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学中的德育导向优化

小学教学中的德育导向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意志的自我锻炼,养成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的好习惯,进而取得教学中德育导意的效果。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与教学中德育的导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自发导向功能,是指教学中德育因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工作的连续性所表现出的一种导向功能。教学中德育的自发导向有自然与自动的层次之分。

小学教学中的德育导向优化

(一)小学教学中德育导向功能的表现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系统运动,教学活动依据怎样的目的、朝什么方向发展,都与教学中的德育密切相关,教学中的德育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受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但这类条件对个体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它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内部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学生个体品德的结构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组成的系统,而学生知、情、意、行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中德育的导向作用。

1.教学中德育的导知作用

道德认知是学生形成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基础。没有深刻的道德认知,就无法产生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行为。教学中的德育活动是在直接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它在各种教学途径中,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基础理论知识和观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思想。

教学活动中德育的导知,主要是通过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实现的。没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有教学中德育导向的理论基础,没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有教学中德育导向任务的完成。因此,抓住教学中德育导知的环节,讲究导知的效果,教师应该注意明确哪些是学生应知的德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且准确完整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仅要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了解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了解学生在接受这些基本概念、原理时容易出现的误解等,进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目的。

2.教学中德育的导情作用

道德情感是指人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产生喜爱或厌恶、敬仰或憎恨、愉快或悲伤等不同的情绪体验。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复杂性、两极性、理智性、情境性、自我体验的强烈性等特点,从内容上分为是非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感、自尊感等。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道德情感日益深刻化,具体表现在道德情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逐渐增强,选择性水平日益提高,波动性逐渐增强,爆发频率逐渐降低,延续时间逐渐增长;与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相联系的社会道德情感日益发展,并逐渐发展为道德情操;从自觉道德感的形象性道德感再向概括性道德感发展,自觉意识水平逐步增强;情感表达的社会性、适宜性不断发展,情感的控制力逐渐增强。

教学中德育的导情作用的发挥,首先要注意以理导情,教师通过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论善恶、话美丑、比是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其次要注意以行导情,教学中德育要千方百计让学生获得直接的道德体验,形成爱教师、爱同伴、爱人民、爱祖国的习惯;再次要注意以境导情,即在教学的德育活动中注意运用各种道德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最后要注意以情导情,即重视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感去感染、感动、感化学生,达到积极的导情作用。

3.教学中德育的导意作用

学生道德意志发展趋势表现为,道德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逐渐发展;道德意志的行为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时间短到时间长发展;道德意志对情绪与行动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根据上述的趋势特征,教学中德育的导意工作,一是要坚持实践锻炼原则,即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变成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锻炼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二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学生道德意志水平是不平衡的,有高低优劣之分。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应从学生意志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出发,采取不同措施,培养每个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意志的自我锻炼,养成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的好习惯,进而取得教学中德育导意的效果。

4.教学中德育的导行作用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它受一定的道德意志所支配,并且涉及社会道德的是非标准,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害和道德关系。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与教学中德育的导向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教学中的德育有助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道德行为方式转化为人的需要,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讲解、道德行为方式的典型分析、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与总结等逐步实现的。

其次,教学中的德育有助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就可实现的道德和行为。教学中德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措施实现的,一是增强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意识性,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习惯训练的活动,及时反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通过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是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消除不良习惯,巩固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中德育导向功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政治导向与个体发展导向是紧密联系的,二者共同统一于教学的德育活动之中,对社会的稳定、学校的发展、教学的成功、学生的成长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教学中德育导向功能的实现(www.xing528.com)

教学中德育导向功能的实现,除了以上讲到的局部导向功能的实现措施外,从总体上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自发导向,注重教学中德育导向功能的客观性

教学中德育的导向有自发与自觉之分。所谓自发导向功能,是指教学中德育因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工作的连续性所表现出的一种导向功能。教学中德育的自发导向有自然与自动的层次之分。

(1)自然导向

它是指不需要人有意识参与就能发生导向作用的功能。教学活动作为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教学中的德育始终是客观存在、不可分割的,这不仅是因为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还因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具有客观的教育性。就是说,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从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可能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尊重这样客观事实,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自觉地教书育人,增强教学中德育的自然导向功能。

(2)自动导向

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经过连续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导向定势,当出现某种情境时,就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形成导向。教学中德育的这种自动导向还是停留在经验基础上的。它比自然导向有了提高,已不同程度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与教育之间建立了联系,尽管其情境性、经验性的色彩较浓,但在传统教学中的德育导向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也给现代教学中德育导向功能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把握自觉导向,提高教学中德育导向功能的效益性

教学中德育的导向功能不是仅靠经验来实现的,除自发导向外,还有自觉导向。教学中德育的自觉导向,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中的德育而表现出来的导向作用。自觉导向分为直接导向和间接导向两种形式。

(1)直接导向

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学内容与教育内容合为一体所产生的导向。教学中德育的直接导向,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力争有较好的教学设计,从而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和教育的效果。直接导向是自觉导向的基本导向形式,具有直接、迅速、有效的特点,但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要求的提高,其要求操作者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2)间接导向

它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与德育不完全吻合,需要教师进行较大幅度调整的精心设计所形成的导向。如除政治课以外的其他各科教学,要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教育教学者就必须既要看教材中的知识课,又要备教学中的德育课,自觉处理每门学科、每节课中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间接导向是自觉导向的高级形式,科学地运用间接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搞牵强附会、不贴标签、不摆花架子;其次,要坚持把直接导向的要求与间接导向的要求统一起来,既重视直接导向,又重视间接导向,力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不搞此消彼长、此重彼轻,导致导向的合力降低;最后,要追求导向功能的效益,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