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发展功能的优化方法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发展功能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中的德育把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当作自己的任务,注意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灌输科学的道理,使学生弄清世界观和道德观的价值和要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奠定了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道德观的知识基础。另外,教学中的德育也有助增强人们的实践意识,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发展功能的优化方法

著名教育家申斯基认为,教育科学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从各个方面研究儿童的发展,中小学教学中德育功能的研究也是如此。如果导向是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定向,评价是推动发展的手段,那么对发展功能本身的研究,也就是功能研究的归宿。

(一)小学教学中德育发展功能的表现

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标志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教学中德育发展功能是指教学中的德育活动使受教育的对象不断向上追求,以求自我完善的特殊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1)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意识形态背景基础上进行的认识活动,在意识形态背景中,世界观和道德观是核心的内容,它对教学活动有定向和加速作用,对教学中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定向与加速效应。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决定了道德认知发展的方向。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本质及联系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道德观则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观察和对待道德问题而产生的道德的看法和态度。道德认知作为人们对客观道德现实的反映,其反映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观、道德观的制约。世界是发展变化的,道德观也是如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科学道德观,它是科学世界观在道德范畴应用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鼓舞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改变人们精神面貌的重要武器。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就能保证道德认知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

其次,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道德认知的发展有加速效应。道德认知的发展并不是自发的、无条件的,而是受到各方面条件影响的,有客观条件的刺激,也有主观条件的影响。其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是道德认知发展最重要的内部动力。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是积极的,在道德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它能够对各种关系做出有效的调节,鼓舞人们克服困难,做出科学的选择,进而加速道德认知的发展。否则,缺少积极的世界观和进步的道德观,对世界的发展悲观失望,对道德的认识模糊不清,就不可能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发扬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和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牺牲的精神,使正确道德认知加速发展,因此,只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才是正确道德认知加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2)教学中的德育是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

列宁曾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教学中的德育把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当作自己的任务,注意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灌输科学的道理,使学生弄清世界观和道德观的价值和要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奠定了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道德观的知识基础。

此外,教学中的德育还通过各种德育因素的挖掘和处理,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示范中,弄清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应该努力去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注意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巩固已有的道德认知。

2.强化道德实践意识,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

(1)道德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

道德能力,又称道德意识能力,通常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识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道德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道德能力发展是重要的方面,标志着道德实践发展的水平。

道德认识能力发展具体表现有二:一是表现为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和事实进行感知、抽象概括,形成道德概念和知识的能力;二是表现为学生运用道德知识、认识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道德问题,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道德认知能力是道德能力系统中的基本能力,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中德育首先要发展的能力。

道德意识能力是指个体能对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道德态度,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并推动其道德行动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仅有道德认知能力而无意识能力,则他与外界所建立的道德关系,只可能是一种被动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很难产生强烈的道德动机,很难迸发出深厚的情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主动地进行德育活动,促进道德意识能力的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各个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强化人们的道德动机,丰富人们的道德情感,增强人们的道德意志,还可以推动人们的道德行为,以保证道德发展有理想的效果。

道德决策能力是指个体所具备的一种确定道德行动策略的能力。决策本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对多种方案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而道德决策能力则有其更丰富的内涵,首先,它包括明确道德问题的有目的活动,道德决策之初,必须对问题要有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其次,决策能力还包括提升道德途径与方法的能力,即衡量什么途径和方法最有道德价值,以及分析采取某种途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等的能力。

道德控制能力是运用控制的手段,对道德活动过程进行调节,以纠正偏差,保证道德顺利发展的能力。道德的发展是复杂的,时时会碰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如果缺少良好的控制能力,排除来自社会等周围环境以及来自主观认识水平差距等方面的干扰,道德的发展、人格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道德控制能力是其他能力发展的保证,是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2)教学中的德育是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能力的发展是以知识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中的德育首先为道德能力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进行了能力发展的准备。教师在教学的德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与比较、分析与概括,除了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外,也使学生间接掌握了分析与概括、选择与比较的方法,取得了道德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另外,教学中的德育也有助增强人们的实践意识,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但实践范畴是多层次、多渠道的,课堂教学中对德育问题的分析判断是实践,课外活动中对德育规范的贯彻执行也是实践。教学中的德育活动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更多是属于前者,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使学生道德能力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教学中德育发展功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之外,还表现为教学中的德育,通过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的发展,推动了智力的发展,加速了学生社会化的进程,这也是教学中德育发展功能最突出的表现。一个缺乏正确道德认识的人,难以在学习中具有认识的积极性;一个不具备热爱科学思想观念的人,就不会有科学探索的热情;一个没有形成勤劳、刻苦、勇敢等各种道德品质的人,也绝不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认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www.xing528.com)

