关爱幼小生命的情感体验,还不会忘记自己漫长而辛苦的实验过程,也自然会感悟到坚持和执着等精神的价值所在,当然,也唯有如此,小学科学课所承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课堂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课涉及身体构造、科学探究、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领域,教学中有大量不明显的德育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学中,需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变化,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与之相关的德育活动,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科学的社会价值体系,鼓励学生将学习科学知识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以大自然、社会为背景课堂,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考察参观等实践活动,可深化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周围的植物”这一单元为例,教材内容中有“常吃的蔬菜水果”,以及“美化环境的植物”这两个章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却无法准确地描述这些植物的作用以及整体外貌。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预留十分钟左右时间,为学生讲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或者教师携带部分美化环境的植物,来为学生进行具体讲解。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植物园进行参观,使其更加贴近自然,便于其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在科学探究中渗透德育

在科学探究中除了能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将团队合作精神、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渗透到科学课堂中。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人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处处周全,但是如果采取团队协作的方式,就能够发挥出每个人独特的优势,将差异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得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在分组实验的科学探究中,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能够发挥出自己作用的任务,这样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不但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还要帮助其他成员,共同完成本组的任务。在当今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这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对众多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和决策。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时,可以将这部分德育内容渗透进来,培养学生对事物做出理性的正确判断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敢于提出质疑,实事求是。除此之外,还要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点点滴滴中慢慢积累,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并时常予以提醒。如教育学生要珍惜实验器材,用过的器材要规整地放回原处,在实验室要遵守规则,保持安静,对于实验的残留物要正确处理,对别人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实验过程要进行细致的观察等。

(3)利用榜样力量实行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名人英雄,这些人物具有民族气节,热爱祖国,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喜欢模仿这些名人的英雄事迹,因此,教师应重视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利用这些具有热血精神的英雄人物形象去教育学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和巩固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相关科学理论知识时,因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学生对知识无法完全了解并掌握,对此,教师可根据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以此对所学知识有大致了解,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文化知识。以“串联与并联”为例,这一章节核心内容为“电”,教师为学生讲解串联与并联之间存在的差别时,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电流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科学家安培的故事进行简单阅读,之后可借助实验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通过教师对学生讲解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增加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另外,通过“安全用电”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电,了解电的意义以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可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使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