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语言与教学姿态的变化
1.教学语言的变化
(1)语调。语调是指一句话中音调的高低变化。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有四声的区别,再加上语句中的音调高低起伏,使语言有“抑扬”的效果,富于韵律美。这样,在吸引学生注意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很容易引起共鸣。反之,教师语言自始至终一味平铺直叙,会产生催眠效果,使学生产生困顿的感觉。
(2)音量。音量是指教学语言声音大小的变化。音量应在一定幅度内有大有小,音量大可以传达慷慨激昂的情绪,有利于鼓动、宣扬,制造热烈气氛,音量小可以表达低回委婉的情思,有利于推理、思考和回味,制造静谧的气氛。音量的大小变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
(3)语速。语速是指教师吐字的速度变化。如果速度太快,像放机关枪一样,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且不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如果速度太慢,说的供不上听的,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保持,而且提不起兴趣。教学语言应该有快有慢,该快则快,当慢则慢,时缓时急,这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4)节奏。节奏是指音节的长短搭配及停顿的使用。语言不是音乐,但语言的节奏感比音乐还强。音节有长有短,几字一顿,甚至一字一顿,就产生了节奏感。节奏和语调、速度、音量合理搭配会产生强烈的韵律感,再加上精辟的推理、优美的描述和丰富的想象,这样的教学语言会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5)停顿。停顿是指除了语法上的停顿以外的警示性停顿。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有效方式。在运用教学语言的变化时,教师有激情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讲课没有激情或情绪不饱满,语言的变化就难以产生;有了激情,再加上对教材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对学生心理状态、承受能力的把握,教学语言的节奏停顿、舒缓快慢、轻重强弱就能自觉形成。教师的语言虽无法和音乐媲美,但是如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那么其教学语言效果就会形成,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2.教学姿态的变化
(1)表情。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重要工具。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是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只要一走进课堂也总是面带微笑。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理解。人的表情是十分丰富的,除了微笑以外,期待、鼓励、遗憾也可以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来传递。学生会随时从教师的表情中捕捉信息。这种无声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是较大的。
(2)动作。教师的头部和躯体动作也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又一种形式。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动作中获得信息,进而决定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这样做既提示了学生,又可以不中断教学进程,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民主气氛。使得学生愿意谈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满时,也可以通过摇头、耸肩和皱眉等方式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比直接用语言表达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富于表现力。(www.xing528.com)
(3)手势。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方法、数量、方位等有关的概念。恰当地运用手势配合口头语言表达可以加重语气、突出重点、加深印象。课堂教学的手势宜简不宜繁、宜小不宜大。因为课堂教学终究不是表演,不能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上,手势只是起一点辅助作用。
(4)移动。移动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的站位和身体的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体位置的变化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传递。如果教师始终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课堂会显得呆板、沉闷。恰当地运用身体位置的变化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情绪。教师在课堂上的移动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讲课时在讲台周围适当地移动位置。这种移动有时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是为了让出黑板,不挡住学生的视线。另一种是在学生进行练习、讨论或动手操作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情况,解答疑难问题,进行检查、督促和辅导,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教师位置移动的速度要慢,不要快速走动。教师在课堂上快速走动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作用。移动也不要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5)目光。作为教师,讲话时要面向全班。使用从注视全班到注视部分学生的方法,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会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好感,喜欢听讲。从学生的目光中,教师还可以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讲课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在注意听讲。在教学中,教师切忌目光游移不定、注视天花板或窗外,这对师生间的交流是十分不利的。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感情;也可以表达暗示、警告和提示。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的变化运用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媒体与信息通道的变化
教学媒体是指语言、板书、实物、标本、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信息载体。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办学条件的改善,特别是电化教育的发展,教学媒体日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变换教学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通道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为了对客观事物取得全面了解,这五种感官必须协同活动效果才好。从信息传输理论上看,每种信息通道传递信息的效率不同,容易疲劳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1)视觉通道和媒体。视觉教学媒体是指板书、投影、幻灯片、图表、照片、卡片、录像、实物、模型等。视觉通道是各感官中效率最高的,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容易疲劳,单独使用信息保持率也不高,使用时要注意变换。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板书和投影。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对讲解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制作投影也比较方便,可以代替板书、挂图、幻灯片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采用抽拉、复合、旋转等技术处理,可以在投影幕上产生动感,反映出变化过程,也有利于比较。有一种比较厚的透明塑料片还可以发给学生每人一片,也可以用玻璃代替,边沿包上橡皮膏。学生用彩色投影笔在上面书写、画图、演算。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学生做的练习用投影仪打出来,在全班展示、讲评,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2)听觉通道和媒体。听觉通道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回答问题及录课等。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虽不如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在教学中使用率最高,在小学要占到一半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投影等视听媒体与教师的讲解、提问交替使用是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方式。
(3)触觉、嗅觉通道和学生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嗅觉器官很少用到,触觉器官却经常要用,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触觉往往与视觉、听觉联合运作传递信息。在小学数学课上,让小学生多动手操作,这是很好的教学形式。在动手过程中,一定是多种感官协调配合,感受信息的效率最高,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感官或联合运用,或交替变换,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减轻疲劳是十分有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