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结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将系统的知识、技能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好的结束有以下功能:
(一)概括巩固
在小学,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是纷繁复杂的。有的课侧重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的课侧重于技能训练,有的课兼而有之。因而教师在课程结束时,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外,还要适当地通过实际操作或是技能训练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明确读、写、算、解题、操作等活动的步骤,防止和减少学生在运用知识、技能时出现差错。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是结束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步骤、法则等加以巩固,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和应用;对于学生没有学好的知识、技能,在结束时教师要采取措施,使之得到矫正、完善。
教师在结束时,应该通过启发学生自觉分析、概括数学的方法、思路、程序、步骤等,使学生把具体的练习过程、解题思路、推理方法等进行概括,提高认识水平。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技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灵活应用知识和技能是大有好处的。
(二)系统归纳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的数学知识也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学习数学一般要从感性认识开始,把感性认识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研究怎样运用感性材料启发学生思维;又要及时抽象概括,并按照数学知识的系统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提高抽象概括的程度,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发展。另外,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来看,为了获得知识、巩固知识,需要把知识系统化。经验表明,系统的材料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因而在教学结束时,系统归纳、及时抽象概括数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置疑生趣(www.xing528.com)
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对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材料自身产生兴趣,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并成为自觉学习的动力。好的教师是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他们善于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要求。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开始于“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几个课时才讲完一个完整教学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在教师安排教学时格外注意结束的设计,既要使结束起到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作用,又要使结束为下一节或是以后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较好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材料的兴趣。典型的做法是教师在结束时,安排一些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练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引导运用
数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应用广泛,是生产、生活、科研普遍应用的工具。数学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往往忽略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遇到实际问题又很难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要尽量从实际,从感性认识着手,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取数学内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提炼升华
小学生的年龄小,感性经验少,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弱。如果完全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学起来必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智力水平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为了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形式或是熟悉的旧知识归纳、概括出一般性的法则、结论,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外,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更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完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提炼升华,既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知识、技能,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