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回答,并对学生回答做出反应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教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是由教师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和具体指导的,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利用走捷径的方法获取较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方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地运用提问技能是解决师生间交流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提问时,学生要听清教师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主动把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教师对问题的表述上;然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分析教师的问题,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答案;最后还要组织语言,把答案表述出来。即使是不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把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迅速进行比较,并且很快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并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思维领域的交流是十分充分的。
提问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这个技能渗透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体现了教师引导和调动学生的能力。提问技能用得好不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极大。
(一)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能的功能
1.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可以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在一节课中,始终保持这种情绪状态,并使之达到若干次高潮。通过探究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直接兴趣进行指引,使学生对特定专题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定向。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使学生的这种解决问题的定向随着教师思路不断向前发展,直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种兴趣和动机的不断培养,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全面兴趣和长久动机。
2.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反应机会,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单纯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也参与了教学活动。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这时教师讲述的内容和结论,学生也可以接受,但是对于记忆、理解和应用较为不利。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思索,搜寻答案,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比较,进而可能会发现新问题,甚至反问老师。这样得到的知识很自然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对于理解、记忆和应用都是十分有利的。
3.促进交流
通过提问可以架起沟通思维和情感的桥梁。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反应,肯定、表扬、订正、补充和再启发等,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在小学,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十分重要。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受感情支配的成分很大。小学生对教师的喜爱、敬佩可以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并产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4.培养与发展提问能力
通过提问一方面发展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运用旧知识,经过观察和推理,使小学生获取新知识。在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之间建立联系,进而发展小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经过发散提问,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反复的再造想象,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想象。使小学生能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把知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问题答案的表述,使小学生能准确、完整、简洁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水平,诊断阻碍学生思考的关键所在,以及知识漏洞和知识缺陷,使教师能给小学生以恰如其分的指导。否则,教师不了解学生情况,只能平均使用力量,对知识进行全面论述,针对性不强。了解学生情况以后,可以有重点地指导。
(二)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能的要素
提问技能适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在导入、讲解、练习及结束的过程中都可以应用提问技能。在提问时,可能综合应用到语言、演示、板书、实验等多种技能,构成一个技能群。但是就提问技能本身而言,它有自己的构成要素。
1.提问技能的结构与措辞
(1)提问的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实际,以系列化提问的方式将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组成一个连续的教学讨论框架。这里的教学目标,可以是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是某一阶段的短期目标。这一系列问题的编排顺序、逻辑结构、递进关系、终结目标以及问题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就构成了提问的框架结构。为完成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应该提供一些特殊信息,如资料、方法等。有效地使用板书和图示,帮助学生对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2)提问的措辞。提问的内容、结构设计好之后,教师要用语言把问题表述出来。提问语言的构成就是提问的措辞,提问的措辞构成了提问的第二个要素。提问的措辞是影响提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问的语言、措辞必须明确简练,指明思考的前提和思考的方向。
2.提问的答案需要明确
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应把问题的答案同时考虑清楚。答案是提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管问不管答。对于问题要求的答案范围、答案中任务的数量以及问题的难度都应该明确。
提问的难度应该适宜。比较简单的问题应该有,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和引导思路有一定的作用。但一般的问题应该有一定难度,使小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作用很大。难度过大的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做一些准备题,先进行启发和引导,或将难题进行分解等。对于问题的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周全。总之,不论问题答案的范围大小、难度如何,答案必须明确。
3.提问中的停顿
提问的实施中,教师表述完问题之后的停顿是必不可少的。
(1)停顿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除了速算练习,小学生反应和思考的时间越少越好外,一般的课堂提问,都应该给小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1~3秒。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保持沉默,不要干扰学生的思维,更不要解释和催促。催促会打乱学生的思路。停顿的时间不宜过长,最长不超过五秒钟。停顿的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压抑感。