(二)小学教学中德育发展功能的实现

1.激发和引导道德需要,优化教育对象发展的内部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对象的发展活动是由刺激引起需要,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因此,实现发展功能首先必须设法激发和引导道德需要,才可能有教育对象发展内部机制的优化。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着,是人活动的基本功力。道德需要是教学对象发展内部机制的起点,只有当教学对象具备了道德需要之后,才能驱使人们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但道德需要的形成并不完全由个体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受到外界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首先应当注意改变学生的自身结构条件,切忌单凭说理、说教甚至强制方法去实现。例如,让缺乏社会实践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激发其献身社会的道德需要;让学生多参与班级学校的集体生活,以引导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道德需要等。

其次,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还必须从学生个体需要的特殊性出发,因人而异。道德需要就个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因少数因素的变化也会出现差异。就群体来说,道德需要的差异更大。所以,引导和激发学生道德需要的方法切忌单一化,“众人一面,众人一法”。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应按学生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可用精神的,也可用信息的或物质的,激发起学生的道德需要。

再次,教学中的德育活动不可能将教师的道德需要如传授一种科学知识一样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对方,只能通过激发和引导学生,使之产生相近的道德体验和要求。因此,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还应追求工作的艺术性,切忌“见理不见人”的方式,应力求通过启发,诱导、感染学生,从主体内部激发出学生的道德需要。

最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优化学生发展的内部机制,还必须把道德需要的引导和动机的评价、行为的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道德动机,反馈道德行为,强化学生的道德需要,使道德需要与道德动机、道德行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效应。

2.完善与协调人际关系,优化学生发展的心理环境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大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因此通过完善与协调人际关系,来优化学生发展的心理环境,是完全有必要的。

首先,要注意完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学中德育活动双方人际关系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师生之间的距离越近,则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如师生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尤其是对学生来说,师生关系紧张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孤立、忧伤、心情抑郁,从而影响学生在活动中道德与智慧的发展,影响身体的健康。完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心,在教学的德育活动中能做到发扬民主精神,力求思想教育活动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而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其次,要完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学中的德育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道德水平都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完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任务。教学中要完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第一,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做好沟通思想和人员调配工作。沟通思想,即在班群体中开展谈心活动,活跃民主气氛,使一起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交流,以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团结和友谊。调配人员,是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避免消极因素,利用学生之间的不同性格、思想特点相互制约,使学生之间的离散度降到最低,以增加班集体前进的总动力。第二,必须开展互帮互学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当一个人帮助、教育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受到了教育。互帮互学是一种更广泛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

此外,教学中的德育还必须走开放教育的道路,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联系,注意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人士与教师、学生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范围内的和谐心理环境,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建立健全行为规范,优化学生发展的外部机制

教学中德育的各种行为,是道德意识要求的外部形式。它对保证道德的教学导向,协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积极的保障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各种行为规范,优化学生发展的外部机制,也是实现教学中德育发展功能的必然要求。

首先,必须强化规范的意识,提高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规范的意识,是人们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和态度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到人们遵守和执行行为规范的水平。要强化人们规范行为,就必须要强化人们的规范意识。教学中的德育发展功能的实现,在规范意识的要求方面,一是要积极提高学生对规范行为的认识,用科学德育理论武装学生,增强学生执行行为规范的自觉性,二是提高学生对执行规范行为必要性的认识,弄清执行规范在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执行规范的主动性。

其次,要明确行为规范的要求,提高执行规范的全面性和严肃性。教学中德育的行为规范包括政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各项规范是彼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中德育的规范要求,应该全面系统,不能此严彼松,只重视某方面的规范,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规范,甚至认为只要抓住道德规范的一方面就可以带动其他,结果只会给教学中德育发展功能带来影响,使教育的行为规范失去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最后,提高行为规范执行的阶段效果,保证行为规范执行的连续性和效益性。行为规范要内化为学生的道德需要,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发挥德育发展功能的作用,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获得规范执行的阶段效果,一是对行为规范的执行要尽早抓;二是要切实抓,扎扎实实地把行为规范落到具体的行动中;三是要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教学中德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导向功能决定了教学中德育活动的性质,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定向作用;评价功能反映了教学中德育活动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发展功能则是教学中德育宗旨的体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整体控制和推动的作用。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才能发挥更积极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