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能的创新方法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能的创新方法探索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课程教学设计技能的创新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而言,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以教为教学的设计中心转变为以学为教学的设计中心。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的社会互动关系。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能的创新方法探索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技能的创新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而言,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1)教学设计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注重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的需求去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准备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各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2)以教为教学的设计中心转变为以学为教学的设计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关系进行正本清源。教的使命和价值就在于造就学、成全学,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教学设计也应当从传统的备课以教为核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新课程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依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调整的过程。因此,知识可以看作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教师也应当把自己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悟、个人的人生阅历和体验融会到我们的课程中去。

课程也是师生主体建构的产物,它应当依据师生所在地区的社会生活实际、自然资源实际、学生生活经验实际而决定,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实践的课程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创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来形成基本认识和观念,学生在综合活动过程中来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

(二)教师合作与教学设计技能的创新

新课程呼唤教师合作。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昭示教师要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职业角色正在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成长,同时,自己也要在教学中不断发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是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要求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合作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发展性,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新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合作,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的课时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这种实际情况的获得需要各学科的交流、长期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所以,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新课程下,教师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摆脱职业孤独,与他人合作。

(三)师生互动与教学设计技能的创新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沟通”的过程,是“合作”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生的过程。在教学中的交往由于处在特殊的环境中,具有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不同的独特性。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当然,在这种活动中的交往不仅是指个体与个体的交往,还指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以及群体与群体的交往。(www.xing528.com)

在终身学习的理论中,知识的传递功能已从原来的中心地位上被排挤出来,被能以各种信息为媒体的沟通功能,以及通过思考、见解和知识转化为指标的价值评价和判断功能所取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以大量的信息为背景,在教学中注重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处理,注重课堂学习与校外学习的整合。课堂应当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场所。教学应当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由此可见,课堂中的教学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的。

高效教学的本质是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新课程提倡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在精神层面上进行交往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教学交往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交往的差别。一般的社会交往,是团结个体的方式,也是发展这些个体的方式。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地位的转换。因此,师生交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

(四)学习环境的创设与教师教学准备技能的创新

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从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渗透”与“融合”,能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预见性。

(五)教师反思与教师教学准备技能的创新

反思是指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指导自己此后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的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深究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集中在四个方面的反思:一是反思教学的步骤和进度,增强计划性,确定教师和学生应对课堂具体情况的策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对情境创设、组织活动、指导探究等,都要适当地分配时间,把握好操作环节,以避免松散现象。二是反思学生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保持。三是及时发现课堂中的新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四是对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因而,反思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后续内容,是教学准备的一部分。

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是教师密切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行动研究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的双重活动。通过这种双重活动,参与者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行动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是在教师工作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要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和交流,不断加深对自我以及自我实践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教师在教学准备前应当对以往相关教学认真进行反思和行动研究,利用成果完善下一步的教学。

教育是一个需要创造和充满创造可能的职业,对学生的研究、对知识的重组和活化的研究、对学习过程和教育工作的事先策划、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的把握,以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都离不开科研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