(2)提问以后的停顿可以给学生以问题难度的信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有的学生会马上反应出答案,甚至会脱口而出。但这时教师保持沉默,用眼睛巡视全班给以暗示。小学生会意识到答得不准确,于是重新整理思路,进一步深入地思考。
(3)教师提问以后停顿一下,沉默几秒。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也可以得到小学生对问题反应的初步信息。表面上是沉默,但是教师的大脑却在紧张地工作。观察小学生的反应,迅速地分析、判断,决定下一步行动。
4.探查指引要素
提问的实施过程中,在小学生的初次回答以后,为了帮助学生对最初的问题形成更合适的答案,教师可进行探查指引。
(1)澄清。小学生的回答表述不清楚、意义含糊或基本意思对,但表述的语言混乱,逻辑性不强。这时,要求小学生对初次的回答进行概括,使答案的意义更简明,这样的处理叫做澄清。
(2)支持。小学生的初次回答观点正确,但是论据不足,表述不清或不准,对观点支持不力。这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进一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之更有说服力,这种提问叫做支持。
(3)修正。小学生的初次回答,某一部分或某一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要求学生重新判断和组织一个答案,来修正原来答案中的错误。这种提问叫做修正。教师一般应指出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同时指出错误部分、矛盾所在,或提供某些暗示。帮助小学生发现错误、修正错误,进而给出正确答案。(www.xing528.com)
(4)附议。在集体讨论中,给学生个人提供机会来表达其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加深理解,防止学生未经认真思考,过于简单地接受或否定某些观点。
(5)关联。在小学生初次回答之后,要求学生再次确定他的回答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种问题的答案一般是一个推理或说明一种因果关系,这种问题常常是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的思路。要求学生进一步阐述答案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防止小学生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6)举例。在小学生进行初步的回答以后,有可能过于概括或答案不太明确。此时如果要求小学生做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学生就要进一步梳理思路、组织语言,可能效果不会太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训练小学生例证的技能,甚至还可能由于对例证的选择和阐述,引发小学生对问题答案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出灵感,从而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表述。
(7)提高。在小学生初步回答以后,如果回答正确,可以就学生的答案提出相关的、较高层次的问题,如一些原理、公式、法则等。通过提问检查,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引导小学生把答案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建立联系、整理知识结构、厘清条理等,或者进一步解决灵活应用的问题。
5.反应要素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做出反应,给出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会影响到提问效果,以至于影响到整节课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对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知识漏洞的弥补等大问题。将对小学生的进一步参与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该预想学生可能给出怎样的答案,并且预先考虑好处理方法,确定怎么纠正,怎么引导或怎么启发。这样,对小学生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处理起来会更主动。当然,小学生的答案可能出乎教师意料,这种情况常会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鼓励。本着鼓励的原则,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答案中的正确部分。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彼此订正甚至争论,使小学生之间互相启发。
(2)分析。在小学生回答以后,教师的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是分析学生回答的正确程度,指出学生的答案中哪些部分是正确的,哪些部分是错误的。其次,小学生的回答可能答案是错误的,但思路是正确的;也可能思路就错了。教师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最后,可以指出小学生误答的原因,可能是对问题的理解有误;也可能忽略了问题的条件;还可能是推理的根据不正确等。还可以分析个别学生的答案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有哪些区别。总而言之,分析要实事求是、切中要害。
(3)二次行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在提问之后可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经过分析、评价之后再次提问。应用探查技能要素,进行二次行动。
(三)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能的分类
对于提问进行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按提问思路可以分为诱导提问、疏导提问、台阶式提问、对比提问和迂回式提问等;按提问的形式可分为设问、反问、追问等;按认知水平可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等。不同分法各有所长。分类的出发点不同,结果就不同,性能也不同,往往有很大差异。
(1)回忆提问。新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要用到旧概念、旧公式、旧法则。通过回忆提问,使小学生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带新,这是常用的一种课堂提问,这种提问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小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小学生只需要回答一组词、一句话或一个公式、一个法则。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小学生的独立思考,他们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教师不应过多地将提问局限在这一层次上。
(2)判断提问。判断提问是一种只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称二择一提问。在讲解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常常要先用概念、法则等进行一些初步的、简单的判断,或者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判断一下是非。这是为下一步的推理或讲解扫清道路,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迅速进行反应。回答这种问题时不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只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即可,允许小学生进行猜测。使用判断提问应有节制。每一节课只能用少量的判断提问。有些课堂看上去很活跃,师生之间交流很多,但是仔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不是以外,很少有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种课堂教学的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判断提问往往与追问相联系。由一个简单的判断提问引路,逐步展开问题。
(3)确认提问。在初步学习了新概念或法则之后,将概念或法则与具体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如图形、实物、符号等,这就是确认提问,它也是简单提问。只需进行简单的、直接的判断就可以回答。小学生可以利用刚学过的概念,确认一下实物,使概念与实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再如学习了简单方程的概念以后,出一组式子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然后叙述方程的定义,用定义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回答确认提问时,学生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提问比判断提问稍难一些,常常要答出确认的根据。
(4)观察提问。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对图形、对算式和对数量关系的观察等。通过观察提问可以教给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重点和中心等,使观察更全面、更细致。然后组织语言把观察到的现象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这种表述侧重于结果,一般不包括推理和想象。
(5)比较提问。比较提问是将正在学习的新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类似或同类的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比较,找出细微变化、区别或联系;也可以采取列表的方法进行比较。这种提问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地防止混淆。在讲解和小结时常常用到。
(6)推理提问。逻辑推理常用的方法有综合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在小学应该反复地渗透,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使小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它,并且会应用。
(7)概括提问。概括提问是引导小学生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对一些事物、现象、过程、规律等进行语言描述。通过概括得出概念、公式、法则。回答这种提问,小学生要组织语言,准确地描述事物的属性、事件的过程或规律。由小学生自己归纳出概念、公式、法则等,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8)应用提问。在学习了公式、定理、法则之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设计一个问题情境,运用提问,引导小学生应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是很重要的。通过应用提问,可以使小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9)迁移提问。利用数学中有些知识内在联系密切、解题方法相同或思维方式类似的特点,应用知识迁移规律,运用迁移提问逐步解决新问题,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提问有利于小学生用前一思维模式去思考类似的新问题,或以旧知识为基础将旧知识定向延伸,采取转化的方法,以旧带新地学习新知识。
(10)评价提问。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和给出判断的理由,这样会使他们回答问题的思路十分明晰。评价提问包括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分析他人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准确以及估价答案的价值;评价提问也包含对方法优劣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判断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简繁程度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等;评价提问还包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评价。评价其意义、作用、地位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此来判断其重要程度。对评价提问的回答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小学生要运用多种知识进行联系、比较、综合、判断,最后根据自己的推理得出一个价值结论。在进行这种提问之前,应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给出估计、判断价值的原则、方法和标准,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11)延伸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把小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再向前延伸一步,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是很重要的,这种延伸提问主要是多向延伸,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对于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理论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很有帮助的。在做完思考题之后,可以再向前延伸一步,引导小学生找规律或组织小学生自己编类似的题。
(12)想象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打破定向思维趋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非常重要。想象提问就是通过提问,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一般小学生的知识主要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小学生在学习时将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与通过语言、文字得到的知识,通过再造想象重现出来,经过加工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然后通过创造想象,扩充知识、技能的范围;将知识、技能与实际相联系,扩大应用范围。这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能的原则
(1)提问必须有目的性。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提问的框架结构,精心设计关键问题和主问题。教师在处理学生的答案时可以运用探查指引,对答案追根寻源,从不同角度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使答案更完整、更深刻。
(2)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特点。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知识面、能力水平、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差别很大。教师在问题的难度和表述等方面都要照顾到这些特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
(3)提问要有计划性。教师应该在备课时精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设计提问。不但设计好问题本身,而且应设计好提问前的知识准备、启发诱导的语言和必要的提示。还应该预想学生的可能答案,分析可能误答的原因、错误的性质,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不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提问,这样可能因考虑不周而出漏洞或使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
(4)提问应该简明。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措辞准确,该用数学语言的必须用数学语言,能用日常用语的要用日常用语。尽可能使语言规范,避免误解,问题的答案也应明确。教师提问的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应体现出探寻、鼓励的语气,营造出一种讨论的气氛。
(5)提问应注意普遍性。尽量使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相等。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会对其他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即便是回答问题学生的座位,也应均匀地分布在教室的各个部位,对于前排、后排和两侧的学生都应该照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6)提问必须有结论。每一次提问,在小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必须给出结论。对小学生答案的处理应该注意鼓励和启发。对小学生答案中的正确部分应该肯定,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对答案中的错误部分,注意分析误答的原因,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尽量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小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即使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也应该给出一个简单的评价语。尽管在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常会出现小学生答案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此时教师一定要冷静思考,灵活应变,迅速分析误答的原因,妥善